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元帥廟會(海寧市)
- 主題詞:民俗,元帥,廟會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清代乾隆49年(公元1785年)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海寧市位於錢塘江北岸海寧市境內的許村鎮翁埠村為中心的10幾個鄉村,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為元帥廟會民俗祭奠活動日。元帥廟會是依託元帥殿的元帥菩薩,元帥殿建於南宋年間,原有大殿3間,廂房暖閣6間,天井中建有一個戲台,其建築面積有600多平方米,隨著歷史的變遷,如今只剩下3間大殿和一個天井。
元帥廟會始於清代乾隆49年(公元1785年),廟會除祭奠外,以當地上萬人參與的各種民間民俗文藝表演活動,如:舞龍、舞獅、馬燈舞、滾燈舞、舞大刀、踩高蹺、甩鋼叉,抬頭巡村、大旗風彩、民樂鼓亭、提香拜香、閔心燈舞等。廟會巡遊周邊數十個鄉村。元帥廟會的舉辦,繼承和發揚了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活躍了農村文化陣地,同時頌揚了愛民的獻身精神。
歷史淵源
元帥廟會始於清代乾隆49年(公元1785年),是錢塘江北岸杭嘉地區的一項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尤以許村鎮翁埠村一帶為最盛。元帥廟會的起源,與一位楊姓進士有關,相傳他為教育和挽救百姓生命,以投井獻身來證明井水有毒,人們感念他的恩德,為他建造了元帥殿,並按其形象塑造了面色紫黑的菩薩供奉廟中,並將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楊進士的忌日)定為元帥廟會的迎會日。目前,每到農曆五月十六這一天,翁埠村一帶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元帥菩薩祭拜儀式和巡遊廟會活動,活動波及周邊的鎮、村及桐鄉、餘杭等地,是浙江省涉及範圍較廣、影響較大的的民間廟會之一。
基本內容
廟會巡遊隊伍凌晨5點從元帥殿出發,走遍翁埠村、塘橋村、前進村、許巷村等數十個村莊,隊伍所到之處,民眾爭相圍觀,沿途各家各戶紛紛在屋外擺上貢品、香燭以供奉元帥菩薩。對村民來說,每年的元帥廟會是一年中最重要也是最熱鬧的日子,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奶奶告訴我們:“這是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傳下來的習俗,我年輕的時候也參加表演,現在么就看孩子們表演。”現在的元帥廟會,雖然是純民間的民俗活動,但在村民的不斷努力下,其舉辦形式越來越規範,成立了元帥廟會籌備會,推舉了13位德高望重的理事,專門負責元帥廟會的組織、協調、外聯、訓練、後勤保障等具體事宜,每年的表演隊伍不斷增多,表演內容不斷豐富,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主要價值
許村元帥廟會是村民們自發組織、參與的一項年度盛會,是村落民間藝術的集中展示和反映,通過元帥廟會的舉辦,也表達了人民民眾祈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歡樂祥和的傳統心理寄託。
1994年起,許村鎮翁埠村村民自發恢復了元帥廟會,以後每年都舉辦廟會,參加人數越來越多,表演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有時還穿插現代氣息的歌舞表演,使傳統和現代、鄉土與時尚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元帥廟會的舉辦,對於海寧市西部地區的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雜耍的傳承、保護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瀕危狀況
因為歷史原因一度中斷,千年前的楊進士已消散在歷史的煙雲中,然而這個沒有留下名字的元帥菩薩卻為許村留下了一段捨己救人的佳話和一台民俗文化大戲。
據乾隆年間建造的潮神殿碑銘記載,元帥廟會始於乾隆49年,距今已有220多年歷史。廟會除祭奠外,主要以當地上萬人參與的各種民間民俗文藝活動表演為主,包括舞龍、舞獅、馬燈舞、舞大刀、踩高蹺、閔心燈舞等。其表演隊伍會一路走過全村,直到核心區域元帥殿結束,時間持續一整天。
但是在翁埠村民的記憶里,這個廟會是從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恢復的。老底子由於戰亂等原因,廟會一度中斷過。直到90年代才決定在農曆五月十六日恢復元帥廟會。
保護措施
1.2011年,海寧市積極依託社會力量,加大傳承基地場館建設力度,取得較大突破。設立了元帥廟會實物陳列室。元帥廟會保護地翁埠村設立了100平方米的實物陳列室,重點展出與元帥廟會歷史淵源、活動習俗相關的文字和實物資料。
2. 2011年,海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與海寧電視台生活服務頻道合作攝製了關於《元帥廟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節目,通過中國黃河電視台在美國斯科拉衛星電視網和長城平台教育文化頻道播出,受到國外觀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