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吉姆佩爾

傻瓜吉姆佩爾

《傻瓜吉姆佩爾》是美國作家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創作的短篇小說。“傻瓜吉姆佩爾”是《傻瓜吉姆佩爾》小說集中的同名故事。

吉姆佩爾是辛格小說《傻瓜吉姆佩爾》的主人公。作為猶太人,吉姆佩爾顯示了他對上帝的絕對的服從,以及在痛苦面前隱忍和克制的精神。

猶太民族自公元70年起就失去了祖國,一次又一次地被驅散到世界各地,受盡侮辱迫害;在20世紀30、40年代,又遭到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劫難,600萬同胞死於德國法西斯的屠刀下。而吉姆佩爾的遭遇也正好象徵著受苦受難的猶太民族。為了再現民族的流散與苦難歷史,辛格以同情的筆觸描述了孤兒吉姆佩爾苦難的一生。而吉姆佩爾故意以“愚者”身份苟活在小鎮中這一現實,也象徵著猶太人民面臨異族迫害時所顯示的頑強的生命力。

《傻瓜吉姆佩爾》是辛格移民美國後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於1953年在《黨派評論》上刊登後,隨即就引起美國文學批評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傻瓜吉姆佩爾
  • 外文名稱:Gimpel the Fool
  • 作品出處:《黨派評論》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 首版時間:1953年
  • 作品字數:10035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主要人物,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社會評論,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吉姆佩爾是一個猶太小鎮上的麵包師,自幼父母雙亡。他誠實、拙樸卻飽受鎮上人的捉弄和欺辱。鎮上人合謀逼迫他娶淫婦艾爾卡為妻。艾爾卡生性放蕩,相貌平庸,而且還帶著個私生子生活,境況窘迫。起初,吉姆佩聲稱“永遠不會娶那個婊子”,但是沒過多久就改變了主意,在人們的嘲笑聲中和艾爾卡舉行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婚禮。婚後,艾爾卡依舊和鎮上的許多男人明來暗往苟且偷歡。20年中,她共生下了六個孩子,可是兒子的父親都不是吉姆佩爾。儘管如此,吉姆佩爾並沒有因此離棄她,而是辛辛苦苦地掙錢養家,對待六個私生子也像親生子女一般疼愛。

創作背景

辛格從小就接受了猶太式的教育。他對猶太家庭,尤其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猶太人的生活方式極為熟悉。猶太人的性格特點和生存方式在辛格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並且給辛格的創作提供了動力和源泉。
辛格發表《傻瓜吉姆佩爾》時,正值美國掀起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屠猶暴行的一系列反思活動,其中神學反思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大屠殺之後,相當多的猶太人對上帝的存在和“沉默”提出了質疑。辛格是一位既關心時代問題又執著追尋上帝的猶太作家。他堅持信仰上帝,而對於令猶太人對上帝產生懷疑的殘酷歷史事實和種種反猶、排猶現象,辛格沒有像許多猶太人那樣開始懷疑上帝的存在,而是努力去為現實中存在的惡尋求解釋。他在多個場合反覆表示:“我相信上帝的存在,也相信神佑。但上帝從創世起就藏匿起來了,因而現實世界和人類陷入了一種不可理喻的混亂。”辛格在喀巴拉神秘主義思想中找到了認識現實世界的依據,也獲得了撫慰信仰的希望,因為在他看來,上帝雖然藏匿起來了,但他畢竟是存在的,一旦上帝重新顯現,一個公義清明的世界將得以構建。辛格在《傻瓜吉姆佩爾》中通過吉姆佩爾的徹悟表達了這種認識:“這個世界完全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但是它同真實的世界只有一步之遙。”

主要人物

吉姆佩爾
吉姆佩爾是小說的主人公兼敘述者。他是一個猶太人,原先在東歐小鎮弗蘭姆波爾做麵包師。
吉姆佩爾是人們眼中的傻瓜。十里八村的人都把吉姆佩爾叫做傻瓜。還是個學生的時候,人們就給吉姆佩爾起了這么個綽號。算起來吉姆佩爾一共有七個綽號:低能兒、蠢驢、亞麻頭、呆子、苦人兒、笨蛋和傻瓜。最後這個綽號就永遠成了吉姆佩爾的名字。所有的人都隨意捉弄、羞辱吉姆佩爾,人人都想在他那裡占到便宜。他們騙吉姆佩爾娶了一個名聲十分糟糕的離過婚的寡婦。 婚後她生了六個孩子——卻沒有一個是吉姆佩爾的; 每晚他都被妻子趕到麵包房去睡覺,偶爾回去了一次卻發現妻子旁邊躺了一個男人——但不是他。面對種種羞辱,吉姆佩爾卻並不在乎上帝給了吉姆佩爾一雙肩膀,同時也給了吉姆佩爾如此深重的負擔。雖然鄰居和妻子的所作所為使吉姆佩爾受盡了屈辱, 但他仍然選擇了寬恕和原諒:“我還是決心永遠相信別人對我講的話。即使不相信,又會給我帶來什麼好處呢。今天你不相信你老婆,明天你就會不相信上帝。”傻瓜和智者的區別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從吉姆佩爾的話里能很清晰地分辨出誰才是傻瓜,誰又是智者。那些自以為聰明,處處占便宜的人在吉姆佩爾的眼中才是傻瓜,而他的妻子,一生都在欺騙他,使他名聲掃地,在她臨死的時候吉姆佩爾卻說她是他最忠誠的妻子,認為妻子的一生就是因為欺騙他而有意義。
在無數次被欺騙捉弄之後, 吉姆佩爾在惡魔的引誘下決定報復傷害他的人。而就在他決定採取行動的時候卻夢見了那個一直欺騙他的人——他的妻子。 也許在他的內心深處, 妻子的不忠帶給他的傷害比那些鄰居給他的傷害要大得多, 他終於喊出了他的心裡話:“這一切全都怪你。”妻子卻回答:“你這傻瓜!只是因為我騙人作假,難道一切就成了假的嗎?其實我沒有騙到任何人,只不過騙了我自己。我為此付出了一切。”可見在吉姆佩爾的潛意識裡,他不願意報復那些傷害過他的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妻子的出現只不過是吉姆佩爾經歷內心掙扎後為自己找到的出路。最終,在上帝與惡魔的較量中,吉姆佩爾還是選擇了聽從上帝的指引,放棄自己的復仇。
艾爾卡
艾爾卡作為傻瓜吉姆佩爾的妻子。艾爾卡是一個孤兒也是鎮上出名的妓女。她走路有點一瘸一拐,言辭犀利。在她嫁給吉姆佩爾之前已經有了一個私生子。可是當吉姆佩爾要娶她的時候她反而還向吉姆佩爾要嫁妝。婚後四個多月她又再度懷孕生下一個兒子,並騙吉姆佩爾是他的孩子。艾爾卡為了使吉姆佩爾信服,她拿出她的祖母的例子“好像這一滴水同那一滴水一樣”。在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艾爾卡一直不守貞操,與多個男人過夜並陸續生下五個孩子。只有在第一次生孩子和即將死亡之時,艾爾卡才向吉姆佩爾道歉。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傻瓜吉姆佩爾》的主題思想即道德的淪喪和復得。
吉姆佩爾只是弗拉姆波爾小鎮上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猶太人,但從他身上看到了支撐整個猶太民族穿越各種苦難的精神力量源泉。道德問題一直是辛格小說的主題模式之一,辛格的小說從不平靜,上帝和惡魔總是干預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他們或相輔相成或相互鬥爭,但在最後,大多數人物總是拒絕誘惑,驅走惡魔,在道德上獲得拯救。《傻瓜吉姆佩爾》講的是一個道德的淪喪和復得的故事。吉姆佩爾一生的綽號都與傻瓜有關。容易受騙,是他被稱為傻瓜的原因。整篇小說大部分內容都是由種種受騙的故事井井有條地組合而成,不斷地受騙逐步瓦解了吉姆佩爾心中的道德觀,使他心中的惡一時占了上風。
辛格的小說充滿了懺悔者、負罪者的形象,他們一度無法抵禦世俗欲望的誘惑,但是經過一段痛苦的心理搏鬥之後,拒絕誘惑,驅走惡魔,達到頓悟,在道德上獲得拯救,回歸到傳統的信仰與文化中去,只有在那裡,他們才能找回自我,找到根基,獲得心靈的慰藉。吉姆佩爾也不例外。吉姆佩爾的道德回歸是在夢裡進行的,過程雖然短暫,但心理鬥爭不失激烈。在夢中,他看到了他的妻子,一個生活中的大騙子,她正在另一個世界為今生的罪孽付出代價,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勸告吉姆佩爾不要走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驚醒過後,吉姆佩爾意識到踏錯一步,就會失去永生,他抓起了長鏟,埋掉了烤出的麵包,恢復了原有仁慈、寬容、善良以及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品質,也獲得了自認為在來世作為上帝選民的身份。雖然吉姆佩爾一時忘記了心中的道德準則,但在關鍵時刻得以悔改,沒有造成他人的損失,可以說這種行為不是反叛,而是更為堅定地執著與守候,正因為這樣的經歷,經受了這樣的考驗,紮根於他心中的信仰的力量才會強大,所以無論將來發生什麼事,他才會一直堅守著他心中的上帝,堅守著他善良的品質。吉姆佩爾堅守心中的信念,承受肩上的苦難,向往來世的天堂,雖然從世俗的眼光看來如此不切實際,但在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擁有寬容、信任、仁慈的情懷,提倡善惡觀,淨化靈魂,卻成為猶太人一個精神的避風港。辛格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每一個人都在尋找自己根的時代。人們終於認識到失去了根,人類不再是一株健全的植物。”
辛格借《傻瓜吉姆佩爾》向讀者展示了在謊言世界裡,吉姆佩爾的宗教道德信仰由相信到動搖、背棄、自省,再到堅定的過程,吉姆佩爾的經歷體現了信任的力量,吉姆佩爾的“傻”是善良的體現,這種善良來自對上帝的虔誠以及對罪惡的寬恕。像吉姆佩爾這樣的“傻瓜”,用自己的生命默默地詮釋了信仰的力量,辛格在他身上實現了人類精神的回歸。
當道德行為不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約束時,就需要人們的素質在精神層面得以提高,在面對社會的種種誘惑和不公時,不是盲目的背棄而是依然能夠固守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優良傳統;依然能夠堅守民族信仰,從而獲得心靈的超越。
辛格的“吉姆佩爾”通過精神的阪依和靈魂的升華這一道德主題,注重解決人與神的關係問題,力圖達到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而這與在猶太文明史上有著非凡影響和意義的希伯來《聖經》有著密切聯繫。以著名的十誡為例,其依次順序為:1、崇拜惟一神耶和華而不可崇拜別的神;2、不可雕刻和敬拜偶像;3、不可妄稱上帝的名;4、須守安息日為聖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7、不可姦淫;8不可偷盜;9、不可做假見證誣陷他人;10、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和財產。可以發現,這十誡對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導引人們的道德取向和價值判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次,它表達了那種獨特的猶太道德觀,即希伯來的“道德法規”觀念。這個法規的基本點即每個人必須發現和建立他自己的道德法則,而這些法則的中心是一種責任感——對自己、對別人的一種職責。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雷茨曾指出:“‘猶太性’應當是包含在猶太人靈魂中的博愛精神。”吉姆佩爾正是因其根深蒂固的道德感、自律精神和幾乎愚頑的固執才保存了作為“猶太人”的延續存在。所以,該小說事實上認同了猶太教義中推己及人的博愛思想以及道德自律精神,因為猶太人只有依靠道德自律、博愛和對和平以及知識的熱愛才能獲得精神的永恆。

藝術特色

寫作語言
高度凝練、充滿個性、富有哲理的語言:
辛格的語言是來自生活而又經過作家錘鍊的,充滿生活氣息。如對蕩婦艾爾卡辣子嘴的描述:“她的嘴巴就像裝上了鉸鏈,會豁然打開,她的舌頭可厲害呢。”“她又是發誓又是賭咒,要是農民在集市發這樣的誓,你簡直也會相信他了。”“她那不絕之口呀,又髒又毒,”“我若要回手,她便破口大罵,罵得我眼前一陣綠霧。她每天總有十次要威脅我跟我離婚。”“但願我今晚和昨晚做的噩夢能應驗,叫你不得好死!你這個可惡的傢伙!你這個笨蛋!你這個鬼怪!讓車把你壓死吧。”活脫脫一個潑婦的形象躍然紙上,使讀者在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中忍俊不禁,同時也為吉姆佩爾可憐尷尬的處境唏噓不已。
辛格在描寫吉姆佩爾時用了許多富於哲理性的語言。“一輩子不吃一點苦頭,那是不可能的,也不應抱這樣的期望。”“肩膀是上帝給的,負擔也是上帝安排的。”“今天你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明天你就連上帝也不相信了。”從這些充滿智慧的話語裡,可感覺到吉姆佩爾一點也不傻,他的傻是一種大智若愚。在智與愚的對比中,創造一種反諷的效果和感傷的節奏:在對世界和上帝的詰問中,辛格不緊不慢地講述他的人生哲理。辛格寫的不僅是故事,更是道德寓言。
吉姆佩爾每遇到難題時, 總去求教拉比,這也充分證明他智商不低以及他內心對拉比所代表的智慧和仁慈的一種嚮往。拉比的話:“當一輩子傻瓜也比做一小時惡人強。”“信仰本身是有益的,書上說了,好人靠信仰活著。”這給了吉姆佩爾巨大的溫暖和面對現實的勇氣,也讓他“生活在愛和寬恕中,而不是冷漠和憎恨中。”
小說中除了艾爾卡、吉姆佩爾和拉比典型的個性語言外,辛格還很注重煉詞。他在不動聲色中講述他的故事,用詞富有深意。
“black”這個詞在文中共出現五次:當吉姆佩爾和艾爾卡舉行結婚儀式,聽到會堂司事的老婆說艾爾卡“又是寡婦的,又是離過婚的。”時,“此時此刻,我痛苦極了。”當吉姆佩爾夜晚回家發現艾爾卡在和別人睡覺,“事情糟透了。”發現艾爾卡和國小徒睡覺,“一片漆黑。”當艾爾卡死後被打入地獄、為所有的罪行接受懲罰時,“我瞧她的臉, 全是黑的。”吉姆佩爾告訴孩子們說“她變黑了,可憐的人兒。”
敘述特點
第一人稱敘述:個人記憶與歷史書寫
在《傻瓜吉姆佩爾》中,辛格通過一個猶太“傻瓜”的視角和聲音,講述了他憋屈的生活經歷和苦澀的精神困惑,折射出猶太民族的歷史遭際,也蘊涵了辛格對猶太人生存問題的思考。
吉姆佩爾是小說的主人公兼敘述者。他是一個猶太人,原先在東歐小鎮弗蘭姆波爾做麵包師,如今年近老邁,四海漂泊。小說採用了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開篇從吉姆佩爾的自我介紹開始:“我是傻瓜吉姆佩爾。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傻瓜。可是人家都叫我傻瓜。我曾一共有過七個綽號:低能兒、蠢驢、白痴、呆瓜、笨蛋、蠢人和傻瓜。”
辛格讓吉姆佩爾成為敘述者,用直接引語記錄下了自己聽到的種種謊言和遭遇的欺辱:“吉姆佩爾,月亮落到了圖爾平,快去看呀;吉姆佩爾,沙皇到弗蘭姆波爾了,趕快逃跑吧;吉姆佩爾,你父母都復活了,正四處找你呢。我像一個泥偶一樣相信每一個人。”
鎮上每家生孩子,按照當地的習俗,所有人都會收到葡萄乾作為慶賀,但每次吉姆佩爾總是得到羊糞蛋。吉姆佩爾在麵包鋪做學徒,每個來烤餅的家庭婦女也不放過他,把他當作笑柄取樂。
吉姆佩爾的“傻”使鎮上人肆無忌憚,他們合夥騙他娶了遠近聞名的淫婦艾爾卡。艾爾卡結婚不到四個月就生下了一個孩子,但她卻毫無羞愧感,反而還振振有詞地說孩子是早產。當吉姆佩爾就這事去求證鎮上最有學問的校長時,他也哄騙吉姆佩爾說:“亞當和夏娃也發生過一模一樣的事情。世界上的女人哪個不是夏娃的孫女?”就這樣,艾爾卡依舊和鎮上的男人們明來暗往。每次吉姆佩爾羞憤難堪,當面戳穿她的姦情時,艾爾卡總會撒潑狡辯,甚至還破口大罵:“你這個討厭的畜生!你這個白痴!你這個野鬼滾出去,否則我要把全弗蘭姆波爾鎮上的人都叫來!”
吉姆佩爾飽受侮辱和損害,卻從不抗拒。仔細分析吉姆佩爾的講述,讀者便不難發現,從智力上說,吉姆佩爾並不傻。在敘事策略的運用上,辛格採用第一人稱敘述手法,巧妙發揮了這種敘事技巧在傳達文本信息、塑造人物性格方面具有的直觀性和深刻性兩方面的特點。
吉姆佩爾的第一人稱敘述,邏輯清晰,語言流暢,雖然他年紀大了,但對於細節也描繪得準確生動,讀者不難感覺出,吉姆佩爾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這表明他不傻。與此同時,這種第一人稱經驗視角,通過深入敘事的結構層面,將讀者直接引入敘述者經歷事件時的內心世界,從而產生塑造吉姆佩爾人物形象的作用。
每次遭受欺辱,吉姆佩爾總是想:“肩膀是上帝造的,負擔也是上帝給的。”每次發現妻子與別的男人通姦,吉姆佩爾就會在心裡自我安慰:“我決心永遠相信人家對我說的話。今天你不相信你的妻子,明天你就不相信上帝。”不難看出,吉姆佩爾是一個恪守猶太傳統、虔誠信仰上帝的猶太人。實際上,他對自己的現實處境有深刻的認識,而之所以處處克己忍讓,是源於他對猶太教律法的深刻把握與虔誠踐行。猶太教十分強調“因行稱義”的道德原則,即人應該以自己的行為表達對上帝的信仰。在《摩西五經》及《托拉》中,上帝被賦予絕對的仁慈和公義等品質,所以猶太教認為,作為上帝的“特選子民”,猶太人應該履行上帝在西奈山上賜示的律法。吉姆佩爾努力在生活中通過實踐律法,表達自己的信仰,他遵循聖書上的禁誡:“不可行不義、不可心裡懷恨、不可隨眾行惡、不可報復”,同時他堅信拉比的話:“聖書上寫著,一生做傻瓜也比作惡一小時強。他們是傻瓜,你不是傻瓜。”
吉姆佩爾不傻,他的行為、言談舉止與正常人沒有差異,然而,他卻被當作傻瓜對待,淪為別人捉弄取笑的對象,在周圍人的眼中他是一個不一樣的人,是社會的局外人,這種與眾不同的身份賦予他一個特殊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在敘事中採用第一人稱經驗視角,便於將敘述者的內心世界向讀者敞開,這樣讀者可以直接深切地透視敘述者的內心活動,因此傾向於對他產生認同,站在他的立場上去觀察他周圍的人和世界。
讀者從吉姆佩爾的視角出發,便切身感觸到他生活的環境是個殘酷而瘋狂的世界:“全鎮的人都對我這樣,使我不得不相信!如果我敢說一句,‘嘿,你們在騙我!’那就麻煩了。人們全都會勃然大怒。‘你這是什麼意思?你要把大家都看做是說謊的?’”鎮上幾乎人人都以吉姆佩爾的痛苦來構築自己的快樂。當吉姆佩爾和艾爾卡舉行婚禮時,小鎮沉浸在狂歡之中,“人們都喝醉了”。當鎮上人得知艾爾卡生了個私生子時,小鎮再次陷入狂歡,“因為我有了煩惱和痛苦,全弗拉姆波爾鎮的人都興高采烈”。歷經屈辱和迫害,吉姆佩爾深切地感覺到了在這個充斥著謊言和強權意識的世界上的生存危機,他只能忍耐,而唯一的期望就是:“整個市鎮不可能繼續這樣瘋狂”。

社會評論

吉姆佩爾在一個聽魔鬼的話的人居多,而聽上帝的話的人為少數的世界上活著。他因為能夠給予自己一個解釋,所以能夠安然地忍受被欺騙和被侮辱。從吉姆佩爾自己來說,他是安然的,自足的。
——劉俐俐(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我初次閱讀《傻瓜吉姆佩爾》時,我感到不僅是在閱讀一個特別漂亮機智的故事,而且像考古學家一樣徜徉於許多歷史層面。這種體驗,征服了現代文學的整個傳統,同時又提醒我們猶太經驗中確鑿無誤的歷史精髓。
——美國社會文化批評家阿爾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作者簡介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國作家,生於波蘭。作品有:《傻瓜吉姆佩爾》、《玩笑》、《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
Isaac Bashevis SingerIsaac Bashevis Singer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