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食證

傷食證,中醫病證名。是小兒脾胃虛弱,飲食積滯而出現的證候。常見於小兒泄瀉。

基本介紹

  • 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 方劑:保和丸加減
病因,臨床表現,辯證要點,治法,常用腧穴,方劑,常用中藥,常見病,預防調護,

病因

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力弱,飲食不知自節,若調護失宜,乳哺不當,飲食失節或不潔,過食生冷瓜果或難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損傷脾胃,發生泄瀉。

臨床表現

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後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飲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實,指紋滯。

辯證要點

以起病前有乳食不節史,便稀夾不消化物,氣味酸臭,脘腹脹痛,瀉後痛減為特徵。傷食者夾食物殘渣。本證可單獨發生,更常為他證兼證。調治不當,病程遷延,積不化而脾氣傷,易轉為脾虛瀉,或脾虛夾積,甚至疳證。

治法

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常用腧穴

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四縫。

方劑

保和丸加減。

常用中藥

焦山楂、焦神曲、雞內金、陳皮、半夏、茯苓、連翹。

常見病

小兒泄瀉。

預防調護

1.注意飲食衛生,食品應新鮮、清潔,不吃變質食品,不要暴飲暴食。飯前、便後要洗手,餐具要衛生。
2.提倡母乳餵養,不宜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遵守添加輔食的原則,注意科學餵養。
3.加強戶外活動,注意氣候變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涼。
4.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對吐瀉嚴重及傷食泄瀉患兒暫時禁食,以後隨著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5.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清洗臀部,並撲上爽身粉,防止發生紅臀。
6.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泄瀉變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