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歸

《傷寒指歸》,6卷。清代戈頌平撰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戈氏逐條注釋《傷寒論》,首頁列“表里陰陽六經圖說”,作者認為六經病解有十二時辰為據並非妄言。強調《傷寒雜病論》一書為醫書之首要,故特設讀法一節,並錄部分醫家序言。全書按六經順序分為6卷,依次闡述所論病證之病因、病機、治法及方藥。全書注釋以論理為主,書稿附有小字眉批。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傷寒指歸》
  • 作者:戈頌平(直哉)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戈氏少習儒,後家人相繼歿於急症,遂專心鑽研仲景著作,撰成本書。

流傳版本

《傷寒指歸》的版本流傳較少,目前有三個版本,一為稿本,二為鈔本,三為舊鈔本。2008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作者簡介

戈頌平,字直哉,江蘇泰州人。清末醫家。早年攻讀四書五經,精求格物致知之理。鹹豐乙卯年,其父身染傷寒,不治而終,《傷寒指歸·自序》述“昆仲二人痛不知醫,搜諸家醫書讀之數載,未得門徑。”其後數年,戈氏子女殤於痙病及痘證者共五人。同治五年,戈氏兄長患咯血病,不治而亡。同年,戈氏母亦因病亡故,最終竟不知所患何病。
親人相繼病故,使戈氏下決心窮盡醫理。然而閱讀《傷寒論》諸家注本,所云者莫衷一是。遂廢寢忘食,徹夜攻讀仲景書逾五年久,竟無頭緒。
戈氏治學本於儒門,於諸家注本求之不得,便立身於《大學》“致知在格物”之理,將仲景書“逐字逐句,推理窮源”。凡歷十五載,終成一家之言。《傷寒指歸·自序》述曰:“解《傷寒》《金匱》二十餘年,易十三稿。”其精誠所至,時人多不能及。
戈氏著書同時,還親身臨證,先以自身試驗,確認療效後再套用於他人,多獲良效。然因其說卓爾不群,制方法度奇古,世所未見,故頗為時醫所譏謗。《自序》中嘗嘆曰:“余患病用仲景之法,親試之,屢試屢效,乃敢與人服之。而人因有以‘大膽’譏吾者,有以‘大膽’毀吾者,而余即樂為大膽。遵經方制度,行之至今,百鮮一失。”
戈氏以醫術濟世,漸而聲名鵲起,于海陵當地有“神醫”之謂,其經方運用信手拈來、臻於化境。時人陸元鼎為《傷寒指歸》所撰序言中提及一則戈氏醫案,其診治功力亦能得見一斑:“兒婦妊而病,群醫束手,客或薦君。及延診視,君曰:‘是婦胸腹皆酸水,胎損將墮,藥不及進矣。’俄而婦胎下,大吐酸水,暴厥不知人。君複診之,曰:‘孤陽上越耳。’投以藥,藥盡而安。”如果說處方下藥入口即安尚且算不上“神醫”,那么其洞見癥結,則雖扁鵲、倉公親臨亦能無愧色矣。
戈氏醫著,現存的有4種,分別為:《黃帝內經素問指歸》九卷、《神農本草經指歸》五卷、《傷寒指歸》十卷、《金匱指歸》十卷。戈氏其人其著,對海陵當地醫學影響甚深。據民國二十年《泰縣誌》記載:“自戈氏書出,本邑醫學浸有復古之意。”然其論現已鮮有問津者,實為憾事。

內容簡介

戈氏在《傷寒指歸》中描述了人體六經結構,其理論本於《黃帝內經素問》之理。人體陰陽有“開闔樞”運動,而陰陽“開闔樞”運動中所產生的6種病理狀態,就是傷寒六經病。其運行演變規律,即為仲景《傷寒論》之結構。
戈氏所述“開闔樞”,是立足於人體氣機升降運動基礎上的。中醫認為人體氣機運動存在著一種升降模式,如同一個左升右降的圓,周而復始,民國醫家彭子益稱其為“圓運動”。如果用十二地支來劃分這個圓,則其最低點為子,其象至陰;最高點為午,其象至陽。若以子午連線劃分此圓,則左升道路稱為半表,右降道路稱為半里。陽氣從子左開,升至午,為行半表也;從午右闔,降至子,為行半里也。故戈氏論曰:“開闔樞,謂陰陽交易,環抱表里。陰得陽則從子辰樞開半表;陽得陰則從午辰樞闔半里。”此一陽大氣開合流轉,造化不窮。
陰陽“開闔樞”之升降運動流轉通利,則人不病;如果此運動受外感六淫及七情內傷等因素干擾,則易致陰陽開闔太過或不及,因其狀態各有不同,遂能演化為六經諸病。其論曰:“如陽氣先陰開於子辰,陽失陰固,則浮半表,曰太陽病。陽得陰則明,得陰則闔,陽失陰則不明不闔,曰陽明病。陽得陰,則樞轉半里利;陽失陰,則樞轉半里滯,曰少陽病。陰得陽則開,陰失陽開,曰太陰病。陰得陽開,則樞轉半表利,陰失陽開,則樞轉半表滯,曰少陰病。陰得陽則開,陽得陰則闔,陰失陽開,其陰則闔而不開,謂厥陰病。”如此說,六經者,實一經也,雖變化萬端,卻皆以陰陽升降之理而貫終始,此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六經之中,總以太陰、太陽主開,厥陰、陽明主闔,少陰、少陽主樞。病之在陰在陽,亦當視陽之太過、不及以為權衡。
自古以來,試圖解開傷寒六經實質者不乏其人,然而能將六經剖析得如此透徹,且敘述得簡潔明了者,實鳳毛麟角。戈氏雖寥寥數語,而六經之旨備焉。
《傷寒指歸》全書逐條分析注釋了《傷寒論》條文及遣方用藥,理論精當。現舉其一二,以見一斑。
《傷寒論》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戈氏注曰:“風,陽氣也。陽得太陰,陰氣外固,其陽不浮;陰得太陽,陽氣內強,其陰不弱。太陽陽氣先陰開子,未得地之陰和,天之陰固,其陽氣得浮半表下。”
戈氏首先敘述生理,認為人體必陰外固而陽內強,如此才能陽不浮而陰不弱。之後描述病理:“陽氣浮半表下,半表半里上經道之陰不溫。”經道不溫則惡風寒,陽浮則發熱。“鼻鳴乾嘔”之句,戈氏注曰:“鼻應天氣,主清降;胃應地氣,主溫柔。陽氣浮半表下,陰液出毛竅,其陽不來復半表上,向午內闔。地氣不溫升,天氣不清降。肺金失溫,則鼻竅之氣不利而鳴,胃土之氣不潤而乾嘔。”當以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組成,其方藥機理,戈氏闡述如下:“桂枝辛溫,溫表里經道之陰。芍藥苦平,疏泄表里土氣。甘草甘平,培在上土味。生薑辛溫,化氣橫行,開表里絡道之陰。大棗十二枚,象地支十二數,取味厚汁濃,助土不足之液,合辛溫氣味,化其陰氣,環繞周身。右五味,象土之中數;以水七升,象陽數得陰,來復於七。微火煮,象陰陽氣液和緩土中。取三升,象三陽陽數,來復半表上,回還半里下。適寒溫,服一升,象一陽陽氣開子,寒暖之氣,適其時也。”
戈氏註解方義,不但精求本草,且使之與其表里之論相統一,讀者一目了然。於方藥煎煮之法,更能詳究內理,誠發前人所未發也。
《傷寒論》原文:“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戈氏注曰:“太陽開,病一陽陽氣外浮,至午時陽不內闔而失常。陰得陽則生,陽闔失常,半里陰液不足以迴環半表下,前往醜寅。……半里下液少,半表上陽無陰和,柴胡證因在,先與小柴胡湯益半表上陰液,固陽闔午以生陰。”戈氏認為,當陽氣開之太過,陰不得陽之氣化,陽不得陰之榮和,當以小柴胡湯和解。其中柴胡固陽轉運樞機;黃芩堅半表上之陰,固陽氣從午內闔;半夏降半里上水逆氣結;生薑化氣橫行,疏泄左右土氣;人參、甘草、大棗補半表上土味陰之不足。故小柴胡湯撥轉左樞,固陽氣從午右闔來復於子,順收藏之令也。
又曰:“嘔,吐也;心下,脾土也;急,迫也。陰得陽則運,半里下脾土陰液,失陽氣轉運,外開半表。迫半里上,從口嘔吐不止。曰,嘔不止,心下急。下之指半里下陰液也。愈,進也。陽氣鬱蒸半表上,幽微處陰液不轉運半表上,其陽失陰和而煩,與大柴胡湯疏泄半里土氣,運半里下陰液前進半表,和陽氣闔午,向幽昧處去藏於卯,曰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戈氏認為大柴胡湯能撥轉右樞,固陽氣從子左開,來復於午,順生長之令。枳實氣香,能化土中濁陰,形圓,能運轉土氣升降;芍藥疏泄土氣;大黃疏土之實也。
《傷寒論》原文:“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戈氏注曰:“陽明半表上、半里下陰液無陽氣轉運左舒,下降也。不下,謂半表上陽氣無陰和之右降而煩。陽土化燥,可與調胃承氣湯。鹹、苦、甘味化在上之燥,固陽氣闔午,使陰液陽氣和於表里。”陽無陰和,化燥而不得右降,是陽明病的總體病機。大黃之“大”謂天地之大陰,“黃”秉地之正色,氣味苦寒能固天之金氣闔陽右降。芒硝鹹寒,秉水陰之精氣,化大地之燥堅。甘草極甘,培大地之土味。
對於陽明攻下法的認識,戈氏認為其與溫陽法一樣皆是為了保護生氣運轉,只是由於陰陽氣化運動之別而方法不同。在對經方的解構上亦十分強調人身生氣的作用,這與其他醫家觀點多有不同。其曰:“人之軀殼象地,百脈象地之百川。百川中陰液升降,應太陽陽氣環抱八方。若天之太陽陽開氣浮,大地陰液不左行,其陰堅結地之半里下。陽不內固,其陰不溫、不樞、不生,百川之流郁竭。人身象乎天地,太陽陽開氣浮,軀殼中陰液不左行,其陰堅結半里下;陽不內固,其陰不溫、不疏、不生,百脈之流亦竭。取大承氣湯寒固浮外之陽,溫疏己土陰堅,陽內固,土氣疏,陰陽氣液自不失表里生生氣化之機。”
三陽為病總而論之,皆由陽失於陰也,陽不得陰,猶如火不得水,不能生萬物。太陽為病,陽失陰固,浮於半表,失開之用。陽明為病,陽失陰闔之用。少陽為病,陽失陰樞。
《傷寒論》原文:“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戈氏論曰:“始太陽開,病陽氣浮半表下,以意會之,回還半里下陰液前往半表,以和其陽。曰,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半里下陰液不和陽氣前往半表,來復半里,太陰土氣不疏,主桂枝湯溫半里上之陰,加芍藥疏泄土氣,半里上陰溫土疏,陽氣來復,曰,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半表也;實,不通也。半表下陽氣不來復半里上,太陰土氣板實不通而通者,主桂枝湯,溫半里上之陰,加大黃,疏泄半里下土實。半里上陰溫,半里下土疏不實,曰,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太陽病本為陽失陰開之用,今醫者反以攻下之法,使陰闔之太過。此時當達陽開之用,為太陰病。桂枝湯亦謂之“陽旦湯”,《輔行訣》曰:“陽旦者,昇陽之方。”因此以桂枝湯為主昇陽,又取芍藥、大黃,疏通土之堅固。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戈氏論曰:“少陰樞,病始開之陽,得無陰土之液相和,陽氣反揚半表發熱。脈中重濁之陰,不能循樞濡潤至表,以和其陽。……人身陰陽,象天地陰陽,依附子時而開。與天地陰陽之氣相違,陽開陰不開,陽無陰和,反揚半表發熱,脈中重濁之陰,不有陽舉。主附子,大辛大溫,舉在下重濁之陰,循經道來復半表。……陽氣外揚半表,肌土腠理中系絡之陰內塞,以麻黃中空苦溫氣味,開肌土腠理系絡之陰。……以細辛之辛,無微不入,入幽微處起水土陰精,濡潤肌表。”
此證緣陽不得陰和,而陰重濁於里,故用附子升脈氣,麻黃舒陰之重,細辛起水土之陰精以濡潤表陽。
《傷寒論》原文:“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戈氏論曰:“寒,冷也;細,微也。陽氣短半里下,不順接半表上,表里脈道陽微,四肢不溫。曰,手足厥寒,脈細。絕,續也;當,主也;歸,藏也。欲續其陽者,主藏陽氣於卯,毋使四時氣逆,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氣味苦溫,汁濃,苦能降陽氣至半里下,溫能升陰液至半表上。桂枝辛溫,溫表里經道之陰;芍藥苦平,疏泄表里土氣;細辛辛溫,溫通表里脈絡中幽微處水氣;通草辛平,藤蔓空通,能通關節中氣滯。陽能生陰,陽不藏卯,半里下陰土液少,以大棗、甘草味厚氣濃,培在下不足之陰,和內藏之陽。”
又曰:‘吳茱萸威烈之氣,開陰土濁陰;生薑辛溫,化氣橫行,疏泄表里土氣。”
厥陰為病,在於氣機表里之不相順接,當歸以行歸藏之令,桂枝、木通開破關節以使一氣周流,而以甘草、大棗補血氣之不殆。
通過上述內容,可窺得戈氏傷寒學術之一斑。

影響評價

戈氏治學不尚經驗,凡所涉獵必先明其理而後致用。其深諳《黃帝內經素問》《神農本草經》而後致力經方,為眾多傷寒注家所不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