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是2006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義祿。
基本介紹
- 書名: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
- 作者:朱義祿
- ISBN:9787309052152
- 頁數:365
- 定價:20.0
- 出版社:復旦大學
- 出版時間:2006年1月
- 裝幀:平裝
- 叢書:復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叢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在儒學領域內富於開拓性、創造性的學術專著。以往學術界對儒家某些代表人物的理想人格思想有過論述,但全面、系統、深入地剖析儒家理想人格的諸多范型,還是一個空白。本書對聖賢、君子、成人、醇儒、豪傑、大丈夫等人格範型中所蘊含的倫理、哲學、政治、經濟、美學、人生觀的分析,以及它們對中國文化影響的研究,使這一令人遺憾的學術空白成為過去。從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出發,得出人貴在“有義”的價值觀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論基礎的結論。認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的聖人崇拜,對中國古代與近現代的各個文化領域,如人生哲學、歷史觀、思維方式、中華法系、科學活動、審美情趣、生死觀念、愛國主義等產生了深遠的巨大影響。
富有新意的獨到見解,是本書另一個顯明特點。如以“兼濟”與“獨善”的有機組合,為中國古代上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又如對神學蒙昧主義(西方)與道德蒙昧主義(中國)的區分、對權威原則與權威主義的區分;再如對客觀事物中具有的真善美屬性與人類求真、向善、愛美的主觀追求的區別;還有以人格與文化是互為因果而又互相作用的互動關係的論斷等等,這些觀點均有獨闢蹊徑之處。作者汲取了現代西方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成果,注重古今與中西的比較研究,又以巨觀把握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原則,歷 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把儒學與中國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梯。誠如著名哲學家馮契所言,這本書是做了“前人尚未做過的工作”,“頗多新意和特色”。
作者簡介
朱義祿,1942年生,浙江鄞縣人。同濟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哲學碩乾,上海市哲學學會理事。在《哲學研究》、《學術月刊》公開發表論文111篇,合著5部,主要為《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潮研究》、《莊子十日談》。個人專著有《儒家理想人硌與中國文化》、《中國理論 格探討》等6部。合計公開發表300萬字。9次獲全國、省部級以上獎項。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多層面的儒家理想人格範型(上)
第一節 內聖外王(聖人)
(一)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
(二)孟子“為善必有王者”與荀子“盡倫盡制”的“聖王”
(三) 內聖外王之道
第二節 《大學》的人格哲學:“修齊治平”
(一) 修身為本
(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三) 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 帝王之學及其餘波
第三節 君子理想
(一) “君子”概念的演變
(二) 君子與小人: 義與利、榮與辱
(三) 安貧樂道
(四) 自強不息
第二章 多層面的儒家理想人格範型(下)
第一節 成人之道
(一) 孔子對真、善、美全面發展原則的揭示
(二) 荀子的“全”、“粹”、“美”一統的“成人”
(三) 王夫之的“繼善成性”與“身成性成”
第二節 聖賢氣象
(一) 內聖超越外王
(二) 二程的“聖賢氣象”與“孔顏樂處”
(三) 朱熹的“醇儒之道自律”
第三節 豪傑精神
(一) 自我批判時代的來臨
(二) 對“經緯天地,建功立業”豪傑的呼喚
(三) “扶危定傾,身任天下”的時代使命感
第三章 以依附、順從為主的儒家女性理想人格的設計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男女關係的消長
第二節 卑弱、順從與陽尊陰卑的定位凝固論
第三節 從一而終的貞節觀與對女性人格的蹂躪
第四節 人格摧殘在肉體形象上的折射: 纏足與養瘦馬
第四章 儒家理想人格學說的理論基礎與基本特徵
第一節 制約儒家理想人格學說的價值觀念
(一) 人貴在“有義”
(二) 德性主體的高揚與知性主體的漠視
(三) 淪為道德人格附庸的審美主體
第二節 平等色彩的理想人格
(一) 人皆可以為堯舜禹
(二) 聖人不越“人倫日用之常”
第三節 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
(一) 與天地合其德的聖人
(二) 能致誠盡性的聖人
第五章 兼濟與獨善: 士大夫對儒家理想人格的模式化認同
第一節 士大夫的眾趨人格與人生哲學
(一) “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有機組合
(二) 由憂患意識而來的濟世精神與隱逸之風
第二節 個案研究之一: 陶淵明
(一) “大濟蒼生”與“擊壤自歡”的相輔相成
(二) 出仕與歸隱的綿延同一
第三節 個案研究之二: 白居易
(一) “志在兼濟,行在獨善”的自白
(二) 中隱: 士大夫與皇權恆常衝突的衍生物
(三) 詩文創作與人格理想的同步耦合
第四節 個案研究之三: 王禹
(一) “行道利民”的人格意識
(二) “士之窮達必形於歌詠、文詞”
第六章 聖人崇拜與聖人史觀
第一節 聖人崇拜的由來、發展及其政治、文化意蘊
(一) 先秦諸子對一統天下的聖人的渴望
(二) “弘我王化”: 封建帝王與聖人崇拜
(三) 以聖人崇拜為核心的“道統”與“治統”的合一
(四) 知識階層的尊孔崇聖活動
第二節 別具一格的《易傳》聖人史觀
(一) 社會歷史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主宰者
(二) 韓愈對《易傳》聖人史觀的繼承
第三節 格君心: 宋明理學對聖人史觀的新發展
(一) 力倡君主“心術”決定論的朱熹
(二) 身體力行“立君志”的程頤
(三) 以“慎獨”格君心之非的劉宗周
(四) “格君心”說的理論剖析
第七章 儒家理想人格學說的社會文化效應
第一節 思維方式上的“經學態度”
(一) 社會文化效應
(二) “獨尊儒術”與“經學態度”的奠定
(三) “守一先生之言”的獨斷論
(四) “經學態度”與明清文化專制主義
第二節 儒家化、倫理化的中華法系
(一) 經義斷獄與原心定罪
(二) 具有權威主義品性的禮
(三) 以禮入律
(四) “一準乎禮”的唐律
第三節 人倫道德價值的泛化
(一) 由重德輕智到蒙昧主義
(二) 從中西文化比較看人體造型藝術的冷落
第八章 儒家的生死觀與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
第一節 儒家對生死的沉思
(一) 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死觀
(二)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殉道觀
(三) “善養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第二節 伸張正義的象徵
(一) “生以理全,死與義合”的東漢士人
(二) “冷風熱血,洗滌乾坤”的東林黨人
第三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 “正氣未亡人未息”
(二) “精神入汗青”
(三) 近現代志士仁人的迴響
參考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