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藥文化(化橘紅中藥文化)

傳統中醫藥文化(化橘紅中藥文化),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傳統醫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中醫藥文化(化橘紅中藥文化)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傳統醫藥
  • 申報地區: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
歷史淵源,藥用價值,傳承保護,所獲榮譽,

歷史淵源

相傳,化橘紅自漢代時開始種植,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在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下逐漸進化而成,今民間仍流傳著“龍化橘樹”、“鳥送橘種”、“羅仙植橘”等關於化橘紅起源的傳說。明萬曆《高州府志》載“化橘紅唯化州獨有”,更被李時珍編入《本草綱目》,明清時期曾被列為宮廷貢品。現化橘紅主要在化州的河西、官橋、中垌、合江、那務、平定、文樓、江湖、林塵等一帶種植。

藥用價值

化橘紅中藥文化以化橘紅藥用價值為載體,秉承“藥食同源、濟世救民”的核心價值觀,集化橘紅種植、藥材炮製、工藝品製作等於一體。根據歷代醫籍、藥典記載,化橘紅具有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等功能,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等症,曾被列入中國“四大南藥之一”和“十大廣藥之一”。舊時,化橘紅種植以賴家園、李家園和潘家園為最,還有河西、官橋、中垌、平定、林塵等地,化橘紅每年四月開花,至七八月果實直徑達10厘米左右時可以採摘。幼果清洗乾淨後,經開水略燙,乾燥後即可切絲或片入藥。其炮製講究遵古仿真,分修制(純淨、切制)、水制(洗、漂)、火制(曬、烘)等幾種,坊間有“炮製不嚴而藥性不準”之說。明清以降,在保持化橘紅藥效的同時,更將其炮製技藝融合雕刻、塑造等傳統藝術手段和鄉土生活題材,衍生出化橘紅工藝品,如橘紅壺、橘紅瓶、橘紅罐、橘紅菸斗等。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化橘紅的老產區正在被城市開發所吞噬,由此導致化橘紅的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同時,從事化橘紅種植和藥材炮製的老藝人年事漸高、身體欠佳,傳統化橘紅中藥炮製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化橘紅中藥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已刻不容緩。
傳承人物
李鋒,茂名化州化橘紅藥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化橘紅中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

所獲榮譽

2022年12月,被認定為茂名市首批非遺工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