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麵食製作技藝(剪刀面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傳統麵食製作技藝(剪刀面製作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剪刀面製作技藝,侯馬市宴皇源餐飲有限公司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1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侯馬市宴皇源餐飲有限公司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剪刀面是山西民間的特色麵食名吃,流行於晉中、晉南等地,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得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稱剪魚子。相傳,黃河東岸渡口的巧姑出嫁到一家富戶子弟為媳,過門三天,婆婆要考驗新媳婦的手藝,讓她下廚擀麵條。巧姑因不會做飯而受到婆婆的責罵,後來在鄰居大娘、大嬸的啟發下,她用剪刀剪岀麵條從而消除婆媳間的隔膜。河東一帶的主婦們聽說此事,紛紛前往渡口找巧姑學藝,“剪刀面”不脛而走,流傳於晉南各地。剪刀面之面,和時加鹽少許,和好略硬須餳。湯分濃淡,提前備好,而後上火煮沸,持面以剪。剪時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面剪不離,聲如鵲鳥歸巢之喧,形如銀魚入水之躍,高手每分鐘可剪出200餘根,令人目不暇接。煮時稍悶,盛碗上桌,講究配四味碟、四菜碼,筋滑利口,風味別具。正所謂“剪不離賽閃電,兩頭尖尖中間胖,根根條條五厘長,恰似銀魚白浪翻,配料得當色澤艷,味出廚房十里香”。

歷史淵源

清光緒年間,山西票號興盛,平遙一時成為眾商家雲集的“大都市”。可以說餐飲業也隨票號的興盛而變得異常繁榮。平遙當地的老百姓抓住時機,做起了各種小吃。當時劉宣萍的太祖劉光友憑自己掌握的剪子面技藝開了一家叫“宴一源”的小飯館,專做剪子面。他做出的剪子面,軟滑可口,面好湯鮮,特別是熗鍋剪子面,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所以宴一源剪子面在當地是小有名氣。於1900年農曆八月十二日,因八國聯軍大舉入侵紫禁城,慈禧太后攜皇帝倉皇西逃,路過山西平遙卻看見少有的繁華,飢餓難耐的老佛爺立刻傳喚縣太爺,沈士榮準備地方特色飯菜……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剪子面也幸運地被“欽點”。沒想到,嘗遍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吃完熗鍋剪子面後大聲稱讚,當即就把“宴一源”賜為“宴皇源”。自然,以後宴皇源剪子面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宴皇源就這樣一直堅持開張營業,迎接八方來客。百餘年間,時代變遷,風雲變幻,雖然店鋪幾經挫折,生意時好時壞,但是劉光友的後人們,還是把剪子面作為祖傳的技藝傳承下來,到劉宣萍這一代,借改革開放的春風,他重整旗鼓,來到侯馬,做起了祖宗流傳下來的老本行。成功註冊了“宴皇源”麵食品牌。

基本內容

剪刀面的主料有麵粉、雞蛋、豬肉丁、青椒、土豆、海帶、香菇、豆腐、西紅柿、胡蘿蔔等。輔料有油、鹽、蔥、蒜、姜、醬油、味素等。剪刀面製作要有以下步驟:
1、先和面,剪刀面對面的要求是必須勁道才行,所以和面要拌入雞蛋、適量加水,和好後在菜板上扎一紮,這樣的面會勁道得多,之後把面放在面盆裡面醒就行了。
2、之後就可以準備滷了,將準備好的食材分別切丁,肉用料酒浸泡,其他分別放在碗裡備用。
3、油鍋倒油,燒至八成熱,放入蔥姜及肉丁翻炒,之後加入除青椒外的所有配菜,根據口味倒醬油、鹽翻炒5分鐘後加水沒過菜即可。大火燒開湯汁,後加入青椒丁,再換中火燒3-4分鐘加味素即可。
4、取另一口鍋,燒水開,用剪子貼著麵團剪面入水,剪子一定貼著麵團剪,剪成長度約5厘米左右的長條即可。
5、剪好後像普通麵條一樣煮熟,點2-3次水,最好多煮一會,因為面和得比較勁道,時間短面心不容易熟。
6、撈出麵條後,澆上剛才做的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