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以“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為主題,由“全球視域中當代儒學的定位”、“方法與成果的檢討”、“當代儒學的課題與人物”以及“儒家傳統的政治哲學資源”四個部分構成。
基本介紹
- 書名: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384頁
- 開本:16
- 品牌:大千紅文化
- 作者:彭國翔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20489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新儒學與新世紀。
作者簡介
彭國翔,籍貫河北河間,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哲學史》副主編、中華孔子學會副秘書長等。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Arthur L.Andrews Chair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學生書局,2003;北京:三聯書店,2005)、《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以及學術論文70餘篇、譯著5部、譯文10餘篇。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與宗教的比較研究。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 全球視域中當代儒學的定位
一 儒學復興的省思——緣由、問題與前瞻
二 為道與為學——當代儒者的社會功能與角色定位
三 全球視域中當代儒學的建構
四 從西方儒學研究的新趨向前瞻21世紀的儒學
五 宗教對話:儒學第三期開展的核心課題
第二部分 方法與成果的檢討
一 合法性、視域與主體性——當前中國哲學研究的反省與前瞻
二 中國哲學研究的三個自覺——以《有無之境》為例
三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再反思——“援西人中”及其兩種模式
四 20世紀宋明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五 當代中國的陽明學研究:1930~2003
第三部分 當代儒學的課題與人物
一 道德與知識: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對現代新儒學的一個發生學解說
二 以史證“經”與以史證“子”——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與《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讀後
三 牟宗三哲學的基本架構與核心概念——從中國哲學自身演進的視角來看
四 牟宗三早年對中國農村問題的研究
五 唐君毅的哲學觀——以《哲學概論》為中心
六 當代儒家知識人的典範——余英時先生榮獲人文諾貝爾獎的啟示
七 儒家的文化立場與價值關懷——陳來《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讀後
第四部分 儒家傳統的政治哲學資源
一 儒學: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間
二 牟宗三的“自由”與“自由主義”觀
三 公議社會的建構:黃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華——從《原君》到《學校》的轉換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 全球視域中當代儒學的定位
一 儒學復興的省思——緣由、問題與前瞻
二 為道與為學——當代儒者的社會功能與角色定位
三 全球視域中當代儒學的建構
四 從西方儒學研究的新趨向前瞻21世紀的儒學
五 宗教對話:儒學第三期開展的核心課題
第二部分 方法與成果的檢討
一 合法性、視域與主體性——當前中國哲學研究的反省與前瞻
二 中國哲學研究的三個自覺——以《有無之境》為例
三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再反思——“援西人中”及其兩種模式
四 20世紀宋明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五 當代中國的陽明學研究:1930~2003
第三部分 當代儒學的課題與人物
一 道德與知識: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對現代新儒學的一個發生學解說
二 以史證“經”與以史證“子”——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與《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讀後
三 牟宗三哲學的基本架構與核心概念——從中國哲學自身演進的視角來看
四 牟宗三早年對中國農村問題的研究
五 唐君毅的哲學觀——以《哲學概論》為中心
六 當代儒家知識人的典範——余英時先生榮獲人文諾貝爾獎的啟示
七 儒家的文化立場與價值關懷——陳來《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讀後
第四部分 儒家傳統的政治哲學資源
一 儒學: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間
二 牟宗三的“自由”與“自由主義”觀
三 公議社會的建構:黃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華——從《原君》到《學校》的轉換
參考文獻
文摘
第四部分“儒家傳統的政治哲學資源”包括三篇文章。第一篇“儒學: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間”,曾刊於2002年4月4日第14版的《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該文一方面介紹了《儒學與自由主義》(三聯書店,2001)一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另一方面更藉此機緣表達了筆者對於儒學傳統與自由主義以及社群主義之間的關係。依筆者之見,只要是著眼於儒學與社群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兩頭相通,而並非在communitarianism和liberalism彼此相斥情況下的單向求同,那么,“儒家社群主義”和“儒家自由主義”這兩種表述,都未必沒有其合法性及其自身特殊的含義。並且,在明同別異的前提下展開儒學、當代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三邊的深度互動,無論對於儒學還是當代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來說,都會收到相互滋養、彼此取益的效果。第二篇“牟宗三的‘自由’與‘自由主義’觀”,是本書中筆者最近的一篇文字,曾於2007年底刊於華東師範大學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編並出版的《思想與文化》第7輯。該文除了彌補牟宗三研究的一項缺失之外,更在於通過檢討牟宗三關於“自由”和“自由主義”的一套論說,發掘現代儒學中所蘊涵的政治哲學資源。事實上,現代新儒學絕不僅僅只是所謂“心性儒學”,其政治哲學的蘊涵和視角深厚且獨到,不僅不與自由主義相牴觸,反而可以彌補自由主義的一些缺憾。如今討論自由主義多囿於現代西方的話語脈絡,僅在政治、經濟建制的意義上立說,往往無視道德、宗教意義上的自由,更不深究道德自由與政治自由之間的關係。牟宗三論“自由”和“自由主義”,恰恰指出了二者之間的應有關係以及顧此失彼所導致的弊端。第三篇“公議社會的建構:黃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華”,最初是提交2006年4月在浙江餘姚召開的“黃宗羲民本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後來收入吳光主編的《從民本走向民主:黃宗羲民本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序言
“新儒學”在英文裡有兩個不同的用詞,一個是“Neo.Confu—cianism”,主要指中國宋元明清時代以及同時期日本、韓國等地的“新儒學”;另一個是“New—Con.fucianism”,則是指20世紀以來的“新儒學”。就中國而言,宋元明清的“新儒學”,其“新”主要表現為在批判、排斥佛老的同時,廣泛、深入地吸收了佛教與道家、道教的思想資源,對古典儒家的經典和思想作了新的詮釋與發展,從而使儒學獲得了適合近世社會文化的新的形態。20世紀以來的“新儒學”,其“新”主要表現為“吸取”但不是“批判、排斥”西方的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立足於儒學基本的價值立場,謀求使儒學獲得現代的發展。現代的“新儒學”發展至今已經有豐碩的成果,但仍在不斷發展之中。如何充分消化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優秀因素而使自身在“未始出吾宗”的情況下獲得“創造轉化”與“綜合創新”,正是現代新儒學的一個基本課題。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現代新儒學”往往被等同於所謂“海外新儒學”。事實上,所謂“海外新儒學”,其實本來根源於大陸,可以說,海外新儒學是儒學在特定歷史時期在海外的開花和結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大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儒學在中國大陸也得以重新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現代新儒學”往往被等同於所謂“海外新儒學”。事實上,所謂“海外新儒學”,其實本來根源於大陸,可以說,海外新儒學是儒學在特定歷史時期在海外的開花和結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大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儒學在中國大陸也得以重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