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燕塔

允燕塔

允燕塔,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城東南允燕山的山坡上,此山屬芒勐丁寨山,故又名芒勐丁塔。該塔始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塔體高20米,占地面積400平方米。

允燕塔為土基結構,是滇西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標誌性建築,屬於覆缽形金剛座式群塔,由1座主塔和40座模型塔組成。允燕塔在滇西現在6座方基座塔中規模最大、塔身造型最為精緻,保持了佛塔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其文物價值與20世紀90年代重建的佛塔相比要高出一籌。允燕塔與緬甸曼德勒省瓦城的“羅伽驃塔”塔身浮雕圖案及塔基造型相同。塔身結構,塔剎結構及圖案與曼德勒省實皆市的“煩鳥帕耶信塔”相同。正是中緬兩國歷史上文化交流的物證。

2006年5月25日,允燕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允燕塔
  • 地理位置: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城東南的允燕山上 
  • 所處時代:民國 
  • 占地面積:400 m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名:芒勐丁塔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6-1061-5-188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允燕塔始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因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盈江發生特大水災,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瘟疫蔓延,為求佛保佑,由盞達(今盈江縣)土司後裔思鴻升的弟媳線雲宵女士主持籌資修建。由於國內局勢動盪,各種流言蜚語傳來,工程時建時停,直到1952年才完工。
文革期間雖遭局部損壞,但塔基、主塔和小塔主體尚存。
1992年,緬甸曼德勒省撣族佛教協會主席吳宰妙旺來訪,並提出要贈送盈江允燕塔玉佛一尊。
1993年4月由吳宰妙旺率領85名僧侶護送玉佛至允燕塔,佛像高11.8英尺,重10噸,盈江縣佛教協會在允燕塔南山坡建寺,是中緬兩國友好交往歷史的延續,允燕塔成為中緬兩國人民“胞波”(親戚)友誼的紐帶。
2011年3月10日,盈江發生地震,允燕塔遭到破壞,塔基下陷,主塔塔身開裂、寶頂移位,14座小塔倒塌。

建築格局

允燕塔坐南朝北,方向偏東5°左右。允燕塔為土基結構,是滇西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標誌性建築,屬於覆缽形金剛座式群塔,由1座主塔和40座模型塔組成。
塔基(金剛寶座)由5層疊加而成,底層呈正方形,底邊長(寬)約為19.3米,高1.1米,第一層28個模型塔內設有佛龕。第二至四層基座均為方形束腰須彌座,四角各置模型塔1座,共12座,不再設有佛龕。第五層塔基為八角形束腰須彌座,頂端築成圓台。塔身上部築一串扁圓形連珠相輪,相輪上置一仰覆蓮座聚寶瓶,構成塔剎。剎頂冠以金屬寶傘和風標。塔身及塔剎通體塗飾金粉。
由允燕山北麓進入塔區築有一條水泥通道,兩側為茂密的林木,通道全長93米,寬4.5米。起端與終端高差約10米。在通道進入塔基四周地坪入口處,置有二尊“嘎朵”(緬語,意為怪獸),造型奇特,相當於漢族地區的麒麟或獅座。

文物遺存

第五層塔基為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周邊雕有一仰蓮瓣,呈一蓮座,主塔立於蓮花座之上,塔下身是一巨鐘,中間一周有形態各異的手拉108個佛珠串的“七護衛”浮雕,分別是虎、獅、白象、鼠、羊、龍、鷹之化身,傳說還有一隱身黑象在塔下巡邏。浮雕上面為刺繡袈裟紋飾。

歷史文化

傳說軼事
據說,當時盞達土司與太平街漢族豪紳間的民族械鬥經久不息。盞達、乾崖、 南間三土司圍攻太平街,太平街興師動眾,挖壕築壘,堅守不懈,使土司聯軍一再受挫。盞達土司認為成事在天,就請佛門來幫測定凶吉。佛門認為需建造佛塔,於是土司便派人到緬甸請來技師工匠建了允燕塔。

文物價值

滇西6座方基座塔中,以允燕塔規模最大、塔身造型最為精緻,保持了佛塔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其文物價值與20世紀90年代重建的佛塔相比要高出一籌。
允燕塔與緬甸曼德勒省瓦城的“羅伽驃塔”塔身浮雕圖案及塔基造型相同。塔身結構,塔剎結構及圖案與曼德勒省實皆市的“煩鳥帕耶信塔”相同。正是中緬兩國歷史上文化交流的物證。

保護措施

允燕塔
允燕塔文物保護規劃平面圖
1983年1月13日,雲南省政府公布允燕塔為雲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允燕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允燕塔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城東南允燕山的山坡上。
盈江允燕佛塔
交通信息:自駕從盈江汽車客運站出發,距離允燕塔2.5公里,需要約9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