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鑄劍技藝

傳統鑄劍技藝

傳統鑄劍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地方傳統技藝,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之一。

傳統鑄劍技藝歷史久遠,200年前主要分布於原岳陽縣鹿角鎮靠洞庭湖區域,21世紀初以來主要在江門市台山傳承發展。傳統鑄劍技藝製作而成的劍身如冰清脆,似玉溫潤,其包括選料、制坯、打樣、鍛打合金成型、修磨、戧、銼、淬火、刨光、做鞘柄、組裝等數十多道工序。

2021年2月9日,傳統鑄劍技藝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是Ⅷ-3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鑄劍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2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台山市
  • 項目編號:Ⅷ-3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劍是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至西周青鋼器時代,中國的鑄劍技術已趨成熟,到戰國時期,已有越王勾踐劍等寶劍名譽天下。
傳統鑄劍項目太祖師張義夫的爺爺及祖上原都是宮廷御用鑄劍師,為躲避捕殺迫害,帶家屬南逃至洞庭湖畔,過著隱姓埋名的隱居生活。至清朝末年,為養家餬口,不得已重新開爐,打造一些農具如菜刀、鋤頭、鐮刀等養家度日。
1852年太平軍橫掃江南,1853年太平軍大將蕭朝貴帥軍攻占長沙失敗、陣亡。12月其部署退而占領岳陽古城,其後整理隊伍,擴建水軍,打造兵器。太祖師張義夫出眾的鑄劍技藝被發掘,得以啟用,成為太平軍的御用鑄劍師。如魚得水,一時名品疊出,受當時天下大亂、時局不穩的影響,大多散佚民間,存世與否無法考證。但夾鋼、包鋼、敷土燒刃的絕技通過第二代傳人張仲華(1852-1902)一直傳承下來,得以延續,流傳至21世紀初。

工藝特徵

(一)工具特徵
製作工具主要有爐台、煤炭、風箱、長柄鐵鉗、鐵墩、錘子、長柄鐵斬、戧子、銼刀、刮刀、斬子、戧凳、戧刀等,每個徒弟入師三、四年學成,離師時,師父都會新做一套工具相贈,徒弟帶著這套工具開始自己的傳承之路,千百年來,薪火相傳,至21世紀初不變。
(二)材料特徵
1、必須選用上好的鋼材鑄造的寶劍才會鋒利無比。
2、炭的選擇極為講究,制炭材料必須選用高山松木,而且必須是松林北面的松木,經歷過北風和嚴寒的洗禮依然能挺立的松木燒成的木炭,敲擊時發出金石之聲,此類炭為上品,炭塊大小也有要求,敲碎後的木炭,最後經過特殊的篩子過濾一遍,篩子上面的鑄造劍身用,下邊的淬火時用,細密火勻。

工藝流程

(一)合金鍛造成型
首先選用上好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覆加熱、鍛打合金成劍坯。
(二)退火
複雜的合金鍛造後,劍條初步成型,將成型後的劍條均勻加溫燒至八百度後,輕輕敲擊,除去劍身上如樹皮形狀的結晶物,再放入陰涼處,讓它自然變冷,稱之為“退火”。
(三)冷鍛
退火冷卻後的劍,用小錘輕輕敲打整形,使劍身筆直,口背對稱,千萬錘過後,劍身平滑,會呈現出青色光芒。
(四)戧銼
將劍在粗糙平整的石面摩擦,把劍身鍛打過程中留下凹凸磨平後(約兩天時間)就開始戧了,戧是一項較為重要的工序,用銼刀將戧過的痕跡銼平整,再將刃口戧薄開鋒,刃口開鋒後接著用細銼將刃口修復平滑、整齊。
(五)刃口敷泥
淬火前的準備,也稱敷土燒刃,用數種材料搗碎成粉,用屋檐水(乾淨雨水)調拌成黏糊狀,塗在劍身上,刃口與劍脊部分敷土厚薄是不一樣的,敷完土後放陰涼處,風半幹才能淬火。
(六)淬火
現稱熱處理,刀劍的淬火是賦予劍的第二次生命,淬火工序中稍有差錯,前邊數十天的努力在劍入水那一刻就付諸東流了。淬火的水同樣大有講究,必須是石頭山泉水,甘甜清冽的較好,用這種水淬火研磨後,劍身如冰,清冽透骨、寒氣逼人。用篩選後細碎的松炭火,均勻地將劍身加溫至合適的溫度(不同的鋼、不同的溫度)迅速插入泉水中,淬火需要長年累月積累的經驗才可以成功。
(七)二次冷鍛
淬火後的劍身會嚴重變形乃至彎曲,因淬火後劍身奇硬,韌性十足,將其鍛打校正的過程較為艱難,一錘偏差就能使劍身斷裂或崩口。所以只能用木錘,把劍身放在硬木上敲打。校正的過程中,稍有斷裂即宣告失敗。
(八)磨劍
經歷層層考驗而未報廢的劍,才是王者歸來,先粗磨,用大力氣在粗磨石上,磨去淬火時留下的一層厚厚的硬殼。再細磨,磨到三百目,接著五百目、八百目、一千目……磨到三千目,再用四、五千目的研磨石手工研磨,直至劍身夾鋼明顯、紋理清晰、有鏡面效果為止,磨劍過程漫長,要求心神安靜方能達到境界。
(九)劍鞘的製作
挑選油性高、密度大、木紋漂亮的紅木,大紅酸枝、花枝、花梨,鋸成八十公分長,六公分寬,十五毫米後的板料,將研磨好的劍身平壓在板上,用鉛筆畫出健身的實際尺寸,再用寬口鑿子按線路挖出多餘木屑,兩塊挖好後合體,以劍身插入合適為宜,用魚鰾小火熬成的膠粘合牢固後,再打磨,整型。
(十)鞘柄配件的製作
配件有銅的,鐵的,銀的還有金的,每個朝代的款式也大有不同,用紙料按實際尺寸剪出大概輪廓,再將金屬加溫鍛打成紙模形狀,雕花、刻字、精加工、磨平滑後,焊接縫口,打磨焊接口後套入。至此,一口寶劍的製作基本完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中國傳統鑄劍歷史悠久,台山傳統鑄劍在對古代寶劍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仿古加工,對研究古代兵器的歷史及發展有著重要的意思,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傳統鑄劍技藝
傳統鑄劍第五代傳承人陳再榮
藝術價值
劍,已不單單只是“兵器”,更是工藝美術品,甚至是頗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陳再榮鑄造的仿古寶劍,作品在鋒利度、鑄造技術等方面可與古代名品寶劍媲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技藝價值
鑄劍技藝工序繁瑣複雜,當今掌握此項技藝的人較少,具有較高的技藝價值。

傳承狀況

1、真正的傳統寶劍鑄造技術,由於各門各派皆視為不傳之絕技,一直以來,多有失傳,幾盡凋零。傳統鑄劍技藝自祖師爺時,已延續6代,近代門人多迫於生計而放棄,現存傳承人只有陳再榮一支,現活動於廣東台山市一帶。
2、隨著社會的發展,由於受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的因素的影響,使現代的年青人很難再接受這項艱辛的工作,學習此項技藝的人不多,接近失傳。
3、受經費制約,未能廣收門徒進行傳藝,傳統鑄劍技藝接近瀕危。中國的傳統刀劍鑄造技術正因後繼乏人而一步步凋零沒落,令人扼腕嘆息。

傳承人物

陳再榮,男,1972年12月生於湖南嶽陽,是傳統鑄劍第五代傳承人。2022年6月陳再榮入選江門市第七批市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傳統鑄劍技藝傳承人陳再榮在台山一直堅守著這一古老技藝,面對鑄劍技藝瀕危的情況,他積極開展傳承工作,教授徒弟羅小勇學習傳統鑄劍技藝。
2、傳統鑄劍技藝傳承人陳再榮積極參加江門市組織的多項非遺展示活動,其精製的寶劍得到中國海內外的專家和名人的肯定與讚揚。

社會影響

重要展示
2021年,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匠人匠心欄目報導傳統鑄劍技藝傳承人陳再榮利用傳統鑄劍技藝打造刀劍的故事。
傳統鑄劍技藝
傳統鑄劍作品《三星劍》
榮譽表彰
2017年,傳統鑄劍技藝傳承人陳再榮在央視微電影綜藝頻道舉辦的“中國首屆文化薪傳獎”中獲得“特殊工藝文化獎”。
2018年,傳統鑄劍作品《三星劍》獲得廣東(江門)振興傳統工藝推介活動“金榕獎”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