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郭公蟲

偽郭公蟲

偽郭公蟲,有橙、紅、黃、綠、藍諸色。色澤鮮艷,藏在花中覓食,吃小昆蟲。有幾種吃屍體中的蛆,有的生活在蜂房中。

成蟲、幼蟲多為捕食性,部分類群為重要的倉庫害蟲。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化石研究,

形態特徵

郭公蟲,體長3∼24公釐(0.1∼約1英寸),多數為5~12公厘(0.2~0.5英寸),足細長,外觀像蟻。體小至中型;長形,體表具豎毛;體色黑紅、綠等,並具金屬光澤;頭大,三角形或長形;上唇橫短;下唇須長於下顎須,端節長,斧刃狀;觸角11節,多為棍棒狀,少數為鋸齒狀或櫛齒狀;前胸背板多數長大於寬,表面隆突成具凹窪;鞘翅兩側平行,表面毛長且密;前、中足基節隆突,圓錐狀,後足基節橫行;跗節5-5-5,1-4節雙葉狀;腹部常可見5節,少數為6節。幼蟲頭部白面扁平,腹面突出;觸角3節,上唇及唇基明顯;腹部10節,具尾突。

化石研究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博士研究生蔡晨陽有關全球首塊“偽郭公蟲”化石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國際昆蟲學期刊《歐洲昆蟲學雜誌》上。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完整的“偽郭公蟲”化石。
這塊“偽郭公蟲”化石來自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村的道虎溝,距今約1.65億年,由黃迪穎團隊蒐集發現。這隻偽郭公蟲體長大約3毫米,只有通過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其真實面貌。從形態上來看,它的頭部長有一對複眼、一對單眼,兩隻觸角,每隻觸角有11節,末端膨大三節,前胸背板邊緣齒狀構造,腹部有五節,一對鞘翅邊緣長有像盾牌一樣的盾邊。根據產出國家、時代和盾邊研究發現,該“偽郭公蟲”化石被命名為中華侏羅盾邊偽郭公蟲。“據判斷,在1.65億年前,我國的東北地區就有該種偽郭公蟲生活。”黃迪穎說,如今,和該化石較像的偽郭公蟲只在南美洲生活,在中國早已滅絕。
蔡晨陽介紹,這塊中華侏羅盾邊偽郭公蟲化石,是目前已知的第一塊確切的偽郭公蟲科甲蟲化石,不僅將該科的化石記錄提前了約1.65億年,而且對於研究和分析多食亞目甲蟲乃至整個鞘翅目昆蟲也具有重要意義。(記者)鄭晉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