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鰭Ⅲ~7;臀鰭Ⅲ~7~8;胸鰭Ⅰ~12~13;腹鰭Ⅰ~7。側線鱗35[6/(3~V)]38;背鰭前俄15,圍尾柄鱗14~1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7~8。下咽齒3行,1·3·5,1·4·5或2·4·5等。脊椎骨4十30~32。體長為體高的3.6~4.2(平均3.9)倍,為頭長的3.7一4.3(4,0)倍,為尾柄長的4.1一4.7(4.3)倍,為尾柄高的7.4~8.2(8.0)倍。頭長為吻長的3.1~3.7(3.5)倍,為眼徑的3.5~4.3(3.8)倍,為眼間距的2.1~2.5(2.3)倍。尾柄長為尾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傜山鯉
- 拉丁學名:Yaoshanicus arcus Lin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 硬骨魚綱
- 目:鯉形目
- 科:鯉科
- 屬:傜山鯉屬
分布地區,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布地區
珠江水系和內蒙古。
形態特徵
背鰭Ⅲ-7;臀鰭Ⅲ-7-8;胸鰭Ⅰ-12-13;腹鰭Ⅰ-7。側線鱗35[6/(3-V)]38;背鰭前俄15,圍尾柄鱗14-1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7-8。下咽齒3行,1·3·5,1·4·5或2·4·5等。脊椎骨4+30-32。
體長為體高的3.6-4.2(平均3.9)倍,為頭長的3.7-4.3(4.0)倍,為尾柄長的4.1-4.7(4.3)倍,為尾柄高的7.4-8.2(8.0)倍。頭長為吻長的3.1-3.7(3.5)倍,為眼徑的3.5-4.3(3.8)倍,為眼間距的2.1-2.5(2.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1.9(1.8)倍。
體長而側扁,體高約等於頭長。前腹圓,從腹鰭基部向後至肛門具明顯的腹稜。吻稍尖。頭呈圓錐形。口端位,口裂稍傾斜。上下頜約等長,下頜前端無突起與上頜相銜。無口須。眼側上位,中等大小。眼後頭長大於吻長。眼間寬而平。體被中等大小圓鱗,側線完全,在腹鰭之前稍下彎,入尾柄後回升到體側中部。
背鰭短,起點在腹鰭基部之後,離吻端較離尾鰭基部為遠。胸鰭圓鈍,末端不達腹鰭起點。腹鰭末端不達肛門。盯門緊挨臀鰭起點。尾鰭叉形,末端稍鈍,上下葉約等長。
下咽骨弧形,較窄,咽齒錐形,末端略帶鉤狀。鰓耙稀疏、短小。腸管長度不及體長。鰾2室,後室長約為前室的兩倍。腹膜灰白,帶有小黑點。
福馬林浸泡後,體背黑褐色,腹面灰白,側線上部的鱗片基部各具有一個小黑斑。各鰭均無顯著斑紋。
生活習性
淡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