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錄效應

在記憶心理學中,人們把要記的東西用筆記下來而產生增強記憶的現象,稱之為“備忘錄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備忘錄效應
  • 現象:用筆記下來而產生增強記憶的現象
  • 原因:活動有助於記憶的提高等
  • 使用原因:記憶能力十分有限
影響因素
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備忘錄效應的例證。但是,平時我們也常有記下來的東西容易忘記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同樣是記下來,其效果會截然不同呢?換言之,產生備忘錄效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它?經研究,主要有下列因素的影響:
一是多種分析器的協同結果。用筆記下來,它用到了看、記相應的分析器活動。每一種分析器進入大腦記憶的通道並不一樣,但相互都是彼此聯繫的。同一內容在不同通道進入,從而使記憶更加牢固。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單憑聽覺,會話通信每分鐘僅能傳達一百個單語,而視覺傳達的速度則達到聽覺的一倍;視覺、聽覺同時起作用,傳達的速度則是聽覺的十倍。
① 可見,分析器參與越多,相互彼此聯繫越緊密,其記憶效果就越好。這就是記下的內容易於記住的原因之一。
二是活動有助於記憶的提高。用筆記下的內容,它與僅看到的內容有本質的差異。前者既有思維參與,又有活動因素,而後者主要是思維參與,其參與程度一般也不如前者。因此,記憶效果不如前者。現代心理學大量實驗表明,活動是有助於提高記憶效果的。例如,陳千科的實驗:他要求三年級學生解答 5 道現成的和 5 道自編的算術題。經過若干時間後,他要求學生再現這些習題的句子。結果自編的習題里比現成的習題數字多記住兩倍。
② 可見,用筆記下與看一下其記憶效果是不同的,與其活動程度密切相關。
三是與記憶的目的任務有關。記憶心理學原理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有目的任務的記憶比沒有目的任務的記憶,其效果要好得多。記憶的任務促進了記憶內容的組合,也加深了對它的理解。沒有記憶任務的,看後就忘了,除非有其他的特殊原因。用筆記下這是記下的任務,只是為了以後備忘、備查,與記憶任務無關。因此,它只是機械的記下任務。這就是記下的東西大腦易於忘記的道理。
上述可見,前二條是備忘錄效應增進記憶效果的原因,後一條是備忘錄效應減低記憶效果的原因。學校教師每天總是有處理不完的事。如果整天都忙於去記或回想重要的事或尚未處理的事,那么,其工作效率會是極差的。一位好的學校教師往往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處理大事上,而不會去記那么多不必記住的內容。因此,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又不會忘記要處理的事情,普遍使用的較好方法便是善用備忘錄。因為備忘錄替代我們記憶的工作。
使用備忘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的記憶能力十分有限。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一個遺忘規律:剛剛學過的東西, 30 分鐘後,就遺忘了 30~40%,90分鐘後,遺忘就達到60~70%,即遺忘進程不均衡,遺忘速度先快後慢,不進行複述強化,遺忘就趨於 100% 。當然,記憶除了與時間有關係外,還與記憶材料的性質、要求等因素有關,也與記憶人的興趣、能力等有關。但是不管這么說,學校教師總不可能都能把所要記的東西記住,因此,就不得不用用爛筆頭即備忘錄。那么,學校教師如何善用備忘錄呢?下列對策不妨加以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