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聯繫感情的方式大多藉助於傳統的唱歌對調方式。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有一個好嗓子,休想找個好媳婦。"可見,唱歌對調在青年男女婚戀生活中多么重要。青年男女通過勞動生產、逢年過節、 參加婚禮、慶賀豐收、社會集會、生意往來以及串姑娘等活動,認識了對方,並產生了愛慕之心,就可以尋找機會與對方對歌。 如在小路上相遇,在溜索旁相逢,在四間勞動,在密林中砍柴,都可以背過身子,手扶耳朵,向愛慕的人丟一首歌過去。對方聽到後,就會對回歌來。這樣一來一往,互問互答,兩人間感情的距離就越拉越近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僳僳族婚俗
- 所屬民族:傈僳族
- 唱歌:唱歌對調在男女婚戀生活中重要
- 家庭狀態:家庭一般比較穩固,離婚的較少
- 國家:中國
婚禮全程,其他相關,
婚禮全程
傈僳族舉行婚禮的頭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齊齊,身披彩帶,由媒人陪同來到女方家娶親。到了女方家後,新娘卻躲了起來,要讓新郎到處去找,可找來找去就是找不著。這時,新娘的一個女伴會來告密,新郎總算找著了新娘。找到新娘後,娶親者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當晚還要展示新娘的嫁妝,嫁妝中要有一個柜子,裡面裝著十套花裙子。
第二天早飯後,女方家組成熱鬧的送親隊伍,抬、背著嫁妝,由新娘的舅舅背著新娘,在鞭炮和火槍聲中離開女方家。此時,新娘表示不忍離別父母姐妹,要禮儀性地哭泣,但哭聲一般持續不長,賓客就唱起(送親歌),可以說,新娘是在歌聲和哭聲中上路的。
到男方家門口時,從竹樓到庭院,到處都聚集著男方迎親的人。人們分站兩旁,用隆重的禮節來迎接新娘,歡迎送親的客人。
新娘進了男方家的竹樓後,女方家送親隊伍中走出七八個健壯的小伙子,他們圍著男方家火塘跳(跺腳舞),以象徵性地檢查新娘住的竹樓是否牢實。跳完後,送親的人們才進屋子就坐。 這時候,圍坐在火塘邊的老人一邊喝酒,一邊唱起了傈僳族的(創業歌),以歌聲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歷史,不忘恩負義祖先創業的艱難。接著,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開始對歌。時而個人對唱,時而一個領唱,眾從合唱,只聽歌聲陣陣,此起彼伏,並夾著陣陣的歡笑聲,把喜慶的氣氛渲染得很濃。歌手們演唱時右手搭在歌伴的肩上,左手放在耳根的下部,隨著曲調的節拍一左一右地擺動,所唱的曲調明快活潑,旋律優美流暢。
婚禮這天,女方家送親的人們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酒內儘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還一撥一撥地過來敬酒、勸酒,致使不少送親者成了醉翁。送親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覺得樂,甚至會成為美談。
第二天早上,送親的人們返回時,男方要托他們帶一些酒肉給女方父母,鑒於舉行婚禮的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所以第二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請一老人在火塘邊持酒為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蟲魚鳥獸都是成雙成對的,但願你們夫婦白頭偕老。"婚後數天至十多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門。
回門時,新郎要帶去豬肉、包穀粑粑、三腳架等物送給岳父家,同時要在岳父家幫助乾十餘日的活才能攜手返回。返回時,母親會送給做了新娘的女兒一隻雞、一口鍋和鐮刀等物,以祝福新人的家庭吉祥幸福。 傈僳族歷史上曾有搖籃婚配、互換婚和搶婚的習俗,但現在已基本絕跡了。
其他相關
傈僳族家庭一般比較穩固,離婚的較少。如離婚,要請中間人,並刻木為證。離婚當日要殺一頭豬,由中間人刻好木刻並灑上豬血和酒,然後男女雙方對天盟誓,就算完成了民族習俗含義上的離婚。木刻上刻有中間人的人數,並由中間人保存,如遇任何一方後悔和否認,就可以出示木刻作為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