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二虞是吉鴻昌的少將參謀長,是傅作義的中將高參,他在孫良誠投敵變節時毅然同孫良誠決裂,領著幾千人繼續抗日,他在古都北平戰與和的關鍵時刻督促傅作義選擇了和平道路,曾任寧朔縣縣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二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0年
- 出生地: 中國
人物生平,人物形象,
人物生平
傅二虞(1900~?),又名同善,河北大城人。少年時隨家人到天津,傅二虞就讀於天津南開區中營國小,畢業後考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炮科,和紅五軍軍長董振堂、甘肅省保全司令部副司令崔世昌陸軍中將、國民黨暫編第一軍軍長陳子賢少將、西安事變中捉蔣行動總指揮劉多莖上將等都是同班同學。
1923年傅二虞畢業後在馮玉祥的西北軍任職,1925年任西北邊防督辦公署訓練總監部炮兵科科員,1926年9月任國民聯軍第十二師中校參謀,同年11月任第十二師三十六旅參謀長,1927年5月他任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三軍第十九師參謀長,師長是吉鴻昌,參加北伐。兩人率國民革命軍沿隴海路東征,攻克洛陽、鞏縣,強渡黃河,占領豫北重鎮新鄉,奉軍被打得抱頭鼠審。吉鴻昌所部被譽為“鐵軍”。北伐戰爭結束後,1928年6月任山東省匯總指揮部參謀處長,10月任第二集團軍第二十二師參謀長。1929年4月,馬仲英率部攻陷寧夏城後,傅二虞和吉鴻昌率部到寧夏追馬仲英,幾經交鋒,終於趕走了馬仲英,收復了寧夏省城。1929年7月吉鴻昌就任寧夏省主席後,傅二虞以二十二師參謀長兼任寧夏省寧朔縣縣長。此時的寧朔縣(縣治在今銀川新城)剛剛經過了戰火的洗禮,民眾還在極為恐慌中。由於傅二虞在軍部擔任比較重要的職務,他雖然擔任寧朔縣縣長,但是縣政的事務卻很少能操上心,不過,傅二虞一上任還是一有時間就撲在寧朔縣的縣治工作,首先是出榜安撫民心,接著開始對寧朔縣的史治進行了整飾,提出“漢回團結,開發大西北”的口號,決心為民興利除。他一有時間就到民間調查百姓的疾苦,廣泛地徵求百姓的意見,還到納家戶等地的回民家裡找阿司和宗教界的人士談心。回去後他就拿出了一整套治理縣政、開發建設的方案和部下一起商量。這時候,有位部下問他:“我們是過路的縣長,你搞這些有什麼用處?”傅二虞說:“吉軍長他真的是想在寧夏乾一番事業,我們必須幫助他。為官之道,一要為民,二不能貪。”之後,吉鴻昌也對傅二虞說:“為做事而做官,他門致中不乾,我來替他乾。”就在吉鴻昌、傅二虞勵精圖治的時候,蔣、馮、閣的中原大戰爆發,可惜傅二虞和吉鴻昌沒等實現自己的抱負就走了。
1930年4月,吉鴻昌奉命率部從寧夏出潼關,參加討蔣大戰,傅二虞也隨軍離開了寧夏。1930年9月,馮玉祥的西北軍戰敗。吉鴻昌為了保存實力,接受蔣介石改編,就任第二十二路軍總指揮兼第三十師師長,傅二虞任第二十二路軍總部參謀長。部隊調赴豫、鄂、皖邊境。當時中國工農紅軍正在這裡開展土地革命,由於吉鴻昌不願打內戰被蔣介石解除兵權,強令其攜春出國“考察”。1931年吉鴻昌下野後,傅二虞仍任二十二路軍三十三師參謀長。恰巧當時爆發寧都起義,孫連仲二十六路軍六個旅中有五個半旅參加了起義,孫成了光桿司令。由於孫對蔣比較忠誠,蔣解除吉鴻昌兵權後將二十二路軍縮編為三十師全部交由孫連仲指揮,傅二虞任第三十師參謀長。部隊被調往江西,開始對對中央蘇區的進行第二次“圍”。1933年傅二虞參加了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失敗後,得知吉鴻昌同馮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將領依靠蘇聯的武器支援和集台東北義勇軍在張家口宣布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他就毅然地離開了孫仲連部投奔了吉鴻昌,被吉鴻昌任命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騎兵挺進軍參謀長。共同率部向察北偽軍進擊,在收復康保、寶昌、沽源等城後,吉鴻昌指揮部隊向多倫進攻。經過五晝夜血戰,7月12日終於收復多倫。察北四城的收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由於得不到國民政府承認,彈藥,糧草都靠自籌,也無後援。僅靠察哈爾一省之地供養,十分困難,抗戰堅持了幾個月後,不得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傅二虞再次回到了第三十師,被閒置了幾年後,在1937年6月被任命孫良誠率領的第三軍的第三十師為參謀長。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傅二虞所在部隊奉命支援華北戰場,參加過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由於第三十師是馮玉祥、吉鴻昌帶出來的,這支部隊作風頑強,在抗日戰爭中曾多次給日軍以重創。
1942年傅二虞所在的孫良誠部隊在抗戰中因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武器裝備上都得不到補給,部隊困難重重。尤其是石友三投降日本人,後被部下高樹勛活埋,高樹勛在重整石友三的部隊時,許諾保舉由孫良誠擔任六十九軍軍長,在電請蔣介石時換成了他人,於是孫良誠離開了高樹勛部,決定另謀出路。孫良誠和趙雲祥、王清瀚、參謀長傅二虞等一起商量出路。副司令王清瀚當時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與高樹勛言歸於好,重新投人高部;中策是與八路軍結成朋友,從八路軍那裡取得支援;下策是投日偽,再圖出路。聽到有人提出要投靠日偽,傅二虞堅決反對,明確表示只能在中上策中選擇,決不能投降日偽,那樣做會遺臭萬年。他為了阻止孫良誠投降日本人,向湯恩伯報告了孫良誠及駐紮在魯西各部的情形,湯恩伯決定對孫良誠部的兵力進行清點,給予飽械。由於孫良誠的部下中早已有人勾結了日本人,使點檢工作沒能開展。最後,孫良誠帶領參謀長甄紀印(曾任寧夏縣縣長)投靠了汪偽。參謀長傅二虞組織于飛的第四游擊縱隊和段海洲、孫興齋的兩個團,離開了孫良誠,組成了抗日縱隊繼續進行抗日活動。沒有編制、沒有後勤保障的抗日縱隊在抗戰中異常艱難,第二年,傅二虞部就被國民政府收編,隨部繼續參加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結束後,傅二虞被調到了傅作義的部隊,在1948年任華北剿匪總部中將高參,1949年1月傅作義、傅二虞等在北平起義。新中國成立後傅二虞回到了原籍天津,任天津市文史館館員。
人物形象
傅二虞在寧夏任寧朔縣縣長時並沒有為寧朔人民做出多大的貢獻,他的一生坎坷艱難,但他一直懷有一顆抗日愛國之心,尤其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為了民族的大義,堅持抗戰,不惜同自己的上級領導決裂,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