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寶尖(獅子鼻頭)
- 外文名:yuanbao mountain
- 地理位置:浙江省淳安縣臨岐鎮高峰村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占地面積:20 km
- 著名景點:獅子鼻頭、小瀑布,吊橋里,仙姑洞,小觀景點,觀景點
- 寓意:新年登上元寶尖,財源滾滾到天邊
基本信息,結構,景觀,發展歷史,
基本信息
元寶尖,形似元寶,寓意富庶,海拔高934.5米,位於淳安、桐廬交界處。東西兩麓有兩股山坑水,分左、右二源,流至茶亭里合流,自古稱為十二都源。
元寶尖峰映日暉,青雲出岫翠微開。喜看十二都源水,逐浪騰波千島懷。
元寶尖
結構
元寶尖,隸屬於天目 山脈,有十二座山峰相連形成。最高峰為元寶尖,俗稱獅子鼻頭
景觀
獅子鼻頭
- 梅林
- 小瀑布,
- 瀑布
- 小觀景點,
- 仙姑洞
- 映山、白石塔、紅棗樹王、燈棧坑、石台階等
發展歷史
元寶尖,全稱元寶十二都
十二都古為常樂鄉,轄都二,即十二、十三兩個都。民國10年歸臨岐區,十二都有溪口、鳳川等村里;民國19年,改村里制為鄉鎮制,十二都有溪口、鳳川、岐山、琅公四小鄉。民國23年,撤區,改為縣與鄉鎮兩級制,十二都將四小鄉合併為溪口鄉。民國34年,溪口鄉劃橋西第四督導區奎峰鄉。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後,十二都溪口鄉仍歸橋西區。1956年,溪口、富山兩鄉合併為富溪鄉,劃歸臨岐區。1958年成立溪口公社,後歸臨岐大公社,溪口為管理區。1961年8月調整人民公社規模,溪口仍為公社建制。1962年,溪口分為溪口、富山兩個公社。因新安江水庫水位上升,公社駐地溪口淹沒,社址遷缷嶺上。1965年又將富山合併為溪口公社。1981年9月,因溪口重名,更名為缷嶺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制,為缷嶺鄉。駐地缷嶺距縣城24公里,東與潭頭十四都和桐廬分水毗鄰,南與文昌十五都相連,西與十三都富山光昌交界,北與十一都臨岐接壤,當時八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有5200多人。1992年撤銷缷嶺鄉劃歸臨岐鎮。
十二都在新安江水庫形成後,溪口、下山畈、上安樂、下安樂、對山、漁家潭、鄭家、何家、林琅、浪境塢、林坑平、江家、上谷、下谷、岩村等村淪淹水庫,大多移民後靠至缷嶺,也有部分遷移至浙江龍泉縣。江家部分移民後靠卸嶺浪鏡塢,1964年水位上升,江根福帶著100多人移民至龍泉縣茶豐公社。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茶豐公社形成嚴重對立的兩派。江根福不適應那混亂局勢,1967年夫婦各挑著籮筐,帶著四個孩子倒流回淳安,搭茅棚、住豬圈。1968年3月,倒流的41人和原後靠的44人建立江家大隊。同年8月25日,江根福因倒流被打成破壞移民的反革命,揪到臨岐和 “走資派”縣長王富生陪斗,有個惡作劇的造反派,竟在報紙里包上牛屎作高帽,扣在江根福頭上,弄得滿頭臉和身上都是牛屎。後來又將他關起來,就是要他把倒流移民再帶回龍泉。母親眼哭瞎了,關了67天,又做了187天義務工的江根福不得不於1971年1月1日又帶著歷經四年磨難的41位江家倒流移民重還龍泉。他說:“我是新安江水庫移民犧牲者的犧牲者,殺了我這倒流的雞,才能嚇退倒流的群猴。”他自編一本《淳安縣故事》,將移民的苦難經歷和濃濃的鄉情凝聚在本子裡,可謂“移民情灑故鄉淚,遊子夢牽宗祖魂!”
十二都缷嶺鄉,缷嶺,系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原荒無人煙,無房無村。新安江水庫形成,何家村等很多鄉民後靠在此建村,故名缷嶺上村,因原鄉政府駐地溪口村也是移民後靠,故名缷嶺鄉。缷嶺南麓,還有個缷嶺後村,姓魯,據傳是清代遷此居住,村建在缷嶺後面,故稱缷嶺後村。造坑塢村也姓魯,據《岐山魯氏宗譜》記載:“清代,我世祖振言、振享公兄弟二人,見此地雅靜,有似桃源之稱。兼之有田可墾,有池可魚;前有澗可以濯,後有薪可以揉;桑竹雜生其間,足以供族人之需求。”於是欣然由岐山徙居此,結廬墾荒,故曰“造坑塢”。又名造坑莊。1958年,曾有造坑塢,上谷合併為民主大隊。1981年9月仍以村駐地為名更為造坑塢。左源也多為魯氏住居。
十二都何姓也較多,原就有何家村,後移民外地或後靠,現在的楊塘村位於林山北麓,據該村《何氏宗譜》記載:祖先遷此,傳三世義陽公者,以選元而侯縣尹,其別號:“洋塘”。宗族鄉黨同矜式之,爾時不稱其名,而尊其號遂以號名村焉。後易“洋塘”為“楊塘”。溪口鄭家村為滎陽鄭氏,現存有朱熹作序的《滎陽鄭氏宗譜》,始祖姬友,始遷祖克仁,由衢州遷入,現住地臨岐鎮鄭家村。排行字行為:忠厚開墓遠,尊親達孝傳,敦倫序昭穆,繼述善承先,愛敬光祖訓,友恭華萼妍,義旌蘭桂馥,通德書香綿,詩禮啟英哲,人文毓秀賢,公侯伯子男,高平寶位遷,儒山本東里,鯉溪岩峰還,會紹箕裘振,經征鱗趾延,宏錫膺廷耀,榮思紹典銓,興隆昌景運,純瑕萬斯年。本譜排行已歷六十一世,最後排行字為儒。還有岩村,為十二都左右兩源出口處。《滎陽鄭氏宗譜》記、載:岩村之西有獅子山,自千山龍脈蜿蜒而來,長川如虹貫蟠繞其下。先祖以其地雄勝托足於斯,立名為岩村。
十二都還有很多美麗的村莊。如柳塘村,在里公山南麓。傳說,古時村旁有一綠水盈盈的水塘,塘邊楊柳依依、風擺楊柳拂水面,燕穿柳條映倩影,故名柳塘,因重名,1981年更名為柳川大隊。還有浪鏡塢村,位於缷嶺西北的浪境塢口,東臨新安江水庫,傳說,此村莊一條延伸九華里的山塢口,俗有“十里長坪九里境,九里境起伏不平”之稱,實地象江水波浪,故稱浪境塢,又稱浪境塢口。
十二都屬山區,以山命名的村落就有柴山村、對山村、公山上村、外公山村、缷嶺上等,還有很多以塢命名,如里中塢、大坑塢、造坑塢、沙嶺塢、浪境塢等。境內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四境群山起伏,林海騰浪,翠微上碧霄。全境山占80%,耕地僅占4%。新安江水庫的一條港叉深入西南境。十二都源頭分左右兩源,自東北向南出口,往西南注入新安江水庫。由於山深水長,曾建成山塘45個,總蓄水量11萬立方米,灌溉農田900餘畝。
十二都歷來以種植糧食為主,兼營茶葉,烏桕、林木等。不像九、十、十一都那樣特產豐富。80年代初,糧食生產自給自足。主要特產是烏桕,烏桕屬大戟科,落葉喬木,葉互生,菱妝卵形,全緣,羽妝脈。三裂種子三顆,外包白色蠟質。由種殼外層取得的桕脂(皮油)及種仁榨得的梓油(青油)均可供工業用。木材細緻,供細木工用。喜光喜溫,在酸性土、微鈣質土和微鹼性土均能生長。上世紀50年代,樹多產豐。後由於農田基本建設和新安江水庫淹沒,桕樹不斷減少。1972年開始有計畫地營造烏桕林基地。1976年省農林局確定十二都、十三都的溪口、光昌等地為烏桕生產基地,成為東源港特產“白將軍”主要產地。1980年生產1584擔,為全縣最多。其次,油桐也較多,淳安歷史曾稱“桐白之鄉”,油桐生產居全省首位。聞名華東。桐油是工業重要油料,在“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農民毀桐種糧,桐白產量大幅下降。上世紀70年代,恢復套種油桐,產量有所回升。再則,十二都板栗也較多,板栗屬山毛櫸科,落葉喬木,樹高達20米以上,橢圓狀矩圓形,疏生刺毛狀鋸齒,初夏開花,單性、雌雄同株。殼斗大,球形,具密生刺。堅果2-3個,生於殼斗中。清乾隆《淳安縣誌》載,青溪板栗,其仁如蚌肉。80年代,缷嶺板栗數百擔。十二都山上還盛產木瓜,果實個大、質地淳厚,清香可口,在省內外中藥界頗有口碑。再如白花前胡、半夏、梔子等均有生產。
十二都山林多,過去農民伐薪燒炭普遍,伐薪燒炭不僅影響山區資源,而且特別辛苦。清朝淳安賦溪文人方葇如十分同情負薪賣炭的貧苦農民,他曾寫有《負薪謠》:“雨淫淫,泥滑滑,負薪者誰泣幽咽?薪不去,米不歸,嗟我婦子時啼飢。鬱郁南山松,森森東嶺柏……不辭剪伐向層巒,採薪猶易賣薪難。短衣露襯斷晨炊,倚市誰能憐我憊?薪不如桂米如珠,但願山中常負薪。”還有一首《賣炭謠》,頗和白居易《賣炭翁》相似。
歲雲暮,多朔風。愁殺人,賣炭翁。
食粟數斗,燒炭一斛,賣炭一斛,未飽空腹。
亦知餬口四方難,差勝飢來束手看。
炭值難增祝飛雪,雪深又苦人蹤滅。
閉門誰問價高低,踏雪肩回徒泣血。
翁泣血,兒號寒,語兒勿圍爐,忍心衣裳單。
雪消明日天愈冷,炭在行裝好重整。
如此同情農民,家國憂思,氣韻淋漓,滿紙猶濕,讀來聲聲催淚,字字泣血!
農民在過去的年月里,生活是艱辛痛苦的。十二都的農民生活在山區,地大、產薄、民貧。主食以苞蘆、番薯等為主。苞蘆餜、苞蘆湯、苞蘆糊一年都能吃到也不容易,還得上山採摘野菜、野果。有些野味,過去是充飢,現在成了稀有珍品,如野香菇:在林木茂密的深山區,農民頭年春初冬末進山伐木、樹樁、伐倒木日曬雨淋變質發霉,待來年春季自發生出蘑菇,稱“野香菇”,為珍貴特產,因天然生長,肉質肥厚,個小形美,食味獨特,因不需要菌種,不施藥肥,產量不一,以大雪年,梅雨年繁殖最多,有的大樹一次能采幾十斤,大旱則無收,喜生野香菇的樹種有楓樹、檫樹、麻櫟、烏桕等樹。另外,松毛蕈、地耳、蕨菜、魔芋豆腐等。特別是淳東北的魔芋,又稱天南星、地南星、鬼芋、星芋、雷星、天六穀、蛇六穀、花麻蛟等。學名“蒟蒻”。為多年生草木植物,根生扁球形塊莖。以此塊莖做成的豆腐稱魔芋豆腐。先將塊莖洗淨切碎,配以適量鹼水浸泡,磨成芋漿,漂煮成糊狀,倒入盆內冷卻成型,即成魔芋豆腐。魔芋豆腐能促進腸胃蠕動,可防便秘,減少膽固醇的積累,對防止高血壓、冠心病亦有一定作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載:“魔芋性溫,味辛辣、有毒。能治療毒蛇咬傷、癤、痛、無名腫痛、指頭炎、腳蘚等”不僅有散毒作用,還有養顏、通脈、降壓、減肥、開胃等功能。另外還有“柴葉豆腐”(腐婢樹葉豆腐)“橡子豆腐”“苦櫧豆腐”等。
現在十二都併入臨岐鎮,以茶葉、蠶桑、乾水果、中藥材和畜禽業等五大支柱產業為主。各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發展生態公益林,一片鬱鬱蔥蔥,生機盎然,成了全省的生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