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與哲學家》是2014年9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讓-弗朗索瓦·何維勒 /(法)馬修·理察。
基本介紹
- 書名:僧侶與哲學家
- 作者:(法)讓-弗朗索瓦·何維勒 /(法)馬修·理察
- 原版名稱:LE MOINEET ET LE PHILOSOPHE
- 譯者:賴聲川
- ISBN:978-7-5675-2498-9
- 類別:文化 經典 哲學
- 頁數:344
- 定價:39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9-1
- 裝幀:32開/平裝
- 譯者:賴聲川
圖書簡介,內容簡介,作者簡介,譯者簡介,目錄,
圖書簡介
馬修·理察,是法國著名哲學家讓-弗朗索瓦·何維勒的兒子,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法蘭索瓦·雅各布的學生。
曾經,馬修是分子生物學博士,在巴黎巴斯特學院,傾力研究最尖端的西方科學;
現在,馬修是一名藏傳佛教僧侶,隱居喜馬拉雅山麓,潛心修學古老的東方智慧。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選擇給自己的人生來了這樣不可思議的轉變?
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他體驗到了怎樣的真理與魅力?
在父親的詰問之下,馬修逐一道來……
內容簡介
佛教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它今天在西方有如此多的信奉者?如何理解這樣一種既古老又嶄新的智慧?這本《僧侶與哲學家》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生物學博士馬修·理察生於1946年,在諾貝爾獎導師指引下從事分子生物學最尖端研究,然而,他卻突然遠赴喜瑪拉雅山麓出家為僧,跟隨藏傳佛教的老師,探求古老的東方智慧。二十年後,他的父親,法蘭西學院院士、著名哲學家讓-弗朗索瓦·何維勒來到尼泊爾加德滿都,他們決定通過自由的談話,交流他們的疑問和各自對於對方的困惑。父子二人進行了一場為期十天的對談,所談涉及社會、文明、生命、宇宙等諸多重大話題,父親對佛教犀利的質疑,讓馬修有機會揭開佛法神秘的面紗。這是東方智慧與西方理性之間一次震撼心靈的相遇。
作者簡介
讓-弗朗索瓦·何維勒(Jean-Francois Revel)
法蘭西學院院士,1924年生,哲學教授、政治評論家,所著政治評論在西方世界皆引起很大反響,曾任法國新聞周刊《快報》總編輯,現居巴黎。
馬修·理察(Matthieu Ricard)
佛教僧侶。生於1946年,曾為巴黎巴斯特學院分子生物博士。1972年移居印度,向佛教大師們學習,二十多年來過著佛教僧侶的生活。出家前曾寫過一本關於鳥類遷移的著作,出家後的作品有《頓悟之旅》。至今一直從事藏文經文的翻譯,現居尼泊爾謝城寺。
譯者簡介
台灣知名舞台劇導演,1954年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及院長。1984年參與創立劇團表演工作坊,擔任藝術總監。自1984年開始劇場創作,後陸續開創台灣舞台劇市場,即興時事電視劇市場,受到中外媒體讚譽,並獲得諸多獎項。賴聲川同時是藏傳佛教信徒,譯有多本藏傳佛教書籍。
目錄
一 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
我們是什麼?這個世界是什麼?到最後,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直接體驗絕對真理,超越所有的概念,這就是智慧最根本的面貌。
二 宗教或哲學
說到這裡,我們要詮釋佛教的一個大問題:佛教是一個宗教還是一套哲學?
三 黑盒子中的鬼魂
當信仰離開理性,就變成迷信,當信仰背叛理性時更甚之。但當信仰與理性合併的時候,就能夠防止理性變成一種純粹知識性的遊戲。
四 心的科學
一位專業西方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以這種疏離的、科學的方式來觀察心理現象,根本不是西方獨有的。這種探索已經存在了很久很久,尤其是在佛教裡面。
五 尋找實相
空性不但不是虛無,也不是現象之外或不同的空虛空間。它是現象的本質。這就是為什麼最基礎的佛教經典之一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六 改造世界或改變自己
在你還沒有轉換你自己之前,你想對世界有所作為,無法創造出長久或深刻的快樂。我們可以說對世界採取行動是好的,但是內在轉化是不可缺少的。
七 佛教和西方
對未來的史學家而言,20世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觸。
八 宗教和世俗的心靈性
真正的愛不應該走極端,不應該被局限於一兩位特定的眾生,也不應該被偏見所污染。而且,它應該是完全沒有執著的,也不期待任何回報。
九 追蹤暴力的根
人的真正本性可以被視為一種平衡狀態,暴力是一種不平衡狀態。暴力不但為受害者,同時也為始作俑者帶來痛苦。
十 智慧、科學和政治
直到17世紀,哲學自始實踐的兩種層面都還存在,一方面是科學的層面,另一方面是智慧的層面,也就是如何發掘生命的意義,甚至生命之外的意義。
十一 佛教的衰退與復興
任何真正心靈道路必須包含兩種精要的元素——讓自己走向完美的方式,以及能夠對他人有所貢獻的方法。
十二 信仰、儀式和迷信
如果信仰違反理性,而且不去了解儀式中更深沉的意義,那么就變成了迷信。
十三 佛教和死亡
這也就是為什麼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會這么成功。他說,死亡就是我們最執著的那個東西必然的毀滅,佛教關於自我不存在以及心本性的開示,是可以在這方面幫上忙的。
十四 個人至上
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所有痛苦的形式,所以必須清楚正義社會的原則是什麼,而這個社會的建立應該根據心靈價值、人權,以及個人責任的觀念。
十五 佛教和心理分析
智慧之火讓潛意識燃燒,讓心的究竟本性——它的空性——顯現出來,而同時讓這些潛意識不留痕跡地被消滅,這一切在相當不同的層次之下運作。
十六 文化影響和心靈傳統
有一句西藏諺語:“不要只顧著梯子,要記得你要爬向哪裡。”
十七 進步與創新
真正的創造力意味著漸漸除去無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揭開心和現象的究竟本性。這才是真正“新”的發現。
十八 僧侶對哲學家的問題
你剛剛說到,20世紀末期,西方重新提出了智慧的問題。你覺得能帶給所有人滿足的智慧是什麼?
哲學家的結論 / 317
僧侶的結論 /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