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儺舞起源於遠古時期的贛鄱大地,由人們對圖騰徊、虎或鳥的祭祀活動演變而來,史載已“歷三千餘年”。
秦時,贛儺祭傳入中原宮廷,逐漸禮儀程式化,由單純的驅邪逐疫儀式,發展成融祭祀與娛人為一體的文藝活動,而後再從宮廷傳入民間,番君吳芮就曾奉命傳儺(民國《南豐縣誌》)。
唐至明清時,有許多江南籍的官員在京都和外地為官,又將宮廷的儺舞帶回民間,婺源便有許多這樣的歷史記載,如明嘉靖年間囑槓,在陝西和京城為官的婺源人程文著、詹養沉等,便曾將宮廷儺舞帶回婺源,在長徑、慶源等村廣為流傳(《婺源縣誌》1993)。
文化特徵
音樂特色
音樂伴奏由打擊樂、曲牌和唱腔三個部分組成,有專用采企紙希的鑼鼓譜和曲牌,遵循舞止曲終的原則。儺舞的歌曲音調古樸、滄桑、高亢、悠揚,旋律以羽、商調式為主,色彩濃郁,節拍上多運用散拍子與規悼才奔檔整拍子的對比,有較強的音樂表現力、在曲子中間,穿插鑼鼓間奏,具有較為獨特的風格。儺舞的伴奏以鑼鼓為主,鑼鼓在整台劇目中配合演員做各種動作及動作的轉換,其間鼓點的輕、重、緩、急的音響效果與舞蹈相互融合,鑼鼓樂隊的樂器主要以大鼓、大鑼、大鑔為主。
表演道具
婺源縣共有儺舞木雕面具二百多個,全系樟木雕成,主要有:盤古氏、魁星、太陽、月亮、后羿、太白金星、觀世音、八仙、八十大王、李斯丞相、蒙恬將軍、夜叉先鋒、六諸侯、四天兵、四地將、二和合、二小鬼、判官、天師、孫權、子烈、關公、張飛、周倉、金吒、木吒、哪吒、唐僧、孫猴子、豬精、沙和尚、儺公、儺母、仙鶴、土地公、老鼠精等。臉譜的雕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喜怒哀樂,老少妍陋,無一相似。鬼舞的服飾開始是用明朝的夏布製作的“花衣”,受目連戲及徽劇、京劇的影響,才用上了戲曲的蟒、袍、靠等服裝。他們戴面具時,先要在頭上包嫌棄茅扎一塊紅布方巾,上身內衣不論,外穿戲裝,下穿紅彩褲,腳穿白布襪、黑布鞋。鬼舞中的道具,多半屬人們生活和生產中的用具,如:木棍、笊籬、曬盤、棕繩、木椅等,唯有開山斧是用樟木雕刻而成,上有龍紋圖案,斧刃處用銅皮鑲邊。受戲曲的影響,也逐漸使用上了戲曲中的馬鞭、羽毛扇、寶劍、繡龍旗、方酒斗等。
表演形式
在演出形式上,婺源儺舞的藝術特色是粗狂、古樸和簡單,因而呈現出來的特色優勢就是生動傳神、形象、誇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婺源儺舞的表演動作,順拐、含胸、挺腹等都是代表性的動作,具有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的特色。在實際演出過程中,根據演出人物的差異,可以分為群舞、獨舞、三人舞和雙人舞,不管是哪種表演形式都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婺源文化,展現婺源儺舞的藝術魅力與特色。婺源儺舞節目很多,有反映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的《開天闢地》《龍朽端太陽射月》《孟姜女送寒衣》等。婺源儺舞動作十分豐富,模擬女性的舞步“妮行步”,《開天闢地》中的“辟斧”“拗斧”“磨斧”,《丞相操兵》中的“上、中、下十字架”“操兵步”“拍手一照”“拍腿過河”“耍羽毛”“舞花”“輪棍”,《太陽射月》中的“摸胡點”“單摸胡”“雙摸胡”等都別具一格,保留著古樸、粗獷、簡練、誇張、形象、傳神的獨特風貌。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由於儺舞留存下來的文本不足,汗祖灶傳承技藝幾乎只能靠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比較完整且能定期演出的也只有長徑村儺舞團,隨著一批批老藝人的謝世,又得不到新繼承人的加入,儺舞文化的傳承狀況堪憂。婺源儺舞的影響力較小,一些土生土長的婺源人甚至也沒聽說過婺源儺舞。
傳承人物
胡振坤,男,漢族,1932年生,2007年去世,江西婺源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儺舞(婺源儺舞),江西省婺源縣申報。
程長慶,男,1933年10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儺舞(婺源儺舞),江西省婺源縣申報。
程金生,男,漢族,1940年5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儺舞(婺源儺舞),江西省婺源縣申報。
保護措施
1986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編寫前夕,省民舞編輯部率錄像組前來實地開展民舞普查,搶救性地拍攝了婺源各地的二十五個儺舞節目,長達五小時左右。
1997年,由縣文化館副館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何柏坤、胡厚鴉恥彧撰寫的《婺源儺舞的藝能》一文,選人了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國漢民族飯面劇》(由廣田律子和余大喜主編)儺舞專著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婺源縣徽劇傳習所獲得“儺舞(婺源儺舞)”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1953年,婺源儺舞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
1994年,婺源茶校排練的《開天闢地》儺舞節目,榮獲“江西省屬中專學校文藝會演”二等獎。
2005年6月,婺源儺舞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
2018年6月9日,江西省婺源縣瑤灣村舉辦“多彩非遺美好生活”非物質文化展,展示了婺源本土的儺舞。
2019年2月6日,江西省婺源縣秋口鎮長徑村藝人在熱鬧的鑼鼓聲中上演請儺神、跳儺舞的儺事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由於儺舞留存下來的文本不足,傳承技藝幾乎只能靠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比較完整且能定期演出的也只有長徑村儺舞團,隨著一批批老藝人的謝世,又得不到新繼承人的加入,儺舞文化的傳承狀況堪憂。婺源儺舞的影響力較小,一些土生土長的婺源人甚至也沒聽說過婺源儺舞。
傳承人物
胡振坤,男,漢族,1932年生,2007年去世,江西婺源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儺舞(婺源儺舞),江西省婺源縣申報。
程長慶,男,1933年10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儺舞(婺源儺舞),江西省婺源縣申報。
程金生,男,漢族,1940年5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儺舞(婺源儺舞),江西省婺源縣申報。
保護措施
1986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編寫前夕,省民舞編輯部率錄像組前來實地開展民舞普查,搶救性地拍攝了婺源各地的二十五個儺舞節目,長達五小時左右。
1997年,由縣文化館副館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何柏坤、胡彧撰寫的《婺源儺舞的藝能》一文,選人了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國漢民族飯面劇》(由廣田律子和余大喜主編)儺舞專著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婺源縣徽劇傳習所獲得“儺舞(婺源儺舞)”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1953年,婺源儺舞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
1994年,婺源茶校排練的《開天闢地》儺舞節目,榮獲“江西省屬中專學校文藝會演”二等獎。
2005年6月,婺源儺舞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
2018年6月9日,江西省婺源縣瑤灣村舉辦“多彩非遺美好生活”非物質文化展,展示了婺源本土的儺舞。
2019年2月6日,江西省婺源縣秋口鎮長徑村藝人在熱鬧的鑼鼓聲中上演請儺神、跳儺舞的儺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