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聖地的興衰:遼西史前社會的獨特文明化進程》是2017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新偉。
基本介紹
- 書名:儀式聖地的興衰:遼西史前社會的獨特文明化進程
- 作者:李新偉
- ISBN:9787532586417
- 類別:歷史文化
- 頁數:220
- 定價:68.00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儀式聖地的興衰:遼西史前社會的獨特文明化進程
編著:李新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版次:1
印刷時間:2017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32586417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版次:1
印刷時間:2017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532586417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對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的發展演變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描述,以高等級宗教中心、大型儀式建築和高等級墓葬及精美玉器聞名的紅山文化的興衰是全書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上,將西方關於複雜社會和文明起源的理論與中國資料相結合,涉及家戶、社區和區域三級聚落分析,墓葬分析,社會上層領導策略分析,包括手工業生產專業化、社會上層交流網的建立和宴飲活動、儀式活動。基本結論是該地區自興隆窪文化時期開始就形成了重視儀式活動的傳統,紅山文化繼承此傳統並發揚光大,選擇了一條“超自然取向”強烈的社會複雜化道路。本書的真正意圖是通過對遼西地區的個案研究對中國史前研究中的三個“怪圈”提出挑戰,力圖表明由探討各地區發展道路的獨特性入手,才能對中華文明的形成這一宏大過程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認識。
作者簡介
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199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碩士學位,導師為任式楠先生。2004年在澳大利亞拉楚布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獲得考古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劉莉先生。2004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華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理論,中外古代文明比較研究。
2007年至2008年,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在哈佛大學訪學;2011年至2012年,為盧斯基金訪問學者,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學。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任秘書組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綜合研究”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瑪雅文明科潘遺址發掘和中美洲文明研究”負責人。
2007年至2008年,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在哈佛大學訪學;2011年至2012年,為盧斯基金訪問學者,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學。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任秘書組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綜合研究”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瑪雅文明科潘遺址發掘和中美洲文明研究”負責人。
目錄
序(i)
第一章 “第三個怪圈”: 研究背景回顧(1)
第一節 “大一統怪圈”(1)
第二節 “第二個怪圈”(10)
第三節 “第三個怪圈”(12)
第二章 理論和方法(16)
第一節 進化論:單線和多線(16)
第二節 酋邦研究的回顧(20)
第三節 酋邦的考古學研究方法(28)
第三章 研究回顧(34)
第一節 自然環境(34)
第二節 研究回顧(35)
第三節 蚌河和老虎山河調查(39)
第四節 研究思路(40)
第四章 家戶內的儀式:興隆窪文化(42)
第一節 文化特徵(42)
第二節 基本經濟形態(48)
第三節 家戶分析(50)
第四節 社區分析(59)
第五節 區域聚落形態(66)
第六節 資料分析(67)
第七節 小結(72)
第五章 社群儀式:趙寶溝文化(74)
第一節 基本文化特徵(74)
第二節 經濟基礎(79)
第三節 家戶分析(80)
第四節 社區分析(86)
第五節 區域聚落形態(92)
第六節 資料分析(94)
第七節 小結(99)
第六章 聖地儀式(一):紅山文化社會複雜化的發展(101)
第一節 基本文化特徵(101)
第二節 經濟基礎(108)
第三節 紅山時期聚落形態(110)
第四節 儀式景觀(115)
第五節 專業化生產(127)
第六節 “酋邦級”社會的形成(129)
第七節 小結(134)
第七章 聖地儀式(二):紅山文化社會的超自然取向(135)
第一節 紅山新意識形態的形成(135)
第二節 紅山農業經濟規模(141)
第三節 紅山社會複雜化的形成(147)
第四節 紅山社會上層的領導策略(148)
第五節 小結(153)
第八章 從超自然到世俗:紅山社會複雜化的衰落(155)
第一節 文化面貌和經濟基礎的變化(155)
第二節 社會複雜化的變化(158)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變化(164)
第四節 紅山複雜社會的衰落(168)
第五節 小結(170)
第九章 “中國相互作用圈”視角下的遼西地區(172)
第一節 遼西地區的獨特文明化進程(172)
第二節 打破“第三個怪圈”: 中國史前社會複雜化的不同軌跡(177)
第三節 “多元”與“一體”的統一(178)
參考文獻(181)
第一章 “第三個怪圈”: 研究背景回顧(1)
第一節 “大一統怪圈”(1)
第二節 “第二個怪圈”(10)
第三節 “第三個怪圈”(12)
第二章 理論和方法(16)
第一節 進化論:單線和多線(16)
第二節 酋邦研究的回顧(20)
第三節 酋邦的考古學研究方法(28)
第三章 研究回顧(34)
第一節 自然環境(34)
第二節 研究回顧(35)
第三節 蚌河和老虎山河調查(39)
第四節 研究思路(40)
第四章 家戶內的儀式:興隆窪文化(42)
第一節 文化特徵(42)
第二節 基本經濟形態(48)
第三節 家戶分析(50)
第四節 社區分析(59)
第五節 區域聚落形態(66)
第六節 資料分析(67)
第七節 小結(72)
第五章 社群儀式:趙寶溝文化(74)
第一節 基本文化特徵(74)
第二節 經濟基礎(79)
第三節 家戶分析(80)
第四節 社區分析(86)
第五節 區域聚落形態(92)
第六節 資料分析(94)
第七節 小結(99)
第六章 聖地儀式(一):紅山文化社會複雜化的發展(101)
第一節 基本文化特徵(101)
第二節 經濟基礎(108)
第三節 紅山時期聚落形態(110)
第四節 儀式景觀(115)
第五節 專業化生產(127)
第六節 “酋邦級”社會的形成(129)
第七節 小結(134)
第七章 聖地儀式(二):紅山文化社會的超自然取向(135)
第一節 紅山新意識形態的形成(135)
第二節 紅山農業經濟規模(141)
第三節 紅山社會複雜化的形成(147)
第四節 紅山社會上層的領導策略(148)
第五節 小結(153)
第八章 從超自然到世俗:紅山社會複雜化的衰落(155)
第一節 文化面貌和經濟基礎的變化(155)
第二節 社會複雜化的變化(158)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變化(164)
第四節 紅山複雜社會的衰落(168)
第五節 小結(170)
第九章 “中國相互作用圈”視角下的遼西地區(172)
第一節 遼西地區的獨特文明化進程(172)
第二節 打破“第三個怪圈”: 中國史前社會複雜化的不同軌跡(177)
第三節 “多元”與“一體”的統一(178)
參考文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