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生命》是1980年上映的德國影片,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羅伯特·阿佐恩、Heinz Bennent主演。 影片以倒敘的手法,講述皮特案發前的心裡變化,最終殺死妓女克拉夫特,隨後還奸了克拉夫特的屍體的故事。
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演員表,演員簡介,海因茨,羅伯特,英格瑪,基本信息,人物簡介,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命案前14天:彼特在傑格森的辦公室找到他,並說出了自己內心的迷惑。彼特告訴傑格森,他對殺人深深的著迷,時常幻想在公寓的住所里,用剃刀殺死自己的妻子卡塔里娜。傑格森聽了彼特的話後,把在殺死人後的那種可怕景象說給了彼特聽,並讓他要放鬆自己的情緒。彼特離開後,傑格森打電話叫來了卡塔里娜,但當傑格森打電話時,彼特並沒有離開,他在門外聽到了傑格森的電話。
卡塔里娜趕到傑格森的辦公室,兩人親密但又不無矜持的擁在一起,原來卡塔里娜的情人就是傑格森。卡塔里娜在傑格森這裡,說出了她對彼特深切的愛意和對彼特行為的不理解,還自責的認為這跟他們多年沒有孩子有關。彼特站在陰暗處,看到、聽到了他們的對話和動作。傑格森聽了卡塔里娜的話,警告她要小心彼特。
命案後一星期,審問彼特母親和彼特的對話:彼特在母親眼中,從小就是一個聰明聽話的孩子,直到他遇到卡塔里娜,瘋狂迷戀上她時,一切才有所不同。
命案前5天,彼特和卡塔里娜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彼特在臨晨3點還不能入睡,於是他起來喝酒,同樣睡不著的卡塔里娜也起來,陪著彼特一邊喝酒,一邊說著朋友間的趣事。另一個夜晚,彼特通宵呆在辦公室里,對著他的秘書分析工作上的事情。
命案前4天,卡塔里娜準備她的時裝展:彼特在卡塔里娜的工作場所找到她,邀她一起去母親那裡午餐。卡塔里娜找了一個藉口到酒吧喝酒,彼特獨自離去。卡塔里娜酒後找到一起工作了12年的朋友蒂姆家裡,兩人一起聊天。蒂姆是個同性戀者,他對卡塔里娜說出了他的種種苦惱和不願意面對已經老去的事實。
命案後3天,蒂姆和審訊官的對話:蒂姆在審訊官的誘導下,說出了自己是一個同性戀,還說他嫉妒彼特和卡塔里娜的婚姻,他一直暗戀著彼特,並說像他那樣的人天生有一種暴力傾向。
彼特寫給傑格森一封沒有寄出去的信:彼特在信中向傑格森描述了,他在夢中跟一個陌生女人親熱的經過。後來又在恍惚中跟妻子作愛時,有一種想要殺死她的衝動,當他和妻子融入一種精神狀態時,妻子突然死去。彼特從夢中驚醒後,發現妻子就躺在一邊。
命案前4天,彼特想要自殺:一個朋友急忙的趕到彼特家裡,把正在陽台上想要自殺的彼特勸回了屋中。卡塔里娜隨後躺在彼特腳邊,愉快的說著她跟彼特之間的性事。
命案3個星期後,卡塔里娜去見彼特的母親:彼特的母親一見到卡塔里娜就嘮叨的講述彼特的事情。在兩個女人的話語中,她們都很焦慮、孤獨,對對方都有成見,但都又深愛彼特,她們也想要離開這個讓人窒息的世界。
命案前50分鐘:彼特在妓女表演所里看中妓女克拉夫特,並留了下來。當表演所里只剩他們兩人時,彼特一度焦急的也想要離開,但房門已經被保全鎖住。就在半裸的克拉夫特為彼特脫掉他的大衣時,彼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想要殺人的衝動,他掐死了克拉夫特,隨後還奸了克拉夫特的屍體。
傑格森的錄音:彼特從小由母親一人撫養成人,成年後,彼特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一個受過教育的角色,一種高度的責任感、自律以及對社會群體的認知,讓他沒有意識到他是同性戀,而他的母親也沒有發現。一種無以名狀的恐懼,以另一種模式出現在她腦海,而當彼特遇到妓女克拉夫特後,克拉夫特成為了這種模式的導火繩,引發了彼特心中的暴戾。
在醫院的一個房間裡:卡塔里娜在門上的一個小視窗看著屋裡的彼特,護士一邊告訴她說,彼特在醫院裡,對人總是彬彬有禮,整潔溫和,晚上抱著一隻玩具熊入睡,護士認為這跟彼特童年的記憶有關。
按伯格曼自己的說法,影片“在講兩個被命運結合的人,既分不開,在一起又很痛苦,徒然是彼此的桎梏”。當然,這只是這部影片的其中一個部分,或者一個主題,而影片內涵的豐富性,卻遠遠不是這樣一兩句話就可以涵蓋的。影片中更主要的一個主題,顯然就是影片片名所透露出來的一個信息:傀儡生命。雖然傑格森和卡塔里娜是情人,但他對彼特的分析,大部分卻是十分準確精闢的。彼特身上近乎變態的“高度的責任感、自律以及對社會群體的認知”,恐怕就是彼特最終悲劇的根源。
有種愛造就了兩個傀儡生命,兩個被命運結合的人,既分不開,在一起又很痛苦,徒然是彼此的桎梏。這個主題,這個主題長久以來不斷的糾纏著我。他和她無法分開,也無法在一起生活,彼此對對方作出各種殘酷的傷害,只有處在這種情況下的兩個人,才可能變得這么狠。就像一塊兒嫻熟地跳著死亡之舞,逐漸沉淪至非人的狀態。我們都住在一個沒有門也沒有窗的暗房裡……但是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必然存在著小小的縫隙,讓我們還能感受到新鮮的空氣。
他和自己孩提時代的熊寶寶一起入睡,對鏡子聊天,微笑,憎惡。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呵護一盆蘭花,給它喝自己杯里的水……
她仍然遠遠地和他共同生活在一起。她對別人說:她仍然照常過日子,“但是每一刻我的心都在哭泣”每天用磁盆洗手,洗頭,喝各種顏色瓶子的酒,浴缸旁也總會有一堆菸灰,但不記得自己吸菸……
心理學教授傑格森和審判官的對話:傑格森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清晨的5點30分,他接到了彼特的電話,他趕到彼特說的地方,看到彼特坐在床邊凳子上,床上躺著一個死去的女孩。彼特在傑格森眼裡,是一個富有、溫和、聰明的人,他對彼特的家庭很了解,說彼特的母親是一個演員,父親很早過世,他和彼特也是20年的朋友了。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Peter Egermann | 羅伯特·阿佐恩 | -- | ---- |
Arthur Brenner | Heinz Bennent | -- | ---- |
Mogens Jensen | Martin Benrath | -- | ---- |
The Guard | Toni Berger | -- | ---- |
Katarina Egerman | Christine Buchegger | -- | ---- |
Secretary | Gaby Dohm | -- | ---- |
演員簡介
海因茨
姓名:海因茨-本南特
英文名:Heinz Bennent
性別:男
職業:演員
國籍:德國
生日:1921-07-18
星座:巨蟹座
職業:德國演員。
羅伯特
性別: 男
星座: 水瓶座
出生日期: 1945-02-02
出生地: 波蘭
職業: 演員
英格瑪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英格瑪·伯格曼
英文名: Ingmar Bergman
性 別: 男
生卒年: 1918.07.14—2007.7.30
人物簡介
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是宮廷牧師之子。先在業餘劇團、後在哥特堡、赫爾辛堡以及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戲劇導演。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兩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者電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當地時間2007年7月30日(周一)在他的最後定居地法羅去世,享年89歲。
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期間,經常參加戲劇小組或戲劇團體的活動。1944年離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劇院任專職導演。1944年他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苦悶》(HETS FRENZY),1945年執導了第一部影片Crisis《危機》。此後又接連執導了Skepp till India land (《開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監獄》,又名《魔鬼的寵兒》,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則使他聞名全球。
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一生創作過50多部作品,其中《處女泉》、《杯中黑影》、《呼喊與細語》和《芬妮與亞歷山大》於1960年、1962年、1972年和1982年先後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術師》、《處女泉》和《杯中黑影》則讓他在柏林、坎城和威尼斯等歐洲三大電影節各有斬獲。
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奇異構思對當代很多導演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國“新浪潮”導演呂克·戈達爾和美國黑色幽默大師伍迪·艾倫。伍迪·艾倫在祝賀伯格曼70歲壽辰時這樣說,“自從電影被發明出來之後,英格瑪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
作品
1、導演作品
薩拉邦德 Saraband (2003)
Larmar och gör sig till (1997)
Efter repetitionen (1984)
芬妮與亞力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 (1982)
傀儡生命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1980)
秋日奏鳴曲 Höstsonaten (1978)
噩兆 Serpent's Egg, The (1977)
面對面 Ansikte mot ansikte (1976)
魔笛 Trollflöjten (1975)
婚姻生活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1973)
哭泣與耳語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安娜的情慾 Passion, En (1969)
羞恥 Skammen (1968)
狼之時刻 Vargtimmen (1968)
假面 Persona (1966)
這些女人 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 (1964)
冬日之光 Nattvardsgästerna (1963)
沉默 Tystnaden (1963)
穿過黑暗的玻璃 Såsom i en spegel (1961)
魔鬼的眼睛 Djävulens öga (1960)
處女泉 Jungfrukällan (1960)
面孔 Ansiktet (1958)
Nära livet (1958)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1957)
第七封印 Sjunde inseglet, Det (1957)
夢 Kvinnodröm (1955)
夏夜的微笑 Sommarnattens leende (1955)
戀愛課程 Lektion i kärlek, En (1954)
不良少女莫妮卡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小丑之夜 Gycklarnas afton (1953)
女人的期待 Kvinnors väntan (1952)
2、編劇作品
薩拉邦德 Saraband (2003)
不忠 Trolösa (2000)
Larmar och gör sig till (1997)
Enskilda samtal (1996)
善意的背叛 Goda viljan, Den (1992)
Efter repetitionen (1984)
芬妮與亞力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 (1982)
傀儡生命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1980)
小夜曲 Little Night Music, A (1978)
秋日奏鳴曲 Höstsonaten (1978)
噩兆 Serpent's Egg, The (1977)
面對面 Ansikte mot ansikte (1976)
魔笛 Trollflöjten (1975)
婚姻生活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1973)
哭泣與耳語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安娜的情慾 Passion, En (1969)
狼之時刻 Vargtimmen (1968)
羞恥 Skammen (1968)
假面 Persona (1966)
這些女人 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 (1964)
沉默 Tystnaden (1963)
冬日之光 Nattvardsgästerna (1963)
穿過黑暗的玻璃 Såsom i en spegel (1961)
魔鬼的眼睛 Djävulens öga (1960)
面孔 Ansiktet (1958)
Nära livet (1958)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1957)
第七封印 Sjunde inseglet, Det (1957)
夢 Kvinnodröm (1955)
夏夜的微笑 Sommarnattens leende (1955)
戀愛課程 Lektion i kärlek, En (1954)
小丑之夜 Gycklarnas afton (1953)
不良少女莫妮卡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女人的期待 Kvinnors väntan (1952)
Eva (1948)
考驗 Hets (1944)
3、演員作品
Light Keeps Me Company (2000)
評價
●評價奧遜·威爾斯
對於我來說,他的存在就是個玩笑。我從來不覺得威爾斯能配得上演員這項職業,我覺得他的表演既空虛又無趣。《公民凱恩》只是一部浪得虛名的無聊電影,主要就是因為表演方面毫無價值。在好萊塢對於演員有兩個評價標準:演技和人品,不可否認他人品還不錯,但是他的表演太差勁。
●評價戈達爾
我從他的電影裡看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他們都是那種讓人思維混亂,假正經並且死氣沉沉的電影。他的那部叫《男性女性》的狗屁電影是最沒趣的一部,虧得還有那么大的名氣。
●評價安東尼奧尼
他只有兩部傑作———看了這兩部之後,你就不用看他的其他作品了。一部是我反覆欣賞過很多次的《放大》;另一部是《夜》,雖然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女主演讓娜·莫羅的精彩表演上。我還看過他的另一部電影《呼喊》,但是讓我失望的是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前兩部的水平,非常平庸。安東尼奧尼只會集中在一個畫面上拍攝,他從來沒有意識到電影應該是許多畫面的有節律的流動。
●評價好萊塢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