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內弟劉常侍》是南北朝時一首悼喪五言詩,作者是江淹。本詩利用對弟弟的誇讚和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弟弟悼念和人去物空的感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傷內弟劉常侍
- 創作年代:南朝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江淹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傷內弟劉常侍
金璧自慧質,蘭杜信嘉名。
丹彩既騰跡,華萼故揚聲。
伊余方罷秀,嘆患向君榮。
誰疑春光昃?何遽秋露輕!
遠心惜近路,促景怨長情。
風至衣袖冷,況復蟪蛄鳴。
白露沿漢沼,明月空漢生。
長悲離短意,惻切吟空庭。
注欷東郊外,流涕北山坰。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悼喪詩。詩的開頭四句是對死去的內弟的讚美。“金璧”二字,由《詩經·淇奧》(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化出。慧質即惠質,慧通惠。“金璧自慧質”是褒揚內弟,講他本質高尚仁善。蘭杜,即蘭草杜若,皆香草名。嘉名,美名,取自《離騷》“皇覽揆余於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從屈原的《離騷》起,蘭杜就被經常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說內弟的名字有如蘭杜一樣芳馨,自然也是讚美之辭。
“丹彩”兩句,從內弟生前的文章與才名著筆。彩是文彩,丹彩是紅色絲織品,此用以指代文章。丹彩騰跡,猶言文章超邁絕俗。“華萼”是同義複詞,意即“華”。華和聲相連,如任昉《宣德皇后令》的“聲華籍甚”,是指一個人的聲望名聞。華萼揚聲,等於說聲名飛揚,到處傳播。六朝尚文,文章被視作不朽的事業和取人的津梁。江淹用“丹彩騰跡”、“華萼揚聲”來評價內弟身前的文章才名,無異於給死者建造一座紀念碑。
“伊余方罷秀,嘆息向君榮”兩句,借自謂自嘆交待內弟之死,是全詩的接榫處。伊,發語詞,無義。余,江淹自稱;君,指內弟。“伊余”云云,說正因自己有“罷秀”之痛,才嘆息“君”的榮盛不再。秀本指禾苗成穗,罷秀,死的婉言,即所謂“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據《論語·子罕》,顏淵短命早死,孔子曾痛惜地說:“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江淹暗用這個典故言內弟之死,其寓意與寄慨都該是和孔子相通的。
接下來十二句由頌人述德轉入抒情發哀。“誰疑春光昃?何遽秋露輕!遠心惜近路,促景怨長情”是直接傾吐對內弟之死的悲痛。春光昃,猶言春光更移,比喻內弟之死。誰疑春光昃,直說就是:誰也不懷疑春光昃。但用反問來代替直陳,語勢就顯得奇峭不平,詩人感情的沉重一下子便讓人感受到了。“何遽秋露輕”,慨嘆生命脆弱和它結束的疾速。“何遽”二字,包藏著顯而易見的悲哀與驚諤。秋露,猶言露。在古詩中,“露”是一個關於生命的特殊意象。因為露水易乾,所以它意味著生命的脆弱。秋露言“輕”,也就是這個意思。
“遠心惜近路,促景怨長情”是進一層申說詩人深長而複雜的痛苦。遠心、長情,是江淹自謂;近路、促景,就亡人而言。古樂府《豫章行》云:“前路既無多,後途隨年侵。促促薄暮景……曾是懷苦心”。《文選》卷二八李善註:“前路後途,喻壽命也。”“景之薄暮,喻人之將老也。”近路、促景均胎息於此。路喻壽命,景指人生;近路促景,就是年命不永的形象說法。內弟的死,引發了江淹對人生短促、年命如露的思索。但思索的結果卻又只能是更深長的痛苦。詩人把這種心靈往復的軌跡抽繹成詩的語言,讀者則徑可藉此去觀察詩人那感情的波瀾。
“風至衣袖冷,況復蟪蛄鳴。白露沿漢沼,明月空漢生”是對物候環境的描寫。“風至”兩句寫秋風一起,寒涼即至,寒蟬淒切,字裡行間瀰漫著一種悲悽的況味。風,從前言“秋露”看,當是秋風。蟪蛄,又名寒蟬。莊子說它性短命促,“不知春秋”(《逍遙遊》),故爾啼聲讓人覺得悽厲悲切。“衣袖冷”、“蟪蛄鳴”,分別從人的體膚感受和聽覺映象寫來,雖涉物象,卻也情語深藏,能讓人體驗到詩人深隱的傷惋。“白露沿漢沼”一句,由《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的“白露沾野草”蛻化而來,寫白露縱橫的景象。沿,多也。用一“沿”字,“白露”一句便有了露重寒濃的意趣。“明月空漢生”五字,是一幅明月在天的畫面。漢即天河,此指夜空。因著上一“空”字,“明月”一句也就有了孤清寂寥的情味。
本來,秋風、蟪蛄、明月、白露是六朝人慣用的景語。但到了江淹的筆下,翻出秋風生涼、寒蟬啼哀、白露縱橫、明月孤清的物象,於是造成淒涼寂寞的氛圍。這樣的環境描寫,實際上是為了反覆渲染內弟之死給詩人帶來的心靈震顫和情感創傷,同樣起到了抒情發哀的作用。
睹物傷情。有了“風至”四句的環境描寫,便自然逗出“長悲離短意,惻切吟空庭。注欷東郊外,流涕北山坰”的詩句。詩末這段文字,以悼念亡人來總挽全詩,收束全篇。而“惻切吟空庭”一句是篇末二十字的中心,描繪詩人傷悼內弟的情景。惻切,悲悽憂傷貌,可以視作“長悲離短意”的具寫。空庭,形容悼亡環境的空寂,既有人去物空的苦況,更有隻影悼念傷逝的淒涼。注欷、流涕,渾言哀思流淚;東郊外、北山坰,均指郊外墳場,是內弟歸息所在。“惻切”句寫詩人徘徊空庭,發吐哀思。若與“長悲”一句對讀,即可以發現詩人因內弟之死,確有無數量的悲傷哀痛糾結於胸,難以排解。至於“注欷東郊外,流涕北山坰”十字,則是一個細節式的刻畫,以補足“惻切吟空庭”的描寫。它們把詩人因顧念內弟亡魂歸息之所而悲從中來、痛淚汩汩的情態,表現得歷歷在目,感人至深。全詩至此戛然而止,卻又余情如絲。於是,傷悼亡人的長悲短意也就長久地留在了讀者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