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森實驗室

傑克森實驗室

傑克森實驗室(JAX)是一家獨立的非盈利性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擁有超過2,300名員工。其總部位於緬因州巴港,並在此設立了一家由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指定的癌症研究中心。同時,JAX在康乃狄克州的法明頓擁有一家基因醫學研究所。在緬因州埃爾斯沃思,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和中國上海也分別設有生產和服務設施。致力於為人類疾病探究、尋找精準的基因解決方案。

2019年1月4日,傑克森實驗室(JAX)在中國上海開啟了2019傑克森實驗室秋季論壇的第一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傑克森實驗室
  • 外文名:JAX
  • 機構地址:美國緬因州巴港
  • 機構性質:非盈利性生物醫學研究機構
  • 員工數:2300 人
  • 研究方向:致力於為人類疾病探究、尋找精準的基因解決方案
研究歷程,主要成就,

研究歷程

1908 年 William Castle 創辦了哈佛大學布西研究所 (Bussey Institution),早期小鼠遺傳學家(包括 Clarence Cook)開始職業生涯。
1935 年 Elizabeth Fekete 首次完成受精卵轉移。
1940年代 William Russell 博士首次完成雌性小鼠間的卵巢移植。
1960 年代 傑克森的 Elizabeth Russell 通過骨髓移植治療小鼠的血液病。
1990 年代 由 Leonard Shultz 博士領導的團隊將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移植到了 scid(嚴重聯合免疫缺陷)小鼠體內,為 AIDS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模型。
Simon John 博士建立了首批青光眼小鼠模型。
Wesley Beamer 博士及其同事發現了不同類小鼠成年後骨密度的遺傳變異性。研究人員首次能夠使用一系列新小鼠模型進行骨質疏鬆症研究。
Wayne Frankel 博士在新小鼠模型“慢波癲癇”中發現了缺陷基因。該模型被認為是對人類癲癇小發作的有效模型。
1995 年 傑克森實驗室建立了小鼠基因組資料庫。
Muriel Davisson 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的同事共同發表了關於開發的唐氏綜合症小鼠模型的研究結果。
2001 年 Tatyana Golovkina 發現 I/LnJ 小鼠(由 L.C.Strong 於1926年在傑克森率先培育)不受逆轉錄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乳腺腫瘤的影響。
2014 年 教授 Lenny Shultz 博士領導的傑克森研究團隊提供的報告顯示,在創傷癒合和腫瘤生長中發揮一定作用的蛋白質 iRhom2 可能是潛在治療靶標。通過使編碼 iRhom2 蛋白質的基因 Rhbdf2 發生突變,研究人員延長了該蛋白質的持續時間並增強了其創傷癒合能力。
傑克森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者 Susan Ackerman 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確定了導致小鼠神經退行性變性的訝機制,這個機制涉及到製造蛋白質的細胞機制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的缺陷,即轉移RNA或tRNA。
Simon W.M. John 實驗室的副研究員 Krishnakumar Kizhatil 博士及其同事發表了關於眼部結構鞏膜靜脈竇(確保眼球內液體正常流動的主要“門衛”之一)的詳細報告,就青光眼和其他疾病提出了許多見解。

主要成就

1960 年,Frank Macfarlane Burnet 爵士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
1960 年,Peter Brian Medawar 爵士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
1975 年,David Baltimore(傑克森實驗室董事會成員;傑克森夏令營畢業生)發現腫瘤病毒與細胞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1975 年,Howard Martin Temin(傑克森實驗室夏令營畢業生)發現腫瘤病毒與細胞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1980 年,Baruj Benacerraf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表面受體的遺傳結構;
1980 年,George D. Snell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表面受體的遺傳結構;
1984 年,César Milstein提出關於免疫系統發育和控制的特異性理論,以及發現單克隆抗體產生的原理;
1984 年,Niels K. Jerne提出關於免疫系統發育和控制的特異性理論,以及發現單克隆抗體產生的原理;
1984 年,Georges J. F. Köhler提出關於免疫系統發育和控制的特異性理論,以及發現單克隆抗體產生的原理;
1986 年,Stanley Cohen發現生長因子;
1986 年,Rita Levi-Montalcini發現生長因子;
1987 年,Susumu Tonegawa發現抗體多樣性產生的遺傳學原理;
1989 年,J. Michael Bishop發現逆轉錄病毒致癌基因的細胞來源;
1989 年,Harold E. Varmus(傑克森實驗室名譽董事)發現逆轉錄病毒致癌基因的細胞來源;
1996 年,Peter C. Doherty發現細胞介導的免疫防禦特性;
1996 年,Rolf M. Zinkernagel發現細胞介導的免疫防禦特性;
1997 年,Stanley B. Prusiner發現朊病毒–傳染的一種新的生物學原理;
2004 年,Richard Axel發現嗅覺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
2004 年,Linda Buck發現嗅覺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
2007 年,Mario R. Capecchi發現在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
2007 年,Sir Martin J. Evans發現在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
2007 年,Oliver Smithies發現在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
2008 年,Harald zur Hausen發現導致宮頸癌的人乳頭瘤病毒;
2009 年,Jack W. Szostak(傑克森實驗室夏令營畢業生)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
2011 年,Bruce A. Beutler發現先天免疫的激活機制;
2011 年,Ralph M. Steinman,發現樹突狀細胞及其在後天免疫中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