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草書孟浩然詩卷

傅山草書孟浩然詩卷

《傅山草書孟浩然詩卷》是清代傅山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山草書孟浩然詩卷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傅山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28.2cm,橫394.8cm
  • 類別:書法
  • 現收藏地: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釋文,作者介紹,文摘,

內容簡介


此卷書錄唐代詩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等詩十八首,全卷凡三接紙,共書114行,末識:“張山人鉞持此紙要書,雪中惜研上餘墨,孟詩十八首與之。”款署“山”,下鈐“傅山私印”。本幅無藏印,具體書寫時間不詳。
當代人物畫家張翔洲作品當代人物畫家張翔洲作品
傅山在書法藝術上主張“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卷書法縱逸奇宕,字與字間不相連屬,結字欹正相間,古拙雄健,但筆意相連不斷,充分體現了傅山書法藝術之特色,亦是對其書法美學思想作了最好的詮釋。此卷向被視為傅山草書中的上乘佳作,代表了傅山中、晚期行草書的最高藝術水平。

編輯推薦

《傅山草書經典:孟浩然詩十八首手卷》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釋文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潑墨淚沾襟。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酒伴來相命,更尊共解酲。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隱居不可見,高論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
林園雖少事,幽獨自多違。向夕開簾坐,庭陰葉落微。鳥從煙樹宿,螢傍水軒飛。感念同懷子,京華去不歸。
寂寂竟無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武陵川路狹,前棹入花林。莫測幽源里,仙家信幾深。水回青嶂合,雲度綠溪陰。坐聽閒猿嘯,彌清塵外心。
秋入詩人興,巴歌和者稀。泛湖同旅泊,吟會是歸思。白簡徒推薦,滄洲已拂衣。杳冥雲海去,誰不羨鴻飛。
龍象經行處,山腰度石關。屢迷青嶂合,時愛綠蘿閒。宴息花林下,高談竹嶼間。寥寥隔塵事,疑是入雞山。
獨步人何在,嵩陽有故樓。歲寒問耆舊,行縣擁諸侯。泱莽北彌望,沮漳東會流。客中遇知己,無復越鄉憂。
百里雷聲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白鶴青岩畔,幽人有隱居。階庭空水石,林壑罷樵漁。歲月青松老,風霜苦竹疏。睹茲懷舊業,攜策返吾廬。
九日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聞故事,載酒訪幽人。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雲海訪甌閩,風濤泊島濱。如何歲除夜,得見故鄉新。余是乘槎客,君為失路人。平生復能幾,一別十餘春。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任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標。
出谷未停午,至家日夕曛。回瞻山下路,但見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衡門猶未掩,佇立待夫君。
張山人鉞持此紙要書,雪中惜研上餘墨,孟詩十八首與之。山。

作者介紹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僑山、公它等,名號甚多,入清後又名真山,號朱衣道人等,陽曲(今山西太原)人。明亡後隱居不仕,以行醫為生。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博學鴻詞科,強征至京,以死拒,放歸。能繪畫,精醫學。書法篆、隸、真、行、草無所不精,以草書最富特色,筆力雄奇恣肆,追求生拙真率的藝術境界,是清初書壇大家。有《霜紅龕集》行世。《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八有傳。
傅山 自幼穎悟,喜任俠,賦性剛直不阿。崇禎年間曾以一介布衣,發動諸生數十人上書為山西提學袁氏訟冤,勇挫閹宦權奸,後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後,又與顧炎武等人秘密從事反清活動,並曾被捕。在獄中“抗詞不屈,絕食數日,幾死”。(全祖望《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乾隆年間,朝廷開設博學鴻詞科,傅山時已七十二歲,地方官逼其進京應試,他稱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門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試,特封“中書舍人”放還,他既不謝恩,亦不接受,出京時,送行者途為之塞,其性情志節可見一斑。 傅山通曉經史、諸子、釋老之學,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長於書畫,精鑑賞,並開清代金石學之源。同時他又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學家,在文學藝術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創造精神的思想啟蒙先驅。“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藝術主張,三百多年來一直備受推崇。 傅青主的書法傳統功基甚厚。全祖望《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雲(傅山):“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鐘王,樸實古拙。八九歲時即從鐘繇入手,繼而學王羲之、顏真卿,至二十歲左右,已“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無所不臨”。喜以篆隸筆法作書,重骨力,宗顏書而參以鐘王意趣,並受王鐸書風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時譽。

文摘

插圖:
傅山草書孟浩然詩卷
傅山草書孟浩然詩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