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儒之說:人生哲理與中庸之道
-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
- 頁數:286頁
- 開本:16
- 作者:方德岩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9005118, 75090051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儒之說(人生哲理與中庸之道)》:“仁愛求和諧,誠信致良知,中庸無過激,權變與時新。”
儒家思想是一種建立在修德進業基礎上的人本主義,它可以對人們提高其作為“人”的內在品德從而貢獻於社會。
——哲學家 湯一介
儒家思想是一種建立在修德進業基礎上的人本主義,它可以對人們提高其作為“人”的內在品德從而貢獻於社會。
——哲學家 湯一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儒說仁愛
仁離每個人都很近
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去愛才能被愛
喚起他人的愛心
仁為博,愛乃真
仁者愛憎分明
仁成為一種御人術
第二章 儒說中庸
避免過激與片面
行動失度會亂套
考慮利害大小
遇事權衡一番
中庸不是畏縮不前
防止過速過快
第三章 儒說寬恕
有德之人常恕人
原諒傷害自己的人
以悲憫的情懷容人
原諒別人的過錯
把對手變成朋友
包容化解恩怨
釋小怨為大局
寬恕是文明的責罰
第四章 儒說義氣
敢於挺身而出
捨生取義不猶豫
舍利取義的理由
堂堂正正做人
心存公正,無私陽剛
培養內心的正義感
第五章 儒說謙遜
不知禮者,難以立足
提升人格魅力
喚起對方的自尊心
有了成績不驕傲
得理謙讓,給人面子
低調比張揚好
不直接攻訐他人
第六章 儒說誠信
誠信是做人的底線
守信是做事的本錢
最大的生意是“誠意”
不要彼此亂猜疑
誠實的人不怕吃虧
謹防出現“偽誠”
第七章 儒說學習
讀書的苦與樂
培養學習的興趣
不可半途而廢
聰明好學,不恥下問
用知識打好基礎
處理專與博的關係
學而無思,難有長進
知識不斷更新
第八章 儒說和諧
與人相處“和為貴”
人和重於天時地利
不隨意附和他人
不平之氣,委婉發泄
允許有人反對自己
侮人者必自侮
不要詆毀別人
和諧不是一團和氣
第九章 儒說志向
立下遠大志向
志向決定人生走向
不立志者不成功
志向與人格獨立
咬定目標不放棄
困境中不失志
理想縹緲成空想
第十章 儒說貧富
人人都想富有
富人該怎么做
窮人該怎么做
奢侈帶來狂妄
窮富皆不失人格
工商都是“本”
第十一章 儒說交友
好環境中擇好友
與人平等交往
親近者並非益友
朋友的等級與層次
不以利交則無咎
好朋友影響一生
好修養帶來好人緣
待朋友要真誠
朋友將心比心
第十二章 儒說惜時
時間嘩嘩如流水
懂得珍惜一分一秒
合理安排時間
拖延是浪費光陰
第十三章 儒說變通
與時變,才能進步
與情變,才能通達
與勢變,方可不拘
與事變,可以避禍
屈伸都恰到好處
進退都符合條件
第十四章 儒說意志
像松柏一樣堅持不凋
人生經得起磨難
培養抗挫折的能力
做人需要剛健精神
用信心增強意志力
心動更要行動
勇者不被恐懼占據
第十五章 儒說良知
不能喪失天理良心
從內心抵制壞事
不可泯滅人性
保留一顆知恥心
內心愧疚,靈魂懺悔
時時管好自己
吃虧也要維護良知
第十六章 儒說責任
讀書人的責任
領導者的責任
薦人用人的責任
失責必須辭職
不輕易放棄責任
抵制壓力,恪盡職守
第十七章 儒說名譽
窮與達都注意名聲
追求正當的功名
不搞虛偽的名聲
防止壞了名聲
名聲與出身無關
榮譽面前要豁達
不苛求完美的名聲
讓事實澄清名聲
第十八章 儒說不語
不知道的事不說
不兌現的話不說
不中肯的話不說
傷人的話不說
急躁的話不說
不利的話不說
仁離每個人都很近
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去愛才能被愛
喚起他人的愛心
仁為博,愛乃真
仁者愛憎分明
仁成為一種御人術
第二章 儒說中庸
避免過激與片面
行動失度會亂套
考慮利害大小
遇事權衡一番
中庸不是畏縮不前
防止過速過快
第三章 儒說寬恕
有德之人常恕人
原諒傷害自己的人
以悲憫的情懷容人
原諒別人的過錯
把對手變成朋友
包容化解恩怨
釋小怨為大局
寬恕是文明的責罰
第四章 儒說義氣
敢於挺身而出
捨生取義不猶豫
舍利取義的理由
堂堂正正做人
心存公正,無私陽剛
培養內心的正義感
第五章 儒說謙遜
不知禮者,難以立足
提升人格魅力
喚起對方的自尊心
有了成績不驕傲
得理謙讓,給人面子
低調比張揚好
不直接攻訐他人
第六章 儒說誠信
誠信是做人的底線
守信是做事的本錢
最大的生意是“誠意”
不要彼此亂猜疑
誠實的人不怕吃虧
謹防出現“偽誠”
第七章 儒說學習
讀書的苦與樂
培養學習的興趣
不可半途而廢
聰明好學,不恥下問
用知識打好基礎
處理專與博的關係
學而無思,難有長進
知識不斷更新
第八章 儒說和諧
與人相處“和為貴”
人和重於天時地利
不隨意附和他人
不平之氣,委婉發泄
允許有人反對自己
侮人者必自侮
不要詆毀別人
和諧不是一團和氣
第九章 儒說志向
立下遠大志向
志向決定人生走向
不立志者不成功
志向與人格獨立
咬定目標不放棄
困境中不失志
理想縹緲成空想
第十章 儒說貧富
人人都想富有
富人該怎么做
窮人該怎么做
奢侈帶來狂妄
窮富皆不失人格
工商都是“本”
第十一章 儒說交友
好環境中擇好友
與人平等交往
親近者並非益友
朋友的等級與層次
不以利交則無咎
好朋友影響一生
好修養帶來好人緣
待朋友要真誠
朋友將心比心
第十二章 儒說惜時
時間嘩嘩如流水
懂得珍惜一分一秒
合理安排時間
拖延是浪費光陰
第十三章 儒說變通
與時變,才能進步
與情變,才能通達
與勢變,方可不拘
與事變,可以避禍
屈伸都恰到好處
進退都符合條件
第十四章 儒說意志
像松柏一樣堅持不凋
人生經得起磨難
培養抗挫折的能力
做人需要剛健精神
用信心增強意志力
心動更要行動
勇者不被恐懼占據
第十五章 儒說良知
不能喪失天理良心
從內心抵制壞事
不可泯滅人性
保留一顆知恥心
內心愧疚,靈魂懺悔
時時管好自己
吃虧也要維護良知
第十六章 儒說責任
讀書人的責任
領導者的責任
薦人用人的責任
失責必須辭職
不輕易放棄責任
抵制壓力,恪盡職守
第十七章 儒說名譽
窮與達都注意名聲
追求正當的功名
不搞虛偽的名聲
防止壞了名聲
名聲與出身無關
榮譽面前要豁達
不苛求完美的名聲
讓事實澄清名聲
第十八章 儒說不語
不知道的事不說
不兌現的話不說
不中肯的話不說
傷人的話不說
急躁的話不說
不利的話不說
文摘
第一章 儒說仁愛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仁離每個人都很近
仁是禮的補充,說白了就是教人們怎么做人。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首先要落實在自己的親人和自己周圍的人身上。例如,對父母的愛,不僅是要奉養他們,而且要始終對他們和顏悅色,讓他們真正能感覺到兒女的關愛和溫暖。
所以,仁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它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只要我們真心想去追求,任何入都可以得到仁。
一天,王陽明的學生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你出遊看見了些什麼?”王艮回答說:“見滿街都是聖人。”王陽明說:“你看滿街是聖人,滿街人倒也看你是聖人呢!”
又一天,王陽明的另一個學生出遊回來,興沖沖地對王陽明說:“先生,今日我看見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王陽明問是什麼事。學生回答說:“見滿街都是聖人。”王陽明說:“這不過是常事,有什麼值得奇怪的!”
原來,兩位弟子對老師的真傳心領神會,只是程度深淺不同。1525年左右,王陽明曾寫過一首詩,闡述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孔子,所謂“人胸中各個有聖人”,這是先天的。他在講課中常向學生灌輸這種思想。
怎樣做才合乎仁呢?孔子說:“出門好像迎接貴賓,役使老百姓好像承當重大祭祀。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頭上。這樣就無論治國或者治家都不會有人怨恨你了。”這就是以敬恕之道來說明仁。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於人,就是以自己的仁心去推及他人。也就是說自己要首先立人,自己首先要達到做人之道。所以孔子回答樊遲問仁時的答案是“愛人”。
仁者能建立事業,能成就仁德。心中存在仁,就能樹立道德,就能成就自己。孔子的聖學,以仁為中心主旨,以行仁為最高理想,以成仁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離開片刻。所以孔子說: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會貪求生存而損害仁,只會犧牲生命來成就仁。富裕和高貴,是人們所喜歡的,但不用正道得來。就決不接受;貧困和下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因常理而來到身邊,就不要急於去擺脫。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夠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會有片刻時間違背仁。即使倉促匆忙之間也一定和仁作伴,顛沛流離之間也一定和仁為伍。
明代大儒張載在《西銘》中提出了“民胞物與”的仁觀,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意就是以天下為一家,以四海為一人,以天地萬物人我渾然一體而不分。
張載認為,作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若尊重年長者,就能贍養他人的長輩,以及自己的長輩;慈悲孤兒,就能撫愛他人的小孩,也能愛護自己的小孩。凡是天下的殘疾人,孤寡老人,都如自己的長輩兄弟一般,要時時保護千也們,時時幫助他們,使他們快樂而不憂愁,純粹是一片孝心,一片兄弟之情。例如“汶川大地震,,後,人們提出“我和四川一家親”,天南地北的人們向災區伸出關愛之手。體現的就是“仁”。
儒家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完全要求以仁來覆蓋天下,以仁來承載天下,所以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愛之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獨感和分離感,它能使人與人和睦溫馨,它能打破人與人心中的圍牆,它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紐帶。人間需要每個人都永存愛心,然而這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做到永存仁愛之心,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修養。
第一,要有自愛之心。自愛心是人的本性,是個體生存的基本特徵,自愛心的進一步發展,就會產生自尊心、羞恥心、責任心和自信心,這有助於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沒有自愛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魯迅所說:“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自愛包含對自己做人的準則、人生意義、道德信仰、價值觀念、人格榮辱等諸方面的理解、信奉和實行,它體現著一個人對真、善、美的珍初和追求。
第二,要有愛人之德。一個人如果只能自愛而不能愛人,那只能是一利低層次的狹隘的愛:人只有做到愛人如己,以愛己之心愛人,才算有了愛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第三,要有利人之行。在社會生活中,“愛語”會給人們帶來溫暖和快樂,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們之間的相愛,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語言上。而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有這樣一句格言:“一個救人的性命、出於純正之愛的行動,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動中獻祭大象和馬匹而度過一生時光要更偉大。”
第四,要守仁德之道。儒家講仁愛,並非讓人們去愛一切人。而是教導人們要愛之以道、愛之以德。我們要當愛則愛,當恨則恨,正像魯迅所說:“橫眉冷對乾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愛是觀念的東西,是客觀實際的道德產物,毛澤東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如若對錯誤的東西,醜惡的現象和罪惡的人一味講愛,就會姑息養奸,把“愛”變成了“害”。不僅失去了仁愛的價值,而且會走向事物的反面,結出過愛不義的惡果。
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仁者與天地同在。仁心是天心,也是人心。儒家要求人們用仁德來保存做人的真心,也就是保存了天地之本心,保存了人之本心。保存了人的本心。仁就不會丟失,擴充它,就會受用無窮。人的仁心,每個人本身就具備。不必到外面尋求,反求於內,仁心自然存在,並且上合於天道。這樣。天道也就在我的心中。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方老師高燒不退,透視發現胸部有一塊拳頭大小的陰影,醫生懷疑是腫瘤。同事們紛紛去醫院探視。回來的人說:“有一個叫楊紅麗的女人,特地從外地趕過來看方老師,不知是方老師的什麼人?”又有人說:“那個叫楊紅麗的整天守在方老師的病床前,餵水餵藥端便盆,看樣子跟方老師可不是一般關係呀。”就這樣,去醫院探視的人幾乎每天都能帶來一些關於楊紅麗的花絮,更有人講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奇事,說方老師和楊紅麗一人拿著一根筷子敲飯盒玩,楊紅麗敲幾下,方老師就敲幾下,敲著敲著,兩個人就又哭又笑起來。
十幾天后,方老師的病確診不是腫瘤。不久,方老師就喜氣洋洋地回來上班了。有人問起了楊紅麗的事,方老師說:
“楊紅麗是我以前的鄰居,大地震的時候,楊紅麗被埋在廢墟下面,大塊的樓板在上面一層層壓著,而父母的屍體就在身邊,楊紅麗在下面嚇得直哭。鄰居們找來木棒、鐵棍撬那樓板,可說什麼也撬不動,就說等著用吊車吊吧,天黑了,人們紛紛謠傳大地要塌陷,於是就都搶著去占鐵軌,只有我沒動。我家活著出來的只有我一個人,我把楊紅麗看成了可以依靠的人,就像楊紅麗依靠我一樣。我對著樓板的空隙衝下面喊:‘楊紅麗,天黑了,我在上面跟你做伴。你不要怕!現在,咱倆一人找一塊磚頭。你在下面敲,我在上面敲,你敲幾下,我就敲幾下。好,開始吧。’她敲‘噹噹’,我也敲‘噹噹’,她敲‘噹噹當’,我也敲‘噹噹當’……漸漸地,下面的聲音弱了、斷了,我也眯眯瞪瞪地睡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下面的敲擊聲又突然響起,我慌忙撿起一塊磚頭,回應著那求救般的聲音。楊紅麗顫顫地喊著我的名字,激動得哭起來:第二天,吊車來了,楊紅麗得救了。”
誰都有陷入困境的時候。而這時正是需要他人愛心的時候,如果你可以,就不要吝嗇你的愛心。我們付出了多少愛,就會收穫多少愛。
做人到底擁有多少成功和快樂,這要取決於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愛,又有多少人在愛著我們。做人最博大的自由是愛;做人最富有的財產也是愛。愛的成就無限寬廣,因為它能到達一切才智難以到達的心靈彼岸。
愛是一種活動的情感,不是靜止的物體。愛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很特殊的經驗,要想擁有它,最佳辦法是把它施捨給別人。誠如法國哲學家居友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愛心,比維持我們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們應該把它施捨給別人,這就是生命開花。”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有的人之所以對生命做不到深刻透徹的認識,總認為做人難,是因為還沒有意識到愛人的快樂。人與人都是以心交心。以心換心的。愛人的心,自然會被人所愛。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仁離每個人都很近
仁是禮的補充,說白了就是教人們怎么做人。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首先要落實在自己的親人和自己周圍的人身上。例如,對父母的愛,不僅是要奉養他們,而且要始終對他們和顏悅色,讓他們真正能感覺到兒女的關愛和溫暖。
所以,仁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它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只要我們真心想去追求,任何入都可以得到仁。
一天,王陽明的學生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你出遊看見了些什麼?”王艮回答說:“見滿街都是聖人。”王陽明說:“你看滿街是聖人,滿街人倒也看你是聖人呢!”
又一天,王陽明的另一個學生出遊回來,興沖沖地對王陽明說:“先生,今日我看見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王陽明問是什麼事。學生回答說:“見滿街都是聖人。”王陽明說:“這不過是常事,有什麼值得奇怪的!”
原來,兩位弟子對老師的真傳心領神會,只是程度深淺不同。1525年左右,王陽明曾寫過一首詩,闡述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孔子,所謂“人胸中各個有聖人”,這是先天的。他在講課中常向學生灌輸這種思想。
怎樣做才合乎仁呢?孔子說:“出門好像迎接貴賓,役使老百姓好像承當重大祭祀。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頭上。這樣就無論治國或者治家都不會有人怨恨你了。”這就是以敬恕之道來說明仁。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於人,就是以自己的仁心去推及他人。也就是說自己要首先立人,自己首先要達到做人之道。所以孔子回答樊遲問仁時的答案是“愛人”。
仁者能建立事業,能成就仁德。心中存在仁,就能樹立道德,就能成就自己。孔子的聖學,以仁為中心主旨,以行仁為最高理想,以成仁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離開片刻。所以孔子說: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會貪求生存而損害仁,只會犧牲生命來成就仁。富裕和高貴,是人們所喜歡的,但不用正道得來。就決不接受;貧困和下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因常理而來到身邊,就不要急於去擺脫。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夠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會有片刻時間違背仁。即使倉促匆忙之間也一定和仁作伴,顛沛流離之間也一定和仁為伍。
明代大儒張載在《西銘》中提出了“民胞物與”的仁觀,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意就是以天下為一家,以四海為一人,以天地萬物人我渾然一體而不分。
張載認為,作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若尊重年長者,就能贍養他人的長輩,以及自己的長輩;慈悲孤兒,就能撫愛他人的小孩,也能愛護自己的小孩。凡是天下的殘疾人,孤寡老人,都如自己的長輩兄弟一般,要時時保護千也們,時時幫助他們,使他們快樂而不憂愁,純粹是一片孝心,一片兄弟之情。例如“汶川大地震,,後,人們提出“我和四川一家親”,天南地北的人們向災區伸出關愛之手。體現的就是“仁”。
儒家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完全要求以仁來覆蓋天下,以仁來承載天下,所以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愛之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獨感和分離感,它能使人與人和睦溫馨,它能打破人與人心中的圍牆,它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紐帶。人間需要每個人都永存愛心,然而這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做到永存仁愛之心,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修養。
第一,要有自愛之心。自愛心是人的本性,是個體生存的基本特徵,自愛心的進一步發展,就會產生自尊心、羞恥心、責任心和自信心,這有助於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沒有自愛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魯迅所說:“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自愛包含對自己做人的準則、人生意義、道德信仰、價值觀念、人格榮辱等諸方面的理解、信奉和實行,它體現著一個人對真、善、美的珍初和追求。
第二,要有愛人之德。一個人如果只能自愛而不能愛人,那只能是一利低層次的狹隘的愛:人只有做到愛人如己,以愛己之心愛人,才算有了愛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第三,要有利人之行。在社會生活中,“愛語”會給人們帶來溫暖和快樂,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們之間的相愛,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語言上。而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有這樣一句格言:“一個救人的性命、出於純正之愛的行動,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動中獻祭大象和馬匹而度過一生時光要更偉大。”
第四,要守仁德之道。儒家講仁愛,並非讓人們去愛一切人。而是教導人們要愛之以道、愛之以德。我們要當愛則愛,當恨則恨,正像魯迅所說:“橫眉冷對乾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愛是觀念的東西,是客觀實際的道德產物,毛澤東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如若對錯誤的東西,醜惡的現象和罪惡的人一味講愛,就會姑息養奸,把“愛”變成了“害”。不僅失去了仁愛的價值,而且會走向事物的反面,結出過愛不義的惡果。
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仁者與天地同在。仁心是天心,也是人心。儒家要求人們用仁德來保存做人的真心,也就是保存了天地之本心,保存了人之本心。保存了人的本心。仁就不會丟失,擴充它,就會受用無窮。人的仁心,每個人本身就具備。不必到外面尋求,反求於內,仁心自然存在,並且上合於天道。這樣。天道也就在我的心中。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方老師高燒不退,透視發現胸部有一塊拳頭大小的陰影,醫生懷疑是腫瘤。同事們紛紛去醫院探視。回來的人說:“有一個叫楊紅麗的女人,特地從外地趕過來看方老師,不知是方老師的什麼人?”又有人說:“那個叫楊紅麗的整天守在方老師的病床前,餵水餵藥端便盆,看樣子跟方老師可不是一般關係呀。”就這樣,去醫院探視的人幾乎每天都能帶來一些關於楊紅麗的花絮,更有人講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奇事,說方老師和楊紅麗一人拿著一根筷子敲飯盒玩,楊紅麗敲幾下,方老師就敲幾下,敲著敲著,兩個人就又哭又笑起來。
十幾天后,方老師的病確診不是腫瘤。不久,方老師就喜氣洋洋地回來上班了。有人問起了楊紅麗的事,方老師說:
“楊紅麗是我以前的鄰居,大地震的時候,楊紅麗被埋在廢墟下面,大塊的樓板在上面一層層壓著,而父母的屍體就在身邊,楊紅麗在下面嚇得直哭。鄰居們找來木棒、鐵棍撬那樓板,可說什麼也撬不動,就說等著用吊車吊吧,天黑了,人們紛紛謠傳大地要塌陷,於是就都搶著去占鐵軌,只有我沒動。我家活著出來的只有我一個人,我把楊紅麗看成了可以依靠的人,就像楊紅麗依靠我一樣。我對著樓板的空隙衝下面喊:‘楊紅麗,天黑了,我在上面跟你做伴。你不要怕!現在,咱倆一人找一塊磚頭。你在下面敲,我在上面敲,你敲幾下,我就敲幾下。好,開始吧。’她敲‘噹噹’,我也敲‘噹噹’,她敲‘噹噹當’,我也敲‘噹噹當’……漸漸地,下面的聲音弱了、斷了,我也眯眯瞪瞪地睡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下面的敲擊聲又突然響起,我慌忙撿起一塊磚頭,回應著那求救般的聲音。楊紅麗顫顫地喊著我的名字,激動得哭起來:第二天,吊車來了,楊紅麗得救了。”
誰都有陷入困境的時候。而這時正是需要他人愛心的時候,如果你可以,就不要吝嗇你的愛心。我們付出了多少愛,就會收穫多少愛。
做人到底擁有多少成功和快樂,這要取決於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愛,又有多少人在愛著我們。做人最博大的自由是愛;做人最富有的財產也是愛。愛的成就無限寬廣,因為它能到達一切才智難以到達的心靈彼岸。
愛是一種活動的情感,不是靜止的物體。愛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很特殊的經驗,要想擁有它,最佳辦法是把它施捨給別人。誠如法國哲學家居友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愛心,比維持我們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們應該把它施捨給別人,這就是生命開花。”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有的人之所以對生命做不到深刻透徹的認識,總認為做人難,是因為還沒有意識到愛人的快樂。人與人都是以心交心。以心換心的。愛人的心,自然會被人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