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半夏

儀隴半夏

儀隴半夏,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儀隴半夏產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土壤以壤土或沙壤土為主,pH值6.5-7.5,有機質含量豐富。產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1083.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8%,雨熱同季,有利於半夏的生長。儀隴半夏為藥典收載品種,其色白、質堅、粉性足,顆粒飽滿、大小均勻、無泡殼,類圓球形等特點,是生產多種止咳化痰中藥飲片、劑、露的主要原料。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儀隴半夏”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儀隴半夏
  • 產地名稱: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
  • 品質特點:色白、質堅、粉性足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1813號
  • 批准時間:2012年08月03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標誌使用規定,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儀隴半夏特指出產於四川省南充市的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為藥典收載品種,其色白、質堅、粉性足,顆粒飽滿、大小均勻、無泡殼,類圓球形等特點,是生產多種止咳化痰中藥飲片、劑、露的主要原料。儀隴半夏塊莖呈圓球形、飽滿、無泡殼、大小均勻,直徑1.0-1.5厘米;表面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針狀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粉性足;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儀隴半夏儀隴半夏

營養價值

儀隴半夏總灰分≤4.0%,浸出物≥13.0%,含有豐富的胺基酸。

產地環境

儀隴半夏產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土壤以壤土或沙壤土為主,pH值6.5-7.5,有機質含量豐富。產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1083.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8%,雨熱同季。這種丘陵起伏的地形地貌以及冬暖夏熱、秋潤春早、雨量充沛、水源豐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條件,有利於半夏的生長。
儀隴半夏儀隴半夏

歷史淵源

儀隴是半夏的道地產區和歷史產區。據《南充縣誌》記載:“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前,南充盛產的63種藥材中,以半夏、僵蠶等有名氣”。
明末清初,儀隴縣城就已形成了半夏交易市場。
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浙江紹興商人繆復泰在保寧(今南充閬中所在地)創辦“保寧半夏曲”手工作坊,其產品暢銷華北、上海、武漢、長沙、新疆、內蒙、浙江及港澳、南洋一帶。
據《四川中藥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60年出版)記載:“半夏我省各地均有分布,主產於遂寧、南充市儀隴縣、蓬溪等地”。
中國藥材公司編著的《中國常用中藥材》(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記載:“四川的廣安、儀隴等地為半夏的主要分布地”。
《四川道地藥材志》(四川出版集團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5年版)記載:“半夏四川產量較大,儀隴為半夏的最佳適宜區,所產半夏質量較優,並以其色白、質堅、粉性足,顆粒飽滿、大小均勻、無泡殼,圓球形等顯著特點而享譽國內外”。
建國初期,半夏曲由繆氏製作,國家訂貨。隨後,繆氏後裔繆惠生獻出秘方,半夏曲由閬中縣製藥廠生產。
1952年至1985年,儀隴累計收購半夏59.6萬公斤,平均每年收購1.7萬公斤,遠銷香港、澳門、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20世紀60年代前,儀隴半夏主要以野生為主。
20世紀70年代起,農民逐漸開始人工種植。改革開放以前,儀隴半夏一直延續傳統的農家種植方式,由於缺乏科學的管理和規範化的加工技術,生產出的半夏品質不高,價格偏底,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發展緩慢。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中醫藥現代化的提出,儀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全國川半夏生產基地,儀隴縣將半夏作為特色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進行推廣。
1999年9月,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辦公室選送南充儀隴半夏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全國優質中藥材展銷。
1999年12月,在南充舉辦的“優質農產品博覽會”上,儀隴半夏被評為“優質產品”。
2001年,儀隴縣被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定為半夏藥材種植科技示範區。
儀隴半夏儀隴半夏

生產情況

2011年,儀隴半夏種植面積2000餘畝,總產量400餘噸,總產值5000餘萬元,平均畝收入在20000元以上。
2012年,儀隴半夏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面積2000公頃,年產量1.2萬噸,總產值可達21600萬元。
儀隴半夏儀隴半夏

產品榮譽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儀隴半夏”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儀隴半夏儀隴半夏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儀隴半夏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儀隴縣雙勝鎮、復興鎮、五福鎮、賽金鎮、鳳儀鄉等5個鄉鎮,87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1′00″-106°23′00″,北緯31°18′00″-31°25′00″。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要求:選擇海拔300米-936米、肥沃、排灌良好、透水透氣良好、pH6.5-7.5的壤土或沙壤土,亦可選擇半陰半陽、日照不強、濕潤多霧的緩坡山地或小平地。忌選澇窪鹽鹼地,粘重土不宜栽種。
(2)選地整地:選擇疏鬆肥沃、濕潤,具排灌條件的砂壤土,栽前翻地,翻地前施基肥,每畝施農家肥5000千克,餅肥100千克和過磷酸鈣60千克,均勻撒施於整個地面,然後翻耕,翻深25厘米,耙細整平。
(3)開廂起壟:按寬1米開廂,廂高20厘米。在高的一端,拉好1米寬的繩子,向低的方向順勢開廂做高畦,畦長以土地條件而定。開廂時,要進一步進行土地整理,重點把雜草根清理燒毀,保證畦面土碎面平。
(4)播種:於雨水至驚蟄期間,選野生地採挖的或單留種地收穫的桃葉型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塊莖作種。除去有霉變、破損和劣質的塊莖以及其中的雜質,選直徑小於1.0厘米規格的塊莖,播前將其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泡3-5分後撈出瀝乾。再將處理後的種莖均勻散播於做好的畦上,或在畦面上擺好種莖進行點播。每667平方米播種莖120-140千克。播種密度:行距5厘米,穴距3厘米。播後用齒耙把畦溝的兩邊的土掀起,覆蓋到畦面上靶平,覆土厚度3-4厘米。
(5)田間管理
A、灌排水:出苗前,灌1次透水,以保全苗,齊苗後控制澆水,以防止地上部生長過快,提高抗旱耐熱能力。5月後,隨著氣溫升高,應多澆水,特別是6月高溫天氣,更要注意澆好水,保持畦面濕潤以便延遲倒苗。雨季積水,應及時排水,以防爛根。立夏至處暑期間,應根據土壤墒情適度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嚴防乾旱。雨季積水要及時排除,以防塊莖腐爛。
B、除草:出芽後一周即開始除草,不宜中耕而實行拔草,做到有草就拔,保持地里乾淨無雜草,把雜草消滅在幼苗期,但要防止因拔大草帶出種子、株芽和幼苗。
C、追肥、培土:生長期追肥4次,第1次於4月中下旬苗齊後,施1:3的人畜糞水15000千克/平方公頃;第2次於5月下旬珠芽形成時,施1:3的人畜糞水30000千克/平方公頃,培土以蓋住肥料和珠芽;第3次於8月倒苗後,當子半夏露出新芽,母半夏脫殼重新長出新根時,用1:10的人畜糞水潑澆;第4次於9月上旬,半夏全苗齊苗時,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餅肥25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與溝泥混拌均勻,撒於土表,收穫前30天內不追施肥。
D、摘蕾:於5月植株抽薹時,及時分期分批摘除花苞,保證養分集中於地下塊莖,促進塊莖生長,提高產量和質量。
E、遮蔭:生產上要於4月中下旬畦邊間作玉米和豆類作物,6月上、中旬間作物長高或搭架遮蔭,9月後,氣溫漸低,應及時收穫間作作物。
(6)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病蟲害有猝倒病、塊莖腐爛病、葉斑灰霉病等。病蟲害防治應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不施或少施化學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7)採收與初加工
A、採收:8月中下旬至9月初。採收時土壤不可太濕。選晴天,用鐵鏟在畦的一端翻挖,最好從底部用力往上撬翻土壤,邊挖邊抖落半夏塊莖上的土,把抖好的半夏堆到一起,方便搬運。注意剔除畸形和發軟以及損破的塊莖。採收完畢後及時清潔田園,將枯葉、雜草等清理乾淨。
B、初加工:
①去皮:把採挖好的半夏搬運室內或者陰涼處,抖去泥沙,洗淨,按大、中、小分級,分別裝入麻袋內,輕輕摔打,然後倒入清水缸內或浸入流水中,反覆揉搓,直至外皮去淨為至。嚴禁使用任何洗滌粉劑漂洗。
②晾曬:將退好皮的半夏藥材,攤放在蓆子上或者其他便於收集乾燥的地方曬乾,並不斷翻動,晚上收回平攤室內晾乾,反覆再取出曬至全乾。晾曬時,不能放在室外采露水,不能堆放,以防發霉。晾曬場地保持乾淨清潔。
(8)生產記錄:做好品種選擇、栽培、土肥水管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管理等,認真仔細作好記錄處理並加以收集整理,為儀隴半夏的生產管理技術體系提供依據。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儀隴半夏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的質量標準,按照GMP標準加工。

標誌使用規定

地域範圍內的儀隴半夏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其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相關要求進行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在其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儀隴半夏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