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善的道德形上學形態》是2016年06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強。
基本介紹
- 書名:偽善的道德形上學形態
- 作者:王強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06月
- 頁數:34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82420
- 版次: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偽善對現代道德生活的毀滅性打擊在於,它中斷了倫理道德的辯證發展,因而致使良善生活目標成為虛無,使傳統形上學向上向善的社會歷史觀受到顛覆。作為一個現代性問題,偽善同現代社會轉型的價值重構與秩序重塑的觀念、思想資源緊密結合,但這並不是說現代啟蒙思想資源就不值得辯護,果斷割棄或捨棄就可以解決問題。偽善的重審需要重返道德啟蒙時期,重啟古典道德哲學資源。這不是“鄉愁式”的浪漫主義批判,祈求回到本真性的自然生活;也不是“後現代式”的自我消解,在迴避、躲避崇高中尋求自我安慰。求善的基礎在於求真,而求真的現代人的精神實踐歷程,經歷了從知性到理性,從實踐理性到辯證精神,從善惡兩極到揚善抑惡的過渡。偽善的形上學回溯與再審,揭示出偽善既是道德的最大敵人,它“中斷”了人們向善的可能;同時也是倫理道德發展的中介環節,揭示了道德生活的辯證法,展現了人類走向真善、至善的歷史過程。
作者簡介
王強,副教授,哲學博士後(復旦大學),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部教師,主要從事道德哲學研究。在《哲學研究》《道德與文明》《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譯文五十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課題兩項,多次榮獲江蘇省、上海市社科聯優秀學術論文獎。
圖書目錄
引論
一 偽善問題的學術綜述
二 偽善問題倫理學研究的雙重困境
第一章 偽善的道德形上學研究前提
第一節 歷史類型
一 道德理性主義
二 道德精神的現象學
三 道德人格主義
第二節 哲學認識論前提
一 至善的本體預設
二一 元論的求真思維
三 偽善的道德語言
第三節 內在邏輯及其形態演進
一 主觀性形上學形態
二 “主觀性”向“客觀性”的過渡形態
三 客觀性形上學形態
第二章 主觀性形態(一):道德意識的分化與規定
第一節 倫理實體的知性意識
一 倫理的實體性世界
二 善的本體規定
三 善之自然與人為
第二節 道德主體的反思意識
一 現代道德反思思維的起點
二 善的自我規定
三 善之本然與實然
第三節 道德經驗的直觀意識
一 否定、分裂的道德經驗
二 善的生活“原態”
三 善之自然與精神
第三章 主觀性形態(二):道德意志的邏輯局限
第一節 道德行動邏輯的優先性及其界限
一 作為過渡的“行動理性”
二 否定性的倫理行為
三 無法超越“思”的道德行動
第二節 傳統形上學對行動邏輯的否定
一 求善的目的論倫理學
二 無惡的道德世界
三 道德行動“主觀性”界限的揭示
第三節 道德行動的形上學悖論結構
一 道德實踐理性的邏輯悖論
二 客觀倫理世界的實存悖論
三 倫理生活世界的生存悖論
第四章 過渡性形態:道德精神發展的“中斷”
第一節 道德心理上“改惡向善”的中斷
一 道德行為的主觀動機
二 惡的嫁接與心理掩飾
三 改惡向善的“中斷”
第二節 道德意識上“自欺”的可能
一 和解的道德行動經驗
二 行為的“為他性”欺騙與“外在性”自欺
三 倫理行為向外超越的“中斷”
第三節 道德精神上“同一性”的分裂
一 工具化的道德實踐
二 道德價值非人格屬性的表現
三 道德價值經驗感受的中斷
第五章 客觀性形態(一):人格化現實
第一節 從“宗教罪”到“道德惡”的轉換
一 《聖經》中的“第一樁罪”:先驗的人性結構
二 罪的倫理化轉向:道德主體的誕生
三 從人性惡到世界惡:偽善邏輯的彌散
第二節 倫理實體性的個體呈現與異化
一 法利賽人與鄉愿之徒
二 倫理實體性向主體性轉變
三 從律法之惡到教會的異化
第三節 從“極端惡”到“平庸惡”的現實
一 偽君子與異化的人
二 從理性批判到世界批判
三 從人性之惡到制度之惡
第六章 客觀性形態(二):社會化現實
第一節 現代世界“脫罪化”的個體行動
一 道德角色現實行為的欺瞞
二 無責任的服從
三 無反思的平庸個體
第二節 作為“虛假外圍”的生活世界
一 虛假外圍世界的兩種路徑
二 生活世界的制度化與技術化
三 倫理同一性基礎的拋棄
第三節 政治世界中道德實踐的異化
一 政治認同對道德認同的優位
二 從宗教罪到社會惡的轉化
三 道德真空中的惡
結語 偽善譜系的揭示及其意義
一 偽善的“譜系”形態
二 道德精神發展的內驅力
三 作為道德存在者的堅守
參考文獻
學術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