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情報裝備(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用於獲取軍事情報的電子信息裝備。構成軍隊戰鬥力、保障軍隊作戰勝利的重要物質基礎。17世紀荷蘭人發明的光學望遠鏡,首先被套用于軍事偵察,是最早的偵察情報裝備。19世紀30年代照相機問世。20世紀初期出現了飛機和無線電通信設備。1912年義大利人在飛機上用照相機拍攝戰場情況,開創了航空偵察的先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國家運用無線電設備監聽對方的無線電廣播和軍事、外交通信,無線電電子偵察裝備應運而生,同時炮位聲測、潛艇水聲探測(聲吶)出現。30年代產生了雷達。1936年英國開始在本土部署對空警戒雷達網,1937年美國第一部艦載雷達試驗成功,1941年蘇聯在飛機上裝備了預警雷達。雷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步成為重要的偵察情報裝備,與此同時,無線電電子偵察的範圍也從通信偵察擴展到雷達信號、遙控遙測信號等非通信信號領域。50年代,美國研製成功合成孔徑雷達,實現了雷達成像偵察。50年代末期,紅外行掃儀首次用於航空偵察,60年代出現了前視紅外儀、地面感測偵察設備。隨著飛機性能的不斷提高和光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雷達、光電成像設備和無線電電子偵察設備先後被安裝于飛機上,形成各種類型的有人、無人偵察飛機。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0年美國成功發射膠捲回收式偵察衛星,進而相繼發射成功多種回收式、回收加傳輸式和傳輸式照相偵察衛星。同期,先後發展了雷達成像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和電子偵察衛星等。由於感測技術、通信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先進的偵察平台遍布陸、海、空、天等領域,情報獲取、情報傳輸和情報處理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了龐大的偵察情報裝備體系,並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偵察情報裝備按系統組成,分為情報獲取裝備、情報傳輸裝備、情報處理裝備、偵察保障裝備;按技術類別,分為光學偵察儀器、光電偵察裝備、雷達偵察裝備(如穿牆雷達、穿樹雷達等)、無線電電子偵察裝備、聲學偵察裝備、地面感測偵察裝備及其相關的情報處理和傳輸裝備等;按承載平台,分為航天偵察裝備、航空偵察裝備、海上偵察裝備、兩棲偵察裝備、地面偵察裝備等;按擔負任務,分為預警偵察裝備、戰場偵察監視裝備、電子對抗偵察裝備、核化生偵察裝備、工程偵察裝備、氣象偵察裝備、測繪偵察裝備和諜報偵察裝備等。光學偵察儀器設備簡單,景物直觀,目標清晰,易於識別目標,套用廣泛,但在夜間和不良天候條件下,觀察效果差。光電偵察裝備包括照相偵察裝備、電視偵察裝備、紅外偵察裝備等。照相機照片清晰度高,對目標的技術分析十分有利。以微電子器件為成像介質的數位照相機逐步取代膠捲相機,使圖像的存儲、處理和傳輸更方便,數位相機的解析度已達到膠捲相機的解析度。電視偵察裝備可對活動目標進行連續跟蹤監視,圖像生動形象,便於傳輸和處理,正在向數位化和高清晰度的方向發展。紅外偵察裝備可在漆黑的環境中觀察目標,並具有一定的識別偽裝和探雷能力,常用的有熱像儀、前視紅外儀、紅外行掃儀等。雷達偵察裝備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工作,作用距離遠,可以快速測定目標的方位、距離和運動狀態。其中,成像雷達可對目標成像,地面解析度達分米級。但雷達發射電磁波,易被對方偵察、干擾或攻擊。無線電電子偵察裝備以被動方式工作,隱蔽性強,作用距離遠,無論平時或戰時都可連續偵察,套用廣泛,有無線電通信信號偵察裝備和非通信信號偵察裝備兩類。聲學偵察裝備包括空氣聲和水聲兩類,常用的有火炮炮位偵察裝備、直升機低空目標探測裝備、狙擊手探測裝備、核爆炸監測裝備、水下目標探測裝備等。地面感測偵察裝備無人值守,能連續長時間被動工作,隱蔽性好,可用於地面目標監視和要地警戒,用途廣泛,但機動性差,感測器布設較難。大力發展偵察衛星、無人偵察飛機、無人偵察車和無人偵察艇等無人化偵察裝備,提高目標探測、識別能力和偵察情報裝備的智慧型化水平;推進偵察情報裝備的小型化、微型化;增強偵察情報裝備的體系對抗與作戰生存能力;偵察情報裝備與打擊武器相結合,實現偵察與打擊一體化。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