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的守望:論恥》是唐海燕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1月。
該書系統梳理了恥德的理論淵源、學理結構以及歷史演變,恥德與中華其他傳統德目的內在聯繫,恥德的時代傳承價值與培養路徑;從倫理維度的學術視角對恥德理論基本問題及現代價值進行了創新性的詮釋、提煉和運用研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傳統美德的守望:論恥
- 作者:唐海燕
- 首版時間:2018年11月
- 字數:231千字
- 類別: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以恥德是中華傳統倫理文化中推崇的重要美德為基點,對恥之德目的倫理原理及其道德作用進行系統梳理;闡述了恥德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理論淵源及其所發揮的現代功能,著重歸納了儒、道、墨、法四大家的恥德觀;具體詮釋和探索恥與中華其他傳統優秀德目仁、義、禮、廉等的倫理內在邏輯關聯與現代融合運用;系統論述了恥德對促進個人修身養性、推進大學德育教育、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培育良好社會道德風尚所具有的現實價值和實現路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恥的倫理意蘊 | 第二章 恥的理論淵源與現代功能 | 第三章 恥與仁 |
---|---|---|
第一節 恥的倫理內涵解讀 第二節 恥的作用 第三節 恥的文化功能 | 第一節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恥 第二節 西方文化中的恥 第三節 現代倫理中的恥 | 第一節 仁的倫理內涵與歷史溯源 第二節 恥與仁的內在關聯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恥仁觀 第四節 恥與仁的現代運用 |
第四章 恥與義 | 第五章 恥與禮 | 第六章 恥與廉 | 第七章 恥德的實現路徑 |
---|---|---|---|
第一節 義的倫理內涵與歷史發展 第二節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恥義觀 第三節 恥與義的內在關係 第四節 恥與義結合的現代運用 | 第一節 禮的倫理內涵與歷史演進 第二節 恥與禮的內在關聯 第三節 恥與禮的現代融合 | 第一節 廉的倫理意蘊與歷史溯源 第二節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恥廉觀 第三節 恥與廉的內在關聯 第四節 恥與廉結合的現代運用 | 第一節 個體恥德的養成 第二節 大學恥德的培育 第三節 家庭恥德的薰陶 第四節 社會恥德的塑造 |
創作背景
恥是中華傳統倫理優秀德目之一。恥具有特殊的倫理意蘊及道德作用,恥感文化與中國禮樂文化、西方罪感文化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有獨特的恥德觀,西方倫理史中也蘊含豐富的恥德理論,恥具有現代倫理制約和道德底線的功能。恥與仁、義、禮、信、廉等傳統德目的在內在規定性和外在表現形式方面兼具差異性和統一性。在現代社會中,恥德具有重要道德價值和意義並有助於推進社會道德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基於此,《傳統美德的守望:論恥》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一、傳統恥德觀具有合理核心。作者認為,中華傳統四大思想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對恥德都有各自獨特的見解和詮釋,其中所蘊含的合理成分成為了當代人們所要借鑑傳承的主要精華。在對恥德的認知上,儒家提出先利後義、失去誠信為可恥,社會個體要做到行己有恥,執政者要以施仁政避免恥辱;同時,儒家恥德觀始終都彰顯著恥感的自律特徵,強調人們通過內省、反求諸己、慎獨等方法進行道德修養和自我完善,倡導“見賢思齊”的道德實踐途徑。道家恥德觀表現出超脫性,主張清虛無為,認為人不爭則可免於恥;同時也認同重利輕義為恥,提出回歸自然、不求利祿、摒榮棄辱的順天性而為才是免辱超脫之道。墨家強調修身力行是遠避恥辱的方法,墨家重博愛、以攻為恥,尚賢尚勤、以不賴其力為恥,尚同、以利己害同為恥。另外,墨家從功利角度看恥,對於恥的把握均通過與“榮”對比來體現,提出“強必榮,不強必辱”,而修身力行是遠避恥辱的有效途徑。法家也重視“恥”的作用,早期法家把恥提高到了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倫理地位,認為“恥不從枉”,即不做不符合道德的事,知恥遠恥便不會倫理失序,遵守道德則“邪事不生”;晚期法家則更多將恥德作為一種政治服務手段來使用。
二、恥與傳統德目具有多維度銜接。恥之德目與中華傳統其他德目不可分割,各德目之間既有內在本質關聯但又有不同的目的和重心指向。該書擷取了仁、義、禮、廉四大傳統德目與恥德進行比較研究,提出恥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價值原點和基本精神,在中華民族傳統系列德目中具有基礎性、奠基性功效。從性質上看,恥是人們應遵循和堅守的道德底線,仁義禮廉等都要在知恥德性上才能凝練形成,因此恥德具有主導性核心地位;從作用上看,恥德是仁義禮廉等德目的道德規範起點,其他美德均以恥德為基礎發展而來,因此恥德具有根本性作用;從歷史影響看,恥德關聯著社會整體道德體系,能促進其他美德的完善,因此恥德具有推動性功能。該書還指出,正確認識把握恥與其他傳統美德德目的關係,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社會風氣進步、民族精神鍛造具有積極意義。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傳統美德的守望:論恥》 | 2018年11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203-34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