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三大悲劇敘事長詩

傣族三大悲劇敘事長詩,中國清代傣族敘事長詩《娥並與桑洛》、《線秀》和《葉罕佐與冒弄央》的合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傣族三大悲劇敘事長詩
  • 包括:《娥並與桑洛》、《線秀》、《葉罕佐與冒弄央》
內容簡介
三部長詩大致產生在明清之交,傣族社會處於封建領主統治的時代。領主對領地上的人民進行苛斂暴征、勒索盤剝,乃至強霸民女的現象普遍存在。三部長詩在真實地揭露封建領主的暴政和舊禮教與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造成的巨大悲劇的同時,生動反映出傣族社會的傳統觀念和風俗禮制。
《娥並與桑洛》流傳於雲南德宏、西雙版納、景谷、孟連、耿馬等地的傣族地區,各地的口頭敘述和成文的手抄本略有不同,異文較多。這部長詩堪稱傣族敘事文學中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的代表作,在民間影響深遠。
《線秀》原名《相友》。長1 500行。流行於雲南德宏州的潞西、瑞麗、盈江一帶。長詩以線秀、線玲的愛情婚姻為線索,表達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官逼民反的思想。
《線秀》本為悲劇結局,後經整理加工的漢文本以喜劇結尾。主要內容是:傣族小伙線秀愛上了線玲姑娘。他約了知心好友罕坦和岩景,離家去尋找象牙席,以便送給線玲做禮物。他走後不久,荒淫殘暴的國王聽說線玲是天下最美的姑娘,便命令大臣們備了重禮來說親。線玲的父母收下了國王的聘禮,姑娘被捉進宮中。線秀和朋友們返回家鄉後,聽到這一訊息,悲憤萬分。全勐的百姓也都為線秀抱不平,終於掀起了反抗國王的鬥爭。經過激戰,線玲姑娘回到線秀身邊。
《葉罕佐與冒弄央》主要流傳於雲南德宏地區。除口頭流傳外,也有成書的抄本。全詩長1 500餘行,主要內容是:怒江左岸的傣族青年冒弄央愛上右岸的姑娘葉罕佐,兩人經常劃筏渡江相會。葉罕佐自幼喪母,後母百般虐待她,要她終身在家裡幹活,不許出嫁。聽說姑娘愛上了對岸的青年,後母便將姑娘鎖在房裡,不準她再見冒弄央。冒弄央經常偷偷渡過江來與葉罕佐幽會,並相約在三月初三晚上一起逃走。後母知道後,對姑娘管制得更為嚴厲了。
葉罕佐為了等待三月三這一天的到來,忍受著後母的種種折磨,最後竟被後母打死。到了約定的日子,冒弄央渡江後騎馬趕來,聽到的卻是葉罕佐的死訊。他悲痛萬分,人馬一起投入怒江中,人們從洶湧的波浪間看到冒弄央正在追趕著葉罕佐。傣族三大悲劇敘事長詩完全脫離早期傣族敘事長詩從佛經改編作品的創作途徑,擺脫佛經對文學的束縛。作品突破早期傣族敘事文學一貫的以“大團圓”結尾的敘事模式,超越個人遭遇,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集中反映傣族人民美好理想與封建勢力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在傣族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