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願舞

儺舞亦稱“儺願舞”,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表演藝術。據調查,儺舞傳入惠水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儺舞》一般是老百姓在迎神還願時,請專門民間藝人班子來家中表演,用以驅邪祈福,祭祀先祖,同時娛樂鄉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儺願舞
  • 亦稱:儺舞
  • 民族:漢族
  • 屬性:漢族最古老的一種表演藝術
  • 歷史: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儺舞介紹,儺舞舞名,儺舞舞姿,儺舞起源,

儺舞介紹

儺舞流傳在惠水縣斷杉、羨塘、抵季、董照、甲戎、雅水、抵麻、王佑等鄉鎮。表演儺舞從起儺到收儺,歷時三天,演出儺舞七八個,儺戲二十四則。圍觀者成百上千,熱鬧非常。表演儺舞一般要戴上木雕面具,包上60公分長的黃頭巾,身著古裝,扮神、扮獸扮戲中人物。表演前,主家要裝飾儺堂,用竹篾紙張扎糊成拱門彩橋,供奉儺公儺婆。表演的場地分別在儺堂內和庭院上。

儺舞舞名

在儺堂里表演的舞蹈有穿插說唱的《禮請》、《申文》、《架橋》,以及《請神》、《捆鬼罡》、《砍路》、《跳門坎》、《送神》等;在庭院裡表演的舞蹈有《爬刀山》、《板凳舞》等。《爬刀山》十分驚險奇特,是用木桿搭成一個高三丈六尺(12米)的木架,上邊依次捆著36把刀刃朝上的鋒利鋼刀。表演者先在木架下赤腳狂舞一個時辰,然後腳踩刀刃,手握刀身爬到架頂,並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令人稱奇。

儺舞舞姿

儺舞有的舞姿狂放,動作勇猛,大開大合;有的動作細膩,感情熾熱,滑稽可笑。儺舞表現的內容多是歌頌勞動的。如劈山開路的“砍路”,勤勞智慧的“鐵匠”,為人送信的“報福”,為人類耕耘的“牯牛”,建房造屋的魯班,教人養蠶的“梅香小姐”等。儺舞的面具誇張兇猛,顯示了一種猙獰美。

儺舞起源

源於古代的巫院,土家族稱為“梯瑪”,又呼土老師;舞者戴假面(木質臉殼),手執司刀,邊舞邊唱,多為了驅疫捉鬼之詞,後由一個人獨唱的舞發展為多人演出的儺願戲,在農閒和春節前後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主要活動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