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風之證

傷風之證

傷風之證:頭疼項強,肢節煩疼,或目痛。肌熱、乾嘔、鼻塞、手足溫、自汗出、惡風,其脈陽浮而緩、陰浮而弱,此風邪在表。以上傷風之證,皆宜桂枝湯(第二)以解肌。傷風汗出、怕風,而加項強痛者,桂枝葛根湯(第三);傷風反無汗者,雖已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而無里證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服之。不若通用雙解散(五十四),免致有桂枝、麻黃之誤。傷風自汗,白虎湯(二十二),太陽病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傷風之證
  • 別名:傷風感冒
  • 常見症狀:頭疼項強,肢節煩疼,或目痛,肌熱、乾嘔、鼻塞、手足溫、自汗出、惡風
  • 傷風自汗:白虎湯(二十二)
關於傷風的認識,傷風的治療,

關於傷風的認識

傷風是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惡風、頭痛、鼻塞、聲重、流涕、噴嚏、咽癢、咳嗽、肢酸、身痛等症候。兼具有發熱,乏力較重者,稱為重傷風或重感冒。所謂風邪,並不單純限於風邪,概括了四時時氣,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外邪影響於人體所生的病變,可發生寒包火、熱傷風等證。風為虛邪賊風,陽先受之,春夏治以辛涼,秋冬治以辛溫。溫從口鼻入,邪由上受,首先犯肺,宜辛涼輕劑。寒為傷寒初客太陽,治宜辛溫解表發汗。暑先阻上焦氣分,宜辛涼清解之劑。燥因乎外者,或夾風熱傷氣,治宜甘潤,佐以辛通。西醫認為,普通感冒以鼻咽部卡他症狀為主要表現,常見病原體為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病名既同,症狀猶是。病毒由上呼吸道感染,即從口鼻吸入,炎症向下發展,即為上焦受累,局部之外的全身症狀,即屬於表之太陽。同時,受寒、潮濕等誘因,雖不能直接造成傷風,但使得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給予病毒侵襲的機會,也為誘因之一。因此兩兩比較,中西醫認識本病有相似之處。
同一風邪襲人,因感邪輕重不一,其病則有傷寒和傷風之異,邪甚而深者為傷寒,邪輕而淺者為傷風。
古代醫籍所論的部分“傷風”“感冒”,也常以鼻塞、流涕為主症,亦屬急性鼻炎範疇。如金代《內外傷辨惑論》: “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其聲嘎,其言聲響如從瓮中出。”明代《杏苑生春》: “感冒風邪,鼻塞聲重,咳嗽有痰,以金沸草散主之。”時至今日,急性鼻炎仍然被大眾俗稱為 “傷風”“感冒”。

傷風的治療

西醫治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對症處理、休息、多飲水、保持空氣流通和防治繼發細菌感染為主。而中藥的種類較多,配伍也較複雜,臨床上常用的有麻黃、桔梗、蒼朮、細辛、蒼耳子、辛夷、桑葉、杭菊花、川芎、薤白、生薑等,其主要作用不外刺激出汗中樞及汗腺分泌的末梢神經,以期亢進汗液的分泌,因此其味多辛,均含有芳香或辛辣性揮髮油,中醫稱之為疏散、宣透、開表、解肌等不同名詞,均以發汗為同一目標。其他如前胡、杏仁、浙貝等鎮咳化痰的呼吸系統藥物,厚朴、枳殼、神曲等化濕消食的消化系統藥物,以及梔子、連翹、黃芩等清涼退熱,桑枝、秦艽、絲瓜絡等緩解關節疼痛的藥物等可協助解除周圍症狀,故在療效方面,掌握中醫診療思想,可收到良好效果。解表是中醫治療傷風的總原則。由於傷風的性質不同,又分為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兩大方法,辛溫法用於夾寒夾濕,辛涼法用於夾溫夾暑夾燥,前者如麻黃湯,後者如桑菊飲。實際套用中,麻黃湯、桑菊飲並非真正傷寒、溫病的特效方,而是四時外感初期治療的兩種不同法則。根據此法則以處方,則杏蘇散可以代麻黃湯之輕症,麻杏甘石湯可代桑菊飲之重症。若傷風無偏寒偏熱傾向,則不需用此,可選用《肘後》蔥豉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