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占地面積十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四萬平方米,現有教學班61個,在校學生4100多人,有教職工233人,其中中學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34人,市級以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40餘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5%以上。學校開通了校園區域網路,為每個教室配備了大螢幕液晶投影、實物投影,為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實現了多媒體進課堂,教師電子備課的目標,學校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達到了赤峰市領先,自治區一流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寶山區第一中學
- 創辦時間:1956年
學校簡況,所獲獎勵,高考成績,學校管理,硬體設施,教師隊伍,德育工作,
學校簡況
我實習的學校是我的高中——元寶山區第一中學,它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原平莊中學,始建於1956年,2000年平莊中學正式更名為元寶山區第一中學。2003年,該學校被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確定為“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示範校”,2004年初進入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精品示範校”行列。
所獲獎勵
學校先後被評為自治區“普通高中管理先進學校”、赤峰市首批“名學校”、全國“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市級“誠信學校”、“好學校”、“文明單位”、“校園文化建設先進校”、“民眾體育先進集體”。1999年至2005年連續七年被市教育局評為“高中年度管理先進學校”。尤其是2002、2005年,學校均榮獲全市高中年度管理同類校第一名,兩度捧回了優勝獎盃。
高考成績
學校每年都為高等院校輸送大批的優秀人才,近幾年萬人口升學率、重點大學升學率、本科大學升學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考入清華1人,北大1人,聶曉琳同學以297分獲自治區理綜單科狀元;2005年考入清華2人,北大1人,全校上重點線205人,本科以上760餘人,謝榮華同學以263分榮獲自治區文綜單科狀元。2006年,全校上重點線260餘人,張英傑同學獲自治區理科應屆最高分,蘇文龍同學獲赤峰市文科第二名,有5人考入清華、北大,居元寶山區第一,進入全市前三名。2007年,張宇同學以純考分657分獲赤峰市文科狀元,自治區前三名,同時以148分榮獲自治區文科數學單科狀元。全校上重點線300餘人,考入清華、北大3人。2008年高考再創佳績,全校上重點線達400人,上線人數和上線率均占赤峰市前三強,元寶山區第一;三名同學自治區理科總分前三十名,占自治區十分之一,斯璐同學進入自治區文科總分前三十名,郭文博同學以144分的高分獲赤峰市理科數學最高分,牧天同學獲元寶山區理科第一;牧天、田寧、李雨錚考入清華大學,白婧考入北京大學。社會矚目的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理科實驗班學生,自創建以來全部上重點線。
學校管理
在學校的管理上,元寶山區一中一直以爭創自治區師範高中為目標,以辦家長滿意學校為宗旨,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實施課程改革為先導,以加強師德建設和學生德育工作為保障,精誠團結,頑強拼搏,勤奮務實,實現了在2008年管理工作有新舉措,教育科研有新發展,規範辦學有新突破,教育質量再上新台階的學年目標。
在學校管理上,體現人性化原則,教師敬業精神明顯增強。本著科學、規範、實效的原則,學校首推年級組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經過四年的探索和磨合,已經逐步趨於成熟。
硬體設施
在硬體設施建設上,在2008年,學校加大了硬體設施的建設的投入力度,在區政府、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多方籌措資金,採取公開招標、政府採購的形式,按照自治區級師範高中標準,全面更新了10個標準化的理化生實驗室,購入微機130多台,鑽工配全新微機室兩個,購置了近百萬元圖書,使學校如數閱覽室藏書達10萬冊,並且裝配了教學設施齊全、先進的多功能廳,提升了學校的層次,為學校爭創自治區級師範高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教師隊伍
在教師隊伍培養上,學校一直以師為本,打造穩定的優秀教師隊伍,學校確定了以教科研工作為推動力,一個各級骨幹教師培養為目標的師資隊伍建設指導方針。除了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教研活動外,對於日趨激烈的師資競爭,學校首先立足校本培訓,加大投入,積極引導,邀請了內師大的三位教授、高考專家、高考閱卷組負責人來校講學,讓全體師生得到了面對面的指導,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反響。其次,學校給更多骨幹教師創造去外地學習、交流的機會,積極鼓勵、扶持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最後,遴選優秀大學畢業生及研究生來校任教,為教師隊伍補充了新鮮血液。由於學校一直致力於全方位、多層次的推進師訓工程,教師的整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湧現出特級教師1名,高級教師95名,市級以上名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70餘人。
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上,學校主要圍繞“鑄靈魂、塑形象”育人工程開展活動。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生理、心理和品德發展特點,制定了各年級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施細則。在2008年學校集中開展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發出了“弘揚民族精神,做合格一中人”的倡議,全校統一觀看了“生活新變化”、“社會新氣象”、“農村新面貌”等教育片,開展了主題班會和徵文活動,並且組織開展了“讓生命充滿愛”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寓教於樂,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民族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