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猛尼

僧猛。本姓岑。南陽人也。遷居鹽官縣。至猛五世矣。曾祖率晉正員郎余抗令。世事黃老加信敬邪神。猛幼而慨然有拔俗之志。年十二父亡。號哭吐血絕而復甦。三年告終。示不滅性。辭母出家。行已清潔奉師恭肅。蔬糲之食止存支命。行道禮懺未嘗疲怠。說悔先罪精懇流淚。能行人所不能行。益州刺史吳郡張岱聞風貴敬。請為門師。宋元徽元年淨度尼入吳。攜出京城。仍住建福寺。歷觀眾經以日系夜。隨逐講說心無厭倦。多聞強記經耳必憶。由是經律皆悉研明。澄情宴坐泊然不測。齊建元四年母病。乃舍東宅為寺。名曰齊明。締構殿宇列植竹樹。內外清靖狀若仙居。飢者撤膳以施之。寒者解衣而與之。嘗有獵者近於寺南。飛禽走獸競來投猛。而鷹犬馳逐相去咫尺。猛以身手遮遏。雖體被啄齧。而投者獲免。同止數十人。三十餘載未嘗見其慍怒之色。年七十二。永明七年卒。時又有僧瑗尼。猛之從弟女也。亦以孝聞。業行高邈慧悟凝深也。

基本介紹

  • 本名:僧猛尼
  • 出生地南陽
  • 出生時間:417
  • 去世時間:489
個人經歷
僧猛尼師(西元417~489年) ,俗姓岑,祖籍河南省南陽人。到僧猛尼師時,已遷居鹽官縣(今浙江省海寧)有五世了。僧猛尼師的曾祖父岑率,任晉朝正員郎餘杭縣令。世代都奉事道教,也信民間的邪教邪神。僧猛尼師幼年時就慨嘆這五濁惡世,並立下出家修行之大志。年十二歲時,慈父病故,僧猛尼師悲痛大哭以致吐血,父親也因此死而復生,又活了三年才死。這也顯示了靈性不滅的道理。
此後,僧猛尼師辭別母親,出家為尼。受具後嚴持戒律,冰清玉潔。侍師如父,恭恭敬敬,一絲不苟。她生活十分簡樸,粗食淡飯只求能維持生命。修道拜懺,從不懈怠。常在佛前,淚流滿面地至誠懺悔往昔生中的一切惡業。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益州刺史吳郡張岱,聽說她的修持後,很是尊敬仰慕,並依僧猛尼師為師,修學佛法。
宋永徽元年(西元四七四年),比丘尼淨虔來到吳地,帶僧猛尼師離開京城,仍然居住建福寺。僧猛尼師遍覽三藏,夜以繼日,只要有講法處,必臨聽講,心無厭倦,請法不懈。僧猛尼師不但多聞,且強記,能夠經耳不忘,故此對於一切經、律、論三藏,皆研習的透徹明白,無論參禪修定,總能止觀雙運,心一境性。
齊建元四年(西元四八二年),僧猛尼師因其母親患病,東返故里,把自己的家宅改為寺院,名叫齊明寺,修建大殿,遍植竹林花卉,內外清淨,猶如仙人所居之地。僧猛尼師常濟世救貧,有飢餓的人來就把自己正在吃的飯菜送給他們吃,有受凍的人來,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送給他們穿。曾有人到寺院南邊打獵,飛禽走獸,都投奔僧猛尼師,獵人的獵鷹、獵狗在後緊追不捨,當鷹犬離禽獸距離很近時,僧猛尼師便以自己的身體和雙手遮護飛禽走獸,雖然自己的身子被鷹啄傷,但飛禽走獸卻得到了保護。曾經與僧猛尼師同住的僧尼前後有數十人,她們在同修的三十餘年中,從未見過僧猛尼師有過怒容,起過嗔心。
僧猛尼師於永明七年(西元四八九年),七十二歲時圓寂。當時又有個僧瑗比丘尼,是僧猛尼師的侄女,也以孝順聞名,精進修道,智慧和悟性都很高深。
佛門以慈悲為懷,護生戒殺,就成了出家人不可推卸的一個責任。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名尼僧猛,就是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的一個典型。
僧猛(公元418至489年),俗姓岑,祖籍南陽,後來搬遷到監官縣居住,到僧猛降生,已經是第五代了。
僧猛家庭,從曾祖輩起,就相信黃老教門,可是僧猛從小開始,卻對佛教感到濃厚的興趣,真是怪事一樁。
二歲那年,小僧猛的父親,忽然亡故,這種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僧猛母子,抱頭失聲,痛不欲生。
小僧猛白天哭,夜裡哭,茶飯不思。小僧猛的母親,本來因為夫君新亡,哭得沮珠滿面,聲音發啞,現在看到小僧猛如此悲痛欲絕,於是反到止住亡夫之痛勸慰起她來,生怕小僧猛再遭到意外不測,自己將怎么活。
做母親的,想到這裡,果真抹掉臉上的淚痕,親切地摸摸小僧猛的頭說“小妹啊,你不要再哭了。你爹既然已經亡故,生死有命,你現在假如再有點什麼三長兩短,做娘的就活不成了。”
小僧猛正哭得勁頭上,不料“哇”的一聲,吐了幾口鮮血,當時耳邊清清楚楚地響著母親的慈祥勸慰,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神態,竟在霎那間暈死過去。
等到小僧猛醒轉過來,只見母親面容慘澹,在旁急得什麼似的。僧猛原是個聰明解事的姑娘,此番忽然感到做娘的既傷心著爹的逝去,又擔心起自己來,真是雪上加霜了。於是睜著雙閃閃淚眼,握著媽媽的手說:“媽我不再難過了。你要好好保重,好嗎?”
看著孩子企盼的臉色,做媽媽的面上終於掠過一絲安慰。就這樣,母女相守,服喪三年。
三年以後,小僧猛的幼小心靈,深深感到人生無常,世事無常,決心削髮出家。做母親的自從經受夫君亡故的巨痛,想當初夫婦恩愛,何等歡愉,如今是天上人間,何處相會?一想到這裡,也就不再阻止,尊重了小僧猛的選擇;只是少不了千叮萬囑,囑她務必照顧好自己,做娘的真是捨不得又不容她捨不得啊!
母女抱頭痛哭,相互勉勵叮囑一番後,小僧猛終於辭母出家,在青燈黃卷伴隨下,做起了一名像模像樣的沙彌女。
出家以後,僧猛生話簡樸,行履清白,粗茶淡飯,精心修持。平時,她除了奉師恭肅,一心受教,還少不得每天檢查自己,向佛禮虔,從不疾怠,做到了別人難以做到的艱苦修行生活,達到了別人難以達到的最高修行境界。當時,益州刺史吳郡張岱,聽到僧猛懿行美德,極其推尊,請為門師。
劉宋後廢帝元徽元年(公元473年),有名尼淨虔來到吳中,把僧猛攜出涼城。後來,僧猛住建福寺,日夜研讀佛門經典,孜孜不倦,並且經常舉辦講經不厭其煩地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宣講給弟子們和信徒們聽。讀經講經之暇,僧猛還常愛坐在村蔭底下,澄懷清心,一坐就是半天,品味著一種世人難以品味到的教門妙境和人生真味。
齊高帝建元四年(公元482年),僧猛忽然接到訊息,說是老娘得了重病,於是收抬行李,及時東還。為了表示虔誠,祝願佛陀保佑老娘轉危為安,結果把原先居住的宅地,舍為寺廟,取名為齊明寺。
後來,僧猛制訂計畫,招攬民工,在舍宅為寺的原基礎上,大興土木,締構殿宇,同是又在寺的周圍,廣種竹樹,開鑿溝渠,由此內外清靖,宛若世外桃源。
由於僧猛的聲望,所以不幾年間,寺產猛增,經濟力量豐厚。當時,在僧猛領導下,齊明寺廣種福田,多做善事,對於饑寒交迫的窮苦百姓,該施粥的施粥,該施衣的施衣,該施藥的施藥,把個修持場所,幾乎辦成了慈善機構
齊明寺環境優美;、花樹叢生,引來了好多飛鳥和小動物。這些自然界的可愛小生命,僧猛都把它們看成為是好朋友,平等相處,關懷備至。沒有多久,周圍動物都和僧猛相處得非常熟悉。
一次,當地獵戶外出打獵,在齊明寺南面下有狼狗,上有飛鷹,正追趕著一隻受驚的灰兔。那灰兔被逼朝北狂竄,一直竄進到齊明寺草堆里,尋求避難場所。
這時正恰好僧猛來到半掩的山寺們口,眼見灰兔後面,緊緊竄上來一隻大狼狗,上面又有鷹隼俯衝。不知哪裡來的勇氣,只見僧猛挺身而出,當門而立,攔腰截斷狼狗的進路,同時伸出兩面手,擋住正俯衝下來的山鷹。就這樣,霎時之間,僧猛被狼狗獵鷹又咬又抓,身上傷痕累累。幸好獵人及時趕到,方才救了僧猛。
不久獵人離開,只見那隻灰免從草叢裡鑽了出來,後腳著地,站起來合起前肢,對著僧猛就拜,好像感激她的救命之恩。動物通靈,此後灰兔經常進廟,盤桓僧猛左右,有時僧猛講經說法,灰兔蹲踞左右,似乎又在聽法。
僧猛挺身護生的事跡傳開去後,人們更是對她平添了不少敬意。
平時,僧猛容貌溫和,性情寬厚,和她長期相處的那些女尼和諸弟子們,從來沒有看到她大聲嚷嚷,發過脾氣。
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僧猛七十二歲,圓寂於水明寺。
和僧猛一起修習,並受到僧猛指點的女尼,有好幾十個。其中僧猛從弟女兒僧瑗,就是品性高遠,慧悟深刻,並且以孝順聞名的一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