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松齡

傅松齡

乃清時老子故里鹿邑縣縣城人士,幼年聰穎,勤奮好學,受過嚴格的親職教育,十二歲熟讀詩經,善詩詞,能文章。中舉後在亳州汝州任塾師,邊教邊學,砥礪學業,日漸大進。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考中進士,先後出任四川省蓬縣、巴縣涪州知縣。

基本介紹

  • 本名:傅松齡
  • 字號:字伯貞,號留仙
  • 所處時代
  • 出生時間:1854
  • 去世時間:1907
生平經歷,文藝造詣,

生平經歷

光緒十六年(1890),傅松齡在杞縣路遇新任鹿邑知縣於滄瀾,問及縣情,談及《鹿邑縣誌》失修已久,望於滄瀾任期重新撰修,於滄瀾深為贊同。《光緒鹿邑縣誌》序言中記載:“光緒庚寅秋,滄瀾赴鹿邑任,道杞縣,晤邑人付伯貞孝廉,闖地方利病,付君言:‘邑志失修百數十年矣,文獻缺如,亦有司之貴也,使君其有乎?’”於滄讕來納了傅松齡建議,到任當年冬,即決定纂修縣誌。並召集邑人志士,制訂修志計畫’報請歸德府批准,委松齡籌辦修志事宜,為廣聘修志人才,松齡跋山涉水,足踏3省10餘縣;為繪製圖表,不避嚴寒酷暑,對全縣145條溝河渠道,逐段測量,把流程經過、河床寬窄、水位深淺,連同橋樑、村落、行政區劃繪為一圖,刊於《縣誌》;為蒐集素材,囊攜褚筆,深入鄉里,了解風情,訪問宿老,輯錄百業。與各位聞仁同心協力,夜以繼日,進行複雜、浩繁的採訪、涓繪、輯錄、整理等具體工作。撰稿中,松齡主張志務求實,凡事有據,不分巨細,反覆校對核實,糾正訛錯。敘事系人,亦不親褒疏貶,而是秉筆直書,方增刪定稿。在修志過程中,屢因人事變更而困難層出,但傅松齡任勞任怨,雖九挫而不悔,表現出史學者的不辭勞苦的求實精神。歷經六個嚴寒酷暑,志書告成。在這次修志工作中,四位主編因天時之移、人事之變,其工作均有中斷。計畫籌備、延聘人才、實地考察、 地形測繪、文字編纂、校訂印刷、書序撰跋等,傅松齡事必躬親,不辭勞苦,從始至終,堅持到底,為清光緒《鹿邑縣誌》的纂修作出了貢獻。
傅松齡在巴縣任職期內,為官清正廉潔,體恤百姓。當時巴縣白蓮教盛行,白蓮教徒活動頻繁,清廷屢令剿捕,而傅松齡口應心違,以“民非飢而不反”為由不予行動。而是採取說服教育手段,勸民務農,發展生產。三年中連獲豐收,民得食而安,未鎮壓一人,深受百姓愛戴。他還熱心教育,積極發展工業,曾親自組織勸工局(管理手工業的組織)教民務工,生產木雕、油漆、編織等手工產品,遠銷省外,使民間四季不閒,各有事乾,縣民生活有所提髙。松齡連續任職9年,而囊無積蓄,家境如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卒於任上,靠同鄉資助,解柩歸里。

文藝造詣

傅松齡在文學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善詩詞、工書法。著有《留仙詩集》以及記錄境內的物產、風土、人情的散記小品文《佩弦齋雜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