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備預不虞”就是提前做好防範,以備不測。“備預”就是預防,“不虞”就是意料不到的東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備預不虞
- 拼音:bèi yù bù yú
- 釋義:預料不到
- 出處:《左傳·成公九年》
()
解釋:不虞:預料不到。對可能發生的意外變故,事前就要有所準備。
出處:《左傳·成公九年》:“備預不虞,善之大者也。”
備預不虞最早出現在《左傳·文公六年》,魯國正卿季文子將要出使晉國,出使前,他派人去問:“如果在我出使期間,晉國發生國喪,我應該行使怎樣的禮節?”當時他派去的人很不理解,認為現在沒有這種情況,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季文子說:“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過求何害。”意思是,我們現在提前做好防範,這是古代以來非常好的一個想法,如果我們現在去做準備了,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那沒有關係。但如果說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我們臨時去請教,這就很困難了。所以我們現在多想一步有什麼危害呢?
這就是備預不虞最早的一個來源。
後來《左傳》還有另外一個記載,成公九年,楚國去攻打莒國,莒國當時是山東的一個小國,覺得自己國家這么窮,不用做防備,誰都不會來打他,結果楚國在十二天之內攻打了莒國三個城市。然後就有一段評論——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說他依仗他國家這么小、這么窮、這么簡陋,他就不做防備,這是最大的罪過;提前做好預防,就是最大的好處。這是備預不虞的第二個出處。
後來,到《晉書》的時候就把這句話歸結成我們熟悉的說法:備預不虞,古之善教;安不忘危,聖人常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