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中國的形成》是2003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存光。
基本介紹
- 書名:儒教中國的形成
- 作者:林存光
- ISBN:9787533312503
- 頁數:306
- 定價:19.00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2003-10-1
- 裝幀:平裝(無盤)
- 副標題: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所研究的問題是:傳統中國社會深受儒教文明的浸潤,而作為一個、有著崇尚儒教文明的悠久歷史傳統的國度即“儒教中國”,它的形成或演生究竟是怎樣的呢?儒教在傳統中國是如何取得它統治思想的合法地位或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性地位的?換言之,歷史上的儒學與我們民族的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的現實境遇是如何實現其充分地整合的?它在歷史上究竟扮演了一種什麼樣的文化角色?
為了能夠具體而透徹地把握並闡釋清楚上面的問題,本書所論述的範圍主要限於春秋戰國至秦漢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段學在漢代的意識形態化正是傳統“儒教中國”形成的關鍵,對這一問題的抉發與闡釋正是傳統貫穿在作者的整個研究之中而起統攝作用的核心主題。圍繞這一主題,作者道德系統地論述先秦儒學的理論實質與思想主題,並著重闡述一種能激發人們新的洞見的理解儒學的獨特思路;其次,作者將在社會系統之合法的結構性因素的意義上重新榫儒學的意識形態本質,而不僅僅是給它一階級的定性而已;然後,是對儒學的意識形態化過程,特別是對儒學與政治在戰國秦漢之際分化與整合的關係模式及現實政治文化的演進變化問題,進行歷時性、動態性的具體考察;再接下來,通過對漢代經 學所作的解釋學審視來透視儒學在漢代的學術轉型及其意識形態性徵,並進一步對舒暢學的意識形態功能進行系統地分析與批判;最後,在結語部分,作者將概要性地總結一下對儒學的歷史的反思,並嘗試性地討論和展望一下儒學的未來命運及中國文化的成長問題。
作者簡介
林存光,1966年生,山東省人。198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聲表文章有《孔子本體論“人學”論綱》、《經學式思維方式的文化學闡釋》、《春秋文化諸模式初論》等。
目錄
導言:問題·方法與理論
第一部分 理論基礎
一 孔子·儒學及其問題框架
1 孔子:一個詮釋的神話
2 理解儒學的新思路
3 《論語》的一種閱讀方式
4 儒家思想的兩大主題:人和政治
5 儒家的生存悖論
二 意識形態的理論視野與儒學研究
1 “意識形態”的意涵
2 儒學意識形態本質的重新檢討
3 儒學的政治化
4 一項政治文化研究
第二部分 問題研究
三 儒學的意識形態化
1 問題的提出
2 政治的發展
3 儒家的情境定義
4 法家的挑戰
5 儒學與政治:從分化疏離到整合互動的制度化
6 更進一步的解釋
四 經學:解釋與套用
1 引言
2 經典解釋一般
3 漢儒的解經學
4 視界的融合和走向套用的經學
5 包容與霸權:經作為意識形態槓桿
五 儒學的意識形態功能
1 文化守成:作為意識形態階層的自覺
2 大一統:王權的輪迴與孔子的神話
3 合法化:反思與辯護
4 社會歷史功能
六 結語:意識形態與文化的成長
1 歷史反思
2 話語轉換
3 中國文化成長的展望
4 餘論
附錄:文化政治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一 孔子·儒學及其問題框架
1 孔子:一個詮釋的神話
2 理解儒學的新思路
3 《論語》的一種閱讀方式
4 儒家思想的兩大主題:人和政治
5 儒家的生存悖論
二 意識形態的理論視野與儒學研究
1 “意識形態”的意涵
2 儒學意識形態本質的重新檢討
3 儒學的政治化
4 一項政治文化研究
第二部分 問題研究
三 儒學的意識形態化
1 問題的提出
2 政治的發展
3 儒家的情境定義
4 法家的挑戰
5 儒學與政治:從分化疏離到整合互動的制度化
6 更進一步的解釋
四 經學:解釋與套用
1 引言
2 經典解釋一般
3 漢儒的解經學
4 視界的融合和走向套用的經學
5 包容與霸權:經作為意識形態槓桿
五 儒學的意識形態功能
1 文化守成:作為意識形態階層的自覺
2 大一統:王權的輪迴與孔子的神話
3 合法化:反思與辯護
4 社會歷史功能
六 結語:意識形態與文化的成長
1 歷史反思
2 話語轉換
3 中國文化成長的展望
4 餘論
附錄:文化政治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