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儒家生態思想通論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332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喬清舉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20843X,978730120843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該書全面吸收、消化了西方生態學的重要成果,以此為參考坐標,系統地、多方面地論述了儒家生態理論和一些有意義的實踐經驗。書中收集引用了大量儒家古代文獻,特別是很少被人引用的六經和史書類的相關資料,為說明儒家生態思想的豐富性,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內容翔實,論證細密,提出了不少獨到的有價值的見解。就其深度、廣度而言,是國內研究儒家生態思想的一部少有的、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易學聯合會聯絡委員會主任。博士論文《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著有《鹽鐵論》(全文注釋本)、《中國哲學史簡明教程》、《河流的文化生命》、《金岳霖新儒學體系研究》
圖書目錄
目 錄
前言 新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轉向 7
一、人類面臨空前的生態危機 7
二、危機的根源:人類中心主義和對自然的鬥爭 8
三、生態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轉向 10
第一章 生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儒家的態度 13
第一節 環境、生態、自然與"生生" 13
一、環境 13
二、生態 14
三、自然 15
四、"生生":儒家哲學的態度 16
第二節 道德共同體 17
一、道德共同體及其擴大 17
二、儒家道德共同體的範圍 19
三、天人一體:從道德共同體到形上的和價值的共同體 19
四、內在關係與外在關係 20
第三節 人類中心主義 22
一、強人類中心主義 22
二、弱人類中心主義 24
三、同於大道:儒家的態度 24
第四節 價值 26
一、價值簡論 26
二、價值的三重含義和"是"與"應該"統一 26
三、事實與價值的統一:儒家哲學的態度 31
第五節 生命 32
一、通行的生命定義 32
二、對通行生命定義的反思 33
三、新生命觀的提出 35
第六節 權利 38
一、傳統權利概念及其向自然界的擴展 38
二、儒家哲學的態度:自然的普遍權利 39
第二章 "恩至禽獸"--道德共同體中的動物 41
第一節 "德及禽獸"--動物之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42
第二節 動物的使用價值--對動物的日常使用中的生態因素 44
一、動物作為動力、商品、禮品等 45
二、動物作為食品 46
第三節 人工養育動物 47
第四節 關於狩獵及其限制 49
第五節 祭祀、動物作為祭品與對動物的祭祀 53
一、通論祭祀 53
二、動物作為祭品 57
三、對於動物的祭祀 58
四、祭祀的生態意義 58
第六節 動物作為自然的神性標誌的生態意義 59
第七節 動物保護的政令與法律 62
一、《禮記》 63
二、《秦律十八種》 64
三、漢代相關政令 64
第三章 "澤及草木"--道德共同體中的植物 66
第一節 "澤及草木"--植物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66
一、植物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66
二、"有事于山林"--對森林的生態作用的認識和森林保護 70
三、植樹 72
第二節 神秘的植物 74
一、五行中的木 74
二、移情與瑞應 75
三、社稷之木 76
四、樹木之精怪 77
五、祭祀山林 78
第三節 草木與生活--植物的使用價值 79
一、"刳木為舟"--林木的開發和使用 79
二、伐木、焚草為田 80
三、"播種百穀"--關於農業與農作物 82
第四節 林木保護的機構與措施 85
一、山虞、澤虞、林衡、大司徒--林木管理保護機構 85
二、草木保護的政令 87
三、林木保護的法律 89
第四章 "恩及於土"--道德共同體中的土地 91
第一節 土、地、壤、田的辨析與土地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91
一、土、地、壤、田的辨析 91
二、土地的生態作用及土地作為道德共同體成員 93
三、土地的財富標尺意義 94
第二節 對土地的種類、性能的認識和生態性維護使用 95
第三節 土地管理的機構及政令 98
一、土地的生態性管理的機構及政令 98
二、"相地而衰征"--貢賦的生態意義 100
第四節 "報本反始",立社祭土--對土地的祭祀及其生態意義 100
第五章 "國主山川"--山川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2
第一節 山脈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2
第二節 水與河流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3
一、儒家文化對水與河流的認識 103
二、"水曰潤下":水的生態意義 105
三、"川,氣之導也"與"河竭國亡"的生態意義 106
第三節 與水相處的智慧和對於河流與水的保護 108
一、大禹治水 108
二、環境友好型的水資源利用 109
三、舟梁、溝洫、河渠、井與運河 109
四、水與河流管理的機構與法令 112
第四節 祭祀山川 113
一、祭祀山川的理由 113
二、水旱之祭 116
第六章 氣、通、和、生、時、道:儒家生態哲學範疇論 118
第一節 氣、陰陽、五行與世界的五行化 118
一、陰陽、五行、氣 118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124
三、世界的"五行化" 124
第二節 氣的"通" 129
一、"通氣":"行"的意義 129
二、"宣氣"、"助氣" 130
三、社的"通氣"意義 132
第三節 氣的運動的 "和" 132
一、"和"與氣的"通" 132
二、陰陽運行的失"和"與乖戾 135
第四節 樂與"和" 136
一、聲、音、樂:儒家關於音樂的一般認識 136
二、樂的規定中的生態意義 137
三、"象天"、"敦和"--樂的促進生態和諧的作用 140
四、樂與政治對應中的生態意義 142
五、關於上古帝王之樂的生態性解釋 143
六、十二律呂的生態意義 143
第五節 "天地之大德曰生"--氣的運行的"生"與"生生" 145
一、當代生態科學理論的發展 145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合目的"的"生生"過程 147
二、"生生"的內在機制 153
三、死亡--生生過程的內在否定性 158
第六節 時、時序與天道 163
一、天道及其性質種種 163
二、時與時序 169
三、儒家天道觀的有機性特點 172
四、自然的規律性及自然規律向生態規律的轉化 173
第七章 天人合一與仁:儒家生態哲學的功夫論與境界論 174
第一節 "因"與"無為":天人合一的前提 174
一、"因"的思維方式 174
二、"無為" 176
第二節 天人合一論 177
一、物理意義 177
二、價值意義 179
三、本體意義 180
四、功夫意義 181
五、境界意義 183
六、知識意義 185
第三節 惟人為貴:人與萬物的差異性 186
一、"惟人為貴":人、物之異 187
二、人與人之異 190
第四節 仁的生態功夫與境界 191
一、"仁,愛人以及物" 191
二、仁者"生意" 192
三、"仁包四德" 194
四、仁為人的"天地生物之心" 195
五、仁即感、通 197
六、"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199
第五節 人應該做什麼?再探群己權界 202
一、"盡性"與"參贊化育" 202
二、愛有差等:道德共同體的範圍 204
人名索引 209
概念索引 214
主要參考書目 220
一、古人 220
二、今人古典研究 221
三、生態哲學與中國傳統生態哲學研究著作/論文 222
四、漢譯外國著作/論文 223
五、外文著作/論文 224
後記 226
前言 新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轉向 7
一、人類面臨空前的生態危機 7
二、危機的根源:人類中心主義和對自然的鬥爭 8
三、生態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轉向 10
第一章 生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儒家的態度 13
第一節 環境、生態、自然與"生生" 13
一、環境 13
二、生態 14
三、自然 15
四、"生生":儒家哲學的態度 16
第二節 道德共同體 17
一、道德共同體及其擴大 17
二、儒家道德共同體的範圍 19
三、天人一體:從道德共同體到形上的和價值的共同體 19
四、內在關係與外在關係 20
第三節 人類中心主義 22
一、強人類中心主義 22
二、弱人類中心主義 24
三、同於大道:儒家的態度 24
第四節 價值 26
一、價值簡論 26
二、價值的三重含義和"是"與"應該"統一 26
三、事實與價值的統一:儒家哲學的態度 31
第五節 生命 32
一、通行的生命定義 32
二、對通行生命定義的反思 33
三、新生命觀的提出 35
第六節 權利 38
一、傳統權利概念及其向自然界的擴展 38
二、儒家哲學的態度:自然的普遍權利 39
第二章 "恩至禽獸"--道德共同體中的動物 41
第一節 "德及禽獸"--動物之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42
第二節 動物的使用價值--對動物的日常使用中的生態因素 44
一、動物作為動力、商品、禮品等 45
二、動物作為食品 46
第三節 人工養育動物 47
第四節 關於狩獵及其限制 49
第五節 祭祀、動物作為祭品與對動物的祭祀 53
一、通論祭祀 53
二、動物作為祭品 57
三、對於動物的祭祀 58
四、祭祀的生態意義 58
第六節 動物作為自然的神性標誌的生態意義 59
第七節 動物保護的政令與法律 62
一、《禮記》 63
二、《秦律十八種》 64
三、漢代相關政令 64
第三章 "澤及草木"--道德共同體中的植物 66
第一節 "澤及草木"--植物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66
一、植物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66
二、"有事于山林"--對森林的生態作用的認識和森林保護 70
三、植樹 72
第二節 神秘的植物 74
一、五行中的木 74
二、移情與瑞應 75
三、社稷之木 76
四、樹木之精怪 77
五、祭祀山林 78
第三節 草木與生活--植物的使用價值 79
一、"刳木為舟"--林木的開發和使用 79
二、伐木、焚草為田 80
三、"播種百穀"--關於農業與農作物 82
第四節 林木保護的機構與措施 85
一、山虞、澤虞、林衡、大司徒--林木管理保護機構 85
二、草木保護的政令 87
三、林木保護的法律 89
第四章 "恩及於土"--道德共同體中的土地 91
第一節 土、地、壤、田的辨析與土地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91
一、土、地、壤、田的辨析 91
二、土地的生態作用及土地作為道德共同體成員 93
三、土地的財富標尺意義 94
第二節 對土地的種類、性能的認識和生態性維護使用 95
第三節 土地管理的機構及政令 98
一、土地的生態性管理的機構及政令 98
二、"相地而衰征"--貢賦的生態意義 100
第四節 "報本反始",立社祭土--對土地的祭祀及其生態意義 100
第五章 "國主山川"--山川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2
第一節 山脈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2
第二節 水與河流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 103
一、儒家文化對水與河流的認識 103
二、"水曰潤下":水的生態意義 105
三、"川,氣之導也"與"河竭國亡"的生態意義 106
第三節 與水相處的智慧和對於河流與水的保護 108
一、大禹治水 108
二、環境友好型的水資源利用 109
三、舟梁、溝洫、河渠、井與運河 109
四、水與河流管理的機構與法令 112
第四節 祭祀山川 113
一、祭祀山川的理由 113
二、水旱之祭 116
第六章 氣、通、和、生、時、道:儒家生態哲學範疇論 118
第一節 氣、陰陽、五行與世界的五行化 118
一、陰陽、五行、氣 118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124
三、世界的"五行化" 124
第二節 氣的"通" 129
一、"通氣":"行"的意義 129
二、"宣氣"、"助氣" 130
三、社的"通氣"意義 132
第三節 氣的運動的 "和" 132
一、"和"與氣的"通" 132
二、陰陽運行的失"和"與乖戾 135
第四節 樂與"和" 136
一、聲、音、樂:儒家關於音樂的一般認識 136
二、樂的規定中的生態意義 137
三、"象天"、"敦和"--樂的促進生態和諧的作用 140
四、樂與政治對應中的生態意義 142
五、關於上古帝王之樂的生態性解釋 143
六、十二律呂的生態意義 143
第五節 "天地之大德曰生"--氣的運行的"生"與"生生" 145
一、當代生態科學理論的發展 145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合目的"的"生生"過程 147
二、"生生"的內在機制 153
三、死亡--生生過程的內在否定性 158
第六節 時、時序與天道 163
一、天道及其性質種種 163
二、時與時序 169
三、儒家天道觀的有機性特點 172
四、自然的規律性及自然規律向生態規律的轉化 173
第七章 天人合一與仁:儒家生態哲學的功夫論與境界論 174
第一節 "因"與"無為":天人合一的前提 174
一、"因"的思維方式 174
二、"無為" 176
第二節 天人合一論 177
一、物理意義 177
二、價值意義 179
三、本體意義 180
四、功夫意義 181
五、境界意義 183
六、知識意義 185
第三節 惟人為貴:人與萬物的差異性 186
一、"惟人為貴":人、物之異 187
二、人與人之異 190
第四節 仁的生態功夫與境界 191
一、"仁,愛人以及物" 191
二、仁者"生意" 192
三、"仁包四德" 194
四、仁為人的"天地生物之心" 195
五、仁即感、通 197
六、"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199
第五節 人應該做什麼?再探群己權界 202
一、"盡性"與"參贊化育" 202
二、愛有差等:道德共同體的範圍 204
人名索引 209
概念索引 214
主要參考書目 220
一、古人 220
二、今人古典研究 221
三、生態哲學與中國傳統生態哲學研究著作/論文 222
四、漢譯外國著作/論文 223
五、外文著作/論文 224
後記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