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

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

《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是一本202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鼎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
  • 作者:趙鼎新
  •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215213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旨在對中國歷史型態作出解釋的社會學著作。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問題與理論”,提出了一個歷史變遷理論;第二部分“東周歷史的背景”,分析了中華文明的形成期,即西周時代的政治、社會、思想與經濟背景,同時也對這一時期的地理和氣候環境有所討論;第三部分“東周時期戰爭驅動的歷史發展”,涵蓋了自春秋戰國時代至西漢初期的歷史,重點研究那些激發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市場關係與官僚制帝國的興起或至少是使這些歷史現象得以在中國出現的社會因素與歷史動力,同時探討了秦的統一與“儒法國家”在西漢的肇始。第四部分“儒法國家和中國歷史的基本型態”,基於之前的理論模型,討論了儒法國家如何奠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模式。
在本書中,趙鼎新教授對公元前11世紀至清朝滅亡的中華帝制的歷史進行了一項全新的討論。這項研究首先揭示了一些可以解釋“中國如何以及為何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朝一統下發展出官僚制帝國”的因素。隨後,本書考察了在西漢時期出現的,一種吸收了儒家和法家兩種哲學傳統的政治體制。雖然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宗教、技術和社會經濟結構不斷變化,但是儒法體制卻延存了兩千多年。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韌性體制的存在,儘管中國從北宋時期開始就經濟繁榮、技術先進,但是並沒有像西歐那樣發展出工業資本主義。在考察這一政治體制的本質時,趙鼎新教授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審視中國歷史,即強調結構性力量與社會機制在塑造歷史動力方面的重要性。
作為一部歷史社會學作品,《儒法國家》旨在闡述中國的歷史型態是如何被給定歷史時期中社會行動者們的意義性行為——而非某種單一的社會力量——所塑造,儘管這些行為要受到社會中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意識形態力量構成之格局的限制;並且,社會行動者們的行為也改變著這些社會力量本身。本書為中國歷史的長期型態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引發了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之間的持續性探討。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問題與理論
緒論
研究問題
理論與主要觀點
對本章理論與概念的一些說明
研究方法
認識論原則
第一章歷史變遷理論
本書的理論
經濟權力與軍事權力
合法性與理性
意識形態權力與政治權力
現代性與私域導向工具理性的價值化
地理
小結
第二部分東周歷史的背景
第二章西周的政治體制及其衰落(約前1045-前771)
“天命觀”
基於血親關係的封建體制
示法
官僚制的出現
“國人”與“野人”
西周時期的其他遺產
西周體制的崩潰
小結
第三章東周的歷史背景:一個戰爭時代
東周的人口與影響
古代中國的自然地理與政治地理
中國的自然地理
放牧群體的影響
東周早期城市國家的性質
東周早期國家的性質
以宗族為基礎的城市國家
城市國家的非領土性及其意義
東周時期主要的城市國家
東周歷史的分期
小結
第三部分東周時期戰爭驅動的歷史發展
第四章霸主時代(前770一前546)
“五霸”的神話
四大戰區的形成與合併
戰爭與禮儀
效率導向型文化的興起
郡縣制與官僚化
二級封建化
東周戰爭的基本模式
小結
第五章轉型時代(前545一前420)
封建危機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會
霸主政治的崩潰
晉國公室的式微
封建危機對戰爭的限制
戰爭驅動型改革
官僚制國家的興起
小結
第六章全民戰爭時代(前419-前221):諸子百家的興起
士的興起
中國哲學的緣起
儒家
道家
法家
古代中國哲學的特質
古代中國的歷史理性主義
法家在政治領域的主導
小結
第七章全民戰爭時代:絕對主義的主宰
法家改革與全民戰爭的蔓延
改革與社會
改革與粗放型技術的發展
戰爭與大型水利工程
商業
古代中國經濟行動者的弱點
小結
第八章全民戰爭時代:秦帝國與中國一統之路
全民戰爭時代的幾大軍事強國
魏國的衰落
齊國、楚國與趙國的弱點
東周時期邦國關係的性質
秦帝國的統一之路
小結
第九章西漢與儒法國家的來臨
秦朝的覆滅
西漢初期的轉型
儒法國家的形成
主導性意識形態的形成
帝制儒學的根本特徵
武帝新政
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權力的融合
皇帝與儒家官僚體制的共生關係
漢代官僚體制的結構
官員選拔與晉升制度及其問題
意識形態權力與政治權力的整合
小結
第四部分儒法國家和中國歷史的基本型態
第十章儒法政治架構在宋代以前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宋代的回應
佛教時代
國家對軍事力量的控制
小結
第十一章遊牧者與定居中國人的互動模式
遊牧部落與儒法國家
遊牧一中國的動態關係
小結
第十二章新儒學與“儒家社會”的到來
儒學的復興
儒家社會的興起
儒家社會中的國家力量
儒家社會與宗教生態的多樣性
小結
第十三章儒法國家體制下的市場經濟
關於“西方崛起”問題的爭論
對“加州學派”的評價
對“大分流”的解釋
西方崛起的關鍵因素
工業資本主義:傳統中國不可能走的路徑
一場失敗的“中國式宗教改革”
中國經濟行動者的軟弱
小結
結語
從過去到今天
方法論及哲學上的反思
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歷史的“本質”
參考文獻
附錄:書評及回應
社會權力來源與趙鼎新對中國歷史的解讀
麥可·(Michael Mann)
真正古老的“大分流”
金世傑(Jack Goldstone)
在比較的視野下——中國歷史的模式
約翰·霍爾(JohnHall)
《儒法國家》中的“競爭”概念
喬森·赫恩(Jonathan Hearn)
“儒法國家”: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權力的穩定結合
理察·拉赫曼(Richard Lachmann)
關於國家力量社會來源的商椎
喬治·勞森(George Lawson)
中國的“儒法國家”與歐洲的“企業國家”
威廉·厄爾(William Sewell)
中國帝制統治的最後千年與中國現代經濟的興起
王國(R. Bin Wong)
《儒法國家》與基於理想類型集的理論構建
趙鼎新

作者簡介

趙鼎新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Max Palevsky榮休講席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社會科學方法。中文專著有《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2006)、《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2006)、《民主的限制》(2012)、《國家、戰爭與歷史發展:前現代中西模式的比較》(2015)、《合法性的政治》(2017)以及《什麼是社會學》(2021)。英文專著Power of Tiananmen (2001)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獲美國社會學學會2001年度亞洲研究最佳著作獎以及2002年度集體行動和社會運動研究最佳著作獎。英文專著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2015)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獲美國社會學學會2016年度政治社會學研究最佳著作獎。
譯者簡介
徐 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考古。
巨 桐,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化學博士、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博士後兼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STS(科學、技術與社會)與經濟社會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