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8年-2001年在香港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1年作為國外傑出人才引進,入選中國科學院 “百人計畫”。
現任雲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國際純粹
套用化學會會員;中國化學會會員;中國材料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1. 磷光金屬有機材料的合成、結構與性質研究:控制分子內或分子間金屬-金屬、配體-配體、配體-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合成具有特殊光功能性質的磷光金屬有機材料。
2. 無機-有機-金屬配合物複合光功能材料:改進傳統的無機-有機材料製備方法,製備得到兼有無機、有機、金屬配合物特性,具有太陽能轉存、催化等光功能特性的無機-有機-金屬配合物複合材料。
3. 人工模擬生物酶光催化:包含人工模擬生物酶和無機材料的光催化劑設計、合成,以及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氫、二氧化碳光還原再生有機物的反應過程控制。
4. 金屬有機化合物光敏劑的合成、激發態性質研究:通過合成、鑑定、確定主要吸收在600 nm以後的金屬有機化合物光敏劑,探討電荷轉移躍遷最大吸收與中心體、配體空間構型的對應關係。通過光物理性質研究揭示其激發態結構、能量、動態性質。
主要貢獻
代表論著
11月6日,國際化學界最高學術期刊之一的德國套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刊發了我校碩士研究生彭成雲在傅文甫教授指導下的研究論文:“Nanostructured Ni2P as Robust Catalyst for Hydro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Ammonia Borane and Reaction Mechanism, Angew. Chem. Int. Ed. 2015, DOI:10.1002/anie.201508113”。
1. W. F. Fu, R. van Eldik, Organometallics, 1997, 16, 572.
2. W. F. Fu, H. Kisch, R. van Eldik, Organometallics, 1997, 16, 3439.
3. W. F. Fu, R. van Eldik, Inorg. Chem. 1998, 37, 1044.
4. W. F. Fu, K. C. Chan, V. M. Miskowski,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9, 38, 2783.
5. W. F. Fu, K. C. Chan, K. K. Cheung, C. M. Che, Chem. Eur. J. 2001, 7, 4656.
6. C. M. Che, W. F. Fu, S. W. Lai, Y. J. Hou, Y. L. Liu, Chem. commun. 2003, 118.
7. J. L. Zuo, W. F. Fu, C. M. Che, K. K. Cheung Eur. J. Inorg. Chem. 2003, 255.
8. W. F. Fu, X. Gan, C. M. Che, Q. Y. Cao, Z. Y. Zhou, N. Y. Zhu, Chem. Eur. J. 2004, 10, 2228.
9. W. F. Fu, X. Gan, J. Jiao, Y. Chen, Inorg. Chim. Acta 2007, 360, 2758.
10. Y. Chen, W. F. Fu, J. L. Li, X. J. Zhao, X. M. Ou, New J. Chem. 2007, 1785.
科研項目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資助項目 (2001-20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及多項聯合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