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三十年

傳媒三十年

《傳媒三十年》從空間上將不同類型的媒體、記者以及經營策劃案例加以介紹,讓讀者了解重大新聞的來龍去脈和媒體運營方式的變遷。用具體案例增強全書故事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在30年的風雲激盪中,中國傳媒人以特有的責任和風骨.忠實記錄時代進程,為歷史留下鮮活底稿。隨著網路時代洶湧而至,新媒體層出不窮,中國媒體來到又一個全新變革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如何駕馭新媒體,如何建構全球化時代的媒體矩陣,成為中國媒體人面臨的新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傳媒三十年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6527993
  • 作者:宋守山
  • 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
  • 頁數:289頁
  • 開本:16
  • 品牌:南方日報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傳媒三十年》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任何一段歷史,都必有講述人。任何一位講述人,都難以數盡時下的中國。傳媒是一個時代最好的註腳。看中國,不得不先看媒體。細數達30年來的媒體風雲,可以看清楚一個激盪的年代,一個飛揚的中國。傳媒,本身就是歷史。

圖書目錄


前言
1978:時間開始了
◎《中國青年報》復刊
◎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
◎《新聞聯播》開播
◎思想解放大討論
◎《文匯報》發表《傷痕》
◎“天安門事件”平反

1979:無禁區之年
◎為廣告正名
◎《市場報》創刊
◎《大眾電影》事件
◎《新民晚報》復刊
◎讀書無禁區

1980:我站起來了
◎《足球》創刊
◎《北京晚報》、《羊城晚報》復刊
◎《世界經濟導報》創刊
◎“渤二事件”
◎“潘曉”來信

1981:“市場”與“宣傳”
◎廣電“青島會議”召開
◎《中國青年報》創辦“星期刊”
◎丁乃鈞徵婚
◎《讀者文摘》創刊
◎《北京青年報》創刊

1982:客群意識
◎《新民晚報》復刊
◎《深圳特區報》創刊
◎全國首次客群調查

1988:奠基之年
◎“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經濟日報》創刊
◎崔恩卿開啟北青時代
◎外交部建立發言人制度
◎央視春晚
◎廈門大學開設新聞傳播系
◎《讀者文摘》受審查

1984:改革的試驗田
◎“小平您好”
◎《新聞法》被提上日程
◎《南方周末》問世
◎《今晚報》創刊
◎《福建日報》“鬆綁新聞”
◎“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

1985:三駕馬車上路
◎《知音》創刊
◎《參考訊息》公開發行
◎《洛陽日報》開啟自辦發行之路
◎“向袁庚同志進一言”
◎《中國經營報》、《中國企業家》創刊
◎張建偉開啟深度報導新模式
◎《二十年“瘋女”之謎》引發新中國第一起新聞官司

1986:前行的人們
◎鄧小平成為《時代》年度人物
◎三聯書店恢復建制,沈昌文任總經理
◎中國新聞學院成立
◎“現代詩群體大展”
◎告別鉛與火

1987:深度之年
◎新聞出版署成立
◎報刊整頓,主辦主管單位成為重要標準
◎湖南人民出版社《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被叫停
◎深度報導年
◎《中國青年報》火災“三色”報導
◎《經濟日報》“關廣梅現象大討論”
◎《社會透視》上海開播
◎孫冕創辦《新舞台》

1988:激盪之年
◎天安門城樓開放
◎報社開始多種經營
◎“蛇口座談會”風波
◎《河殤》開播
◎王志綱采寫《中國走勢探訪錄》

1989:乍暖還寒
◎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重新核發記者證的通知》
◎《世界經濟導報》、《蛇口通訊報》等大量報刊停刊
◎壓縮整頓報刊和出版社
◎《中華工商時報》創刊
◎李默然代言“三九胃泰”廣告

1990:冰與火的纏綿
◎國務院發布《外國記者和外國常駐新聞機構管理條例》
◎對紀實類期刊加強管型
◎對報刊記者站清理整頓
◎浦東開發
◎第十一屆亞運會舉行
◎《廣州日報》發行突破
◎韜奮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

1991:水下的潛行
◎《解放日報》皇甫平系列言論
◎中國馳名商標評出
◎《青年周末》創刊
◎全國報紙自辦發行聯合會成立
◎《成都商報》創刊
◎首家交通台出現
◎大陸記者首次赴台灣採訪

1992:東方風來滿眼春
◎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
◎陳錫添發表《東方風來滿眼春》
◎胡舒立加盟《中華工商時報》
◎報紙迎來擴版高潮
◎李光斗將廣告做到澳星發射現場
◎中國質量萬里行

1998:國際意識
◎《精品購物指南》創刊
◎《時尚》創刊
◎《三聯生活周刊》進入史前史
◎《現代人報》合資
◎從《讀者文摘》到《讀者》

1994:過把癮
◎中國接入Internet
◎《焦點訪談》開播
◎“標王”爭奪
◎都市報進入史前史

1995:陽光燦爛的日子
◎《華西都市報》創刊
◎《南方都市報》創刊
◎《三聯生活周刊》出版創刊號
◎中國青年報《冰點》創辦
◎王志綱下海
◎馬雲創辦中國黃頁

1996:一道新的起跑線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
◎《南方周末》改版
◎央視《新聞調查》開播
◎鳳凰衛視開播
◎《新周刊》創辦
◎“中國可以說不”
◎第一家網咖出現
◎《北京青年報》“娃哈哈事件”

1997:悲欣交集
◎鄧小平逝世
◎《南方都市報》改日報
◎何華章成立博瑞投資
◎《華西都市報》敲門發行
◎“小紅帽”代理《北京青年報》發行
◎張金柱案
◎三九集團注資《新周刊》
◎網易成立

1998:相約九八
◎鳳凰衛視吳小莉
◎朱鎔基為《焦點訪談》題詞
◎《財經》創刊
◎《新快報》創刊
◎《時尚》著作權合作
◎《申江服務導報》創刊
◎第一本DM雜誌《生活速遞》創辦
◎搜狐創辦
◎騰訊成立
◎新浪網成立
◎“網民”誕生

1999:烽火初起
◎“全球財富論壇”上海舉行
◎胡潤推出中國富豪榜
◎報業大戰
◎《半島都市報》創刊

2000:我來了,我看見,我征服
◎《中國新聞周刊》創刊
◎《財經》發表《基金黑幕》
◎《三聯》又起波瀾
◎新浪上市
◎搜狐上市
◎網易上市
◎網際網路寒冬
◎第一個記者節

2001:資本之戀
◎復星投資《21世紀經濟報導》
◎三聯入資《經濟觀察報》
◎北大青鳥投資《京華時報》
◎《北京娛樂信報》創刊
◎《華夏時報》創刊
◎《南方周末》轉型
◎王志東新浪事件
◎新浪、搜狐獲準登載新聞業務

2002:WT0元年
◎濟南報業市場“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合資媒體公司成立
◎星空傳媒、湖南衛視結盟
◎呂日周《長治日報》風暴
◎《財經》遭遇訴訟
◎木子美事件

2003:南方的故事
◎非典報導
◎孫志剛事件
◎《新京報》創刊

2004:合縱年代
◎記者站、境外刊號非法出版整頓
◎《第一財經日報》創刊
◎《每日經濟新聞》創刊
◎《齊魯晚報》、《生活日報》采編整合
◎《新周報》曇花一現
◎三聯書店“保衛戰”

2005:寒冬下中的報網相爭
◎選秀節目《超級女聲》
◎分眾傳媒上市
◎百度上市
◎“報業寒冬”論
◎都市報《南京宣言》
◎聶樹斌案、佘祥林案
◎《經濟觀察報》記者辭職事件
◎《中國青年報》李大同公開信事件
◎《新京報》“北雁南歸”
◎部落格大量出現

2006:探索之年
◎《青年周末》報網結合
◎電子報出現
◎網民過億
◎平媒人士投身網媒
◎《北京娛樂信報》轉型捷運報
◎《夜北京》、《風尚志》創刊
◎整頓發行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遭索賠千萬

2007:盛世下的反思
◎蘭成長事件
◎紙包子事件
◎《揚州晚報》中國新聞獎造假
◎徐靜蕾創辦電子雜誌《開啦》
◎廈門PX事件
◎報業結盟
◎廣東九州陽光傳媒上市

2008:在路上
◎西豐縣公安進京抓記者
◎《南方日報》頭版刊登肖揚昂天長笑照片
◎分眾傳媒遭遇手機門
◎“周老虎”事件塵埃落定
◎汶川地震中的傳媒
◎甕安“伏地挺身”成流行語
◎奧運中的中國傳媒
後記

文摘

1978:時間開始了
本年重點:
◎《中國青年報》復刊
◎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
◎《新聞聯播》開播
◎思想解放大討論
◎《文匯報》發表《傷痕》
◎“天安門事件”平反
破冰
如果要開始一場宏大敘事,目光不妨對準傳媒。
這年一開始就有些不尋常。
先是1月1日。這天,中國三大媒體《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同時刊發元旦社論《光明的中國》。社論說:“一九七七年,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包括我們的一些朋友和同志,也包括我們的敵人,都在密切注視著中國:在失去了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失去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委員長以後,在粉碎了‘四人幫’以後,中國會向何處去?”
往何處去?這是當時擺在人們面前最為嚴峻的問題。這篇占滿《人民日報》當日頭版的社論在經過大量的分析後,給出了答案:“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開通”,一個“光明的中國”馬上就要到來。
接下來的日子,變得讓我們熟知。是年3月,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鄧小平當選為政協主席。上台後,他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著名論斷。
5月11日,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幾經修改後在《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刊發。當日,新華社轉發,第二天《人民日報》全文轉載。這被認為是當年最重要的政治宣言。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贊同者眾,但也不乏斥其“砍旗”、“違反中央精神和反對毛澤東思想”。等討伐之聲。據稱,作者胡福明在看到報紙後,回家對妻子說:“我已經有思想準備了,我準備要坐牢。”
不過胡福明並沒有坐牢,而是成了這年不可越過的一個人物,雖然後來不斷有人提出自己才是那篇文章的作者。但這恰好證明了民問的思潮湧動開始了,春天真的要來到了。
與此有關的是高考。雖然在此前的1977年,高考在部分地區得以恢復,但全國性高考的舉行則在1978年。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1978年,全國高考有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這些人成為“‘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很多人甚至沒有經過複習,就匆匆地從田野、車間、廠礦涌人了考場,繼而走進了大學校園。
一切都顯示,氣候在變暖。
這年,離鄉40年的李嘉誠受邀出席了天安門國慶典禮,邀請人是鄧小平。動身北上,他給自己定了“八字戒律”——少出風頭,不談政治。
與鄧小平一樣在這年2月復出的還有榮毅仁,他當選為政協副主席。第二年,他創辦了中信。
這年11月24日,安徽省風陽縣小崗村實行了包產到戶,18個農民打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槍。
這年,吳仁寶、禹作敏、魯冠球開始了創業。
這年的12月18日到22日,中國當代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一中國共產黨十_屆三中全會召開了。這次會議的唯一議題是“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至此,中國重新回到世界和平競爭的大舞台,“政治生活”已不再是中國老百姓的主要生存方式。
早春
中國傳媒的變革也在這年展開,這種變革讓新聞開始逐漸地回歸到作為新聞的本質,並作為日後中國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分留下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極富“中國特色”。無論日後的新聞事業如何發展,但“基調”在1978年裡就已經寫就,甚至沿用至今。
1978年,深度報導成為20世紀美國新聞發展的一大趨勢。
但中國媒體卻沒有這么幸運。在這之前的10年間,中國新聞事業遭到嚴重破壞,大多數報紙停辦,最少的時候,1968年,全國只剩下42種省級以上的報紙,全國發行的報紙只有4種。中國新聞社除了口語廣播記錄新聞合併到新華社外,其他業務基本停止,國內分支機構全部撤銷。
但早春的氣息還是從媒體間最先傳來。這年,作為中國第一媒體的《人民日報》每天都在向人們傳遞著新的訊息。
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中提到,這一年,《人民日報》上刊出的一則科學養豬的長篇報導,標題是“民眾創造了加快養豬事業的經驗”,這則新聞在柳傳志的記憶里變成了“如何科學養牛”。其實,在1月10日的《人民日報》上面,還有一則《砸碎“緊箍咒”養豬能快上》的短評,無論是養豬還是養牛,都讓柳傳志興奮不已。
“自打‘文化大革命’以來,報紙一登就全是革命、鬥爭或者是社論。在當時養雞、種菜全被看成資本主義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報》竟然刊登養牛的文章,氣候真是要變了。”
這份報紙甚至在刊發對自己的批判,在這年的3月31日第三版上,它用五分之三的版面發表了復旦大學新聞系葉春華所寫的《揭批“四人幫”控制時期的反動編排》。並配發了編者按,“歡迎廣大讀者繼續揭發批判”。
這年的《人民日報》刊出6版。在這新舊交替而又十分微妙的一年裡,雖然報眼的位置還不時地出現毛澤東以及當時最高領袖華國鋒的講話,但已經不全是革命語錄,比如1月5日,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在北京召開,這天報眼刊登的是毛主席語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
報紙已經明顯地多了關於文化、科技方面的內容,這讓看報紙來觀察社會風向標的人興奮不已。這時候,《人民日報》上除了一些政治新聞和理論文章外,還有一些體育比賽之類的簡訊。
在這年1月1日的《人民日報》上,有了《新彩色故事片——(熊跡)、(青春)》的介紹,同一版還有關於評劇的介紹和《紅旗》雜誌1978年第1期的內容摘要。
1月4日的《人民日報》第五版上,有了中國話劇團演出話劇《轉折》的廣告:“6日、7日、8日晚7:00在東方紅劇場,5日上午9時售團體票及零票。”雖然這個廣告只是占據了左下角很小的位置,但畢竟已經透露了一個信號:文藝生活來到了人們中間。 .
在1月7日的報紙上,有了人民出版社的書訊。甚至北京圖書館開放中外圖書的訊息也出現在這天的報紙上,像《悲慘的世界》、《戰爭與和平》之類的書在以前作為“封資修”,借閱更是不可能。現在這則新聞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上面,“每天從清晨8點到晚上8點鐘,白髮蒼蒼的老科學家、老教師、年青的中學生、技術人員和國家幹部,絡繹不絕地來到館內。各個閱覽室經常坐得滿滿的,有的讀者中午也不休息”。在同一個版位上,還出現了一則《業餘大學好》的新聞,說哈爾濱工人業餘大學創辦以來,已經為全市廠礦企業培養出了各種技術人才5600多名,還完成了多項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項目。
與文藝類圖書相比,科技圖書占到了更大的篇幅。1月15日的《人民日報》上,“農業機械化”叢書、“農村科學實驗”叢書占到了四分之一版的空間,介紹了耕作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汽車維修以及與農林牧副漁等行業有關的一些基礎知識。甚至由曲阜師範學院數學系公社數學組編寫的《農村實用數學》也出現在“農村科學實驗”叢書中,並且排在第一位。
2月3日,受胡耀邦指示,《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陳原的《駁所謂“三十年代黑店”論》。
陳原的這篇文章最初是其在1977年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後來發表在中央黨校的《理論動態》上。
這篇文章打響了出版界關於三聯書店問題撥亂反正的第一仗,對出版界解放思想、恢復和發展出版事業有重大意義。而文章能在黨中央機關報上發表,在當時的文化出版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緊接著,2月4日,《人民日報》上發表了葉聖陶的《批判“四人幫”摧殘出版界編輯隊伍的罪行》。文章把出版界列為受到“四人幫”殘害的重災區。
這年《人民日報》上首次出現了與電視機有關的漫畫。到了7月,刊出了第一個廣告。從10月開始,偶爾會刊登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預報。這時,《新聞聯播》只有15分鐘,下來就是體育或者《團結戰鬥的歌——介紹幾首列寧喜愛的歌曲》一類的文化節目,還有《抓綱治國初見成效》一類的電視新聞專輯。運營變革
年末,《人民日報》等8家媒體聯合給財政部打了一份報告。報告要求新聞單位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經營方針,希望通過適度的自主經營獲得一些經濟收入,來彌補政府財政補貼之不足。
“企業化”、“經營”、“經濟收入”等相當“資化”的詞語在報告中頻繁地出現。就是這些“資化”的企業管理方式以及“事業單位”的本質奠定了此後30年間媒體的運營軌跡。
雖然此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落幕,大會上國家領導人改革的呼聲頗為高漲,但會後具體舉措如何,形勢並不明朗。這讓財政部還是有點猶豫,再三斟酌,但最後還是特批了這份“大逆不道”的報告,理由是,媒介作為輿論的先導,應該挺立在改革的潮頭,率先進行市場化改革。其實更直接的原因是,雖然此時全國僅有186家報紙,但財政部捉襟見肘的財政收入,仍然難以養活報業的一張張嘴。這種適度放鬆,實屬“萬般無奈”。
至於媒體如何市場化,財政部的官員們也難知其詳。雖然改革之初就確立的“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模式延續至今,但已經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但在1978年,這還是促進了中國報業的飛速發展,從這條規定開始,關於傳媒的種種嘗試層出不窮。但也是這條規定中“事業單位”的本質和“企業化”的兩元對立,讓傳媒在此後的30年發展中一直在戴著腳鐐跳舞。
實際上,中國傳媒一開始就是企業化經營的,甚至沒有事業單位的屬性,即使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也是如此。報業的企業化經營問題在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召開的全國報紙經理會議上就曾經被再次提出。當時為了解決全國公私營報紙的紙張與賠耗問題,要求公營報業也實行企業化經營方針。會議上提出“必須把報紙作為生產事業來經營,逐步實行經濟核算制”,這次會上還確立了“郵發合一”的方針,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中國的傳媒人特別是報人們始料不及。

後記

寫完這本書的時候,正是一個深夜。
8月的青島,大雨滂沱。而我的那些兄弟也在趕稿子,奧帆賽有些時候要到半夜的時候才能結稿。有些時候,我很羨慕他們能過我以前的那種生活。
雖然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夜行動物。
我所能做的是把這本書寫好,希望理清這30年來中國傳媒所走過的道路。
但就我個人的職位而言,我占有的資料十分有限。雖然這兩年來也在不斷努力,不斷找一些人作訪談,不斷在泛黃的報張中尋找新聞前輩們的足跡,但畢竟力有不逮。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翻閱了《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經濟觀察報》、《21世紀經濟報導》、《新京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以及《傳媒》、《中國記者》、《青年記者》、《新聞戰線》、《南方人物周刊》、《財經》、《中國新聞周刊》、《環球企業家》等大量報刊。
我還參考了東方源先生的《報業風雲》,吳曉波先生的《激盪三十年》、《大敗局》,張志安先生的《報導如何深入》、《記者如何專業》、《媒介敗局》,劉勇先生的《媒體中國》,孫際鐵先生的《中國傳媒》,瘦馬先生的《時尚:幕後的策動》,曹鵬先生的《中國報業集團發展研究》,席文舉先生的《策劃傳媒》以及《南方周末:後台》、《南方傳媒研究》系列、經濟觀察報《開放中國》、《三聯生活周刊十年》、《讀者故事》、《調查(新聞調查)》、《大事背後》、《八年》、《民本成就公信力》等一系列記錄報刊歷程的書籍。此外,我還參考了大量的報社內刊以及大量的網上資料。
在此,我向這些作者和報刊表示衷心的感謝,是他們記錄了這個時代傳媒的進程,並留下了豐富的資料。感謝網際網路,讓我們的信息如此便捷。我在這本書的寫作中儘量標明了資料的出處,但肯定會掛一漏萬,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諒解並與我聯繫。
如果打算對某一事件進行深入了解,請閱讀他們的著作。
這本書的完稿離不開諸多老師以及朋友與同行的支持和關心。
我應該感謝青島科技大學的領導王瑞芳副書記以及我的同事魏紹和、邊華東、韓玉花、呂辛福,感謝他們長期以來對我工作的支持和個人性情的理解及容忍。
我應該感謝我傳媒路上的領路人和支持者:李鈞、馬士遠、張幼林、徐慶海、徐秀、張辛、朱德泉、龍奔、宋基金、詹敏、朱敏、朱芳文、崔瑩、薛良誠、劉洪慶、范華棟、李志波、龔程、王學義……以及我的那些同路人。感謝中國新聞道路上行進的每一個人,是你們的努力讓讀者感到不孤單,並有了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我應該感謝孫旭培老師百忙中拔冗替我寫了很有深度的序,感謝黃瑚老師百忙中替我審閱了全稿,並提出了非常專業而寶貴的意見。我根據黃老師的意見對原稿進行了修訂。
我還應該感謝復旦大學張志安先生,他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幫助,這是我所難以忘懷的。
我更應該感謝本書責編梁建華編審和南方日報出版社:感謝梁建華先生對於本書的寶貴意見和專業細緻的編輯工作。請容許我再一次對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這個地標表達我的敬意。
最後我想感謝我的家人以及莊瑩。是家人的支持,讓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是莊瑩的呵護和理解,讓我在不斷地前行。她閱讀了我全部的文稿,並一直對我鼓勵和支持。
由於個人寫作的原因,對某些傳媒故事,書中肯定會有遺漏,這是非常遺憾的。但我的傳媒記錄還將繼續下去,也請讀者在批評諒解的同時與我聯繫。請為我提供線索。在這本書寫完的時候,我將開始傳媒運營案例的研究和寫作。再一次謝謝大家。也謝謝我走過的路和見過的每一個人。
宋守山
2008年8月於青島

序言

我們總是拿《時代》來炫耀,談論那些以中國為主題的封面。
但那不是我們的時代。
事實上,在撩人的《時代》背後,更加撩人的是過去30年間一個古老民族的滄桑變遷。
這30年裡,變化的不僅僅是經濟,舞台上風光的主角也不僅僅是那些風光的企業家。與大眾切身相關的是經濟變革過程中所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現在,再也不會有人“想動”傻子年廣久了,也再沒有人說商場裡的那些小販投機倒把……過往就像一張泛黃的照片,讓人恍然如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聲音從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上發出,沒有誰能預料到未來是什麼樣子,那個叫做胡福明的作者甚至準備坐牢。但畢竟時間開始了,他的這篇文章成為思想解放的標誌。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時候說,他從來不走回頭路。也還是傳媒,《深圳特區報》的一篇《東風吹來滿眼春》讓整個國家持續的爭論煙消雲散,在鄧公講話的背後發生了什麼,告訴我們的只有傳媒。
三十而立。作為歷史初稿的記錄者,中國傳媒在記錄這場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同時,本身就是這變局的一部分。
而這30年間,傳媒發生了什麼,傳媒人在一種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下了什麼樣的歷史底稿,而這份底稿是怎樣的。沒有人告訴我。
有的只是零星的回憶或者是語焉不詳。沒人告訴我一個大歷史背景下的來龍去脈。
所以我想告訴自己。
我還想知道,這30年裡,我們的前輩和同輩的新聞同行們都度過了一段怎樣的行程。
因為只有知道來路,才會走得更遠。所以更要去探究那段日子的秘密。
於是,兩年前我就一頭扎進了短暫而漫長的“30年”當中。等進入後才發現,在錯綜複雜的歷史當中,這30年實在是波瀾壯闊,從“文革”之後的報紙紛紛復刊到尋求市場之路,再到新媒體大量出現,一直到網路、紙媒、電視的三分天下,其間的歷程,並不是我這些文字所能表達的。
而更為重要的是,新網際網路更是在輿情表達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網際網路出現後很快地改變並將長期改變中國的傳媒格局。
而網際網路所改變的也不僅僅是中國的傳媒格局。世事如棋,白雲蒼狗。此間很多事情,是人們所沒有想到的。
一點一點地將這期間的傳媒變遷匯集起來,一點一點地梳理開來,然後尋找一些人來印證,於是就有了眼下的這本書。
所以,對於傳媒來說,我一點也不悲觀。
而這本書更像是我一個人的傳媒筆記。但我相信,它對每一個關心這個國家和社會的人,都有益處。
那么,讓我們的時間開始吧。歷史的大幕在1978年拉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