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兼證析義(1667年清代張倬編撰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傷寒兼證析義》是1667年清代張倬編撰的圖書。

《傷寒兼證析義》,1卷。清代張倬(飛疇)撰。刊於康熙六年(1667年)。全書設問答闡析中風、虛勞、脹滿、噎膈、內傷、夾食、素咳、咽喉、頭風、諸痛、諸血、多汗、積聚、疝證、淋濁、瀉痢、胎產等17種雜病兼傷寒證治,並論述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主病、五運六氣、五方地域方宜等內容。所論深得仲景要旨而不囿於一證一方。作者系張璐之子,此書收入《張氏醫通》中。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傷寒兼證析義》
  • 作者:張倬(飛疇)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成書背景

作者認為醫道難,而傷寒為最難,傷寒而夾雜病者尤難。歷代著作涉及傷寒兼證者鮮少,故撰此書專門論述。

流傳版本

現存清康熙六年(1667)金閶書業堂刻本、日本享保十三年(1728)西都玉芝堂刻本、光緒二十年(1894)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並見於《四庫全書》《中國醫學大成》。

作者簡介

張倬,清代醫學家。字飛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名醫張璐次子。幼承家學,亦以醫名。嘗與其兄張登參訂父著《傷寒纘論》、《傷寒緒論》(1667年)。父著《張氏醫通》書稿所佚目科一卷,倬為之輯成《目科治例》補入。又著《傷寒兼證析義》一卷(1667年刊)。嘗謂“醫道難,而傷寒為最難,傷寒而挾雜病者尤難”。又以古來傷寒合病並病,止言六經兼證,而不及雜病,故書中分立中風、虛勞等十七種雜症,設問答以剖析之。末附十二經、八脈、五運六氣、方宜諸源,頗有新見。其書曾收入《傷寒大成》及《張氏醫通》。

內容簡介

本書論傷寒而兼雜病,包括中風、虛勞、中滿腫脹、噎膈反胃、內傷、宿食、咳嗽、咽乾閉塞、頭風、心腹痛、亡血、多汗、積聚動氣、疝氣、淋濁、瀉痢、胎產等17種兼夾證候,述以問答式,簡單明了。論中對病因病機闡述較詳,治法方藥除《傷寒論》方外,增入不少後世驗方。書末附十二經、八脈、運氣、方宜等說。對治療外感內傷兼夾病證有一定啟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