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線豹魴鮄體延長,粗壯,略平扁,廣布於太平洋和東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為暖水性海洋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側線豹魴鮄
- 拉丁學名:cheirophalmus(Bleeker);Laterlinnedflyinggurnard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目:鮋形目
- 科:豹魴鮄科
- 屬:側線豹魴鮄屬
- 種:側線豹魴鮄
- 分布區域:太平洋和東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 定名人:(Bleeker)
生活習性,種群分布,分類學,形態特徵,
生活習性
側線豹魴鮄主要棲息在水層的中下層,氣溫超過20攝氏度時也到上層活動,氣溫低於5攝氏度時,行動緩慢聚集在深水區,它們喜歡群居,多結群游弋.
種群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和東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我國見於台灣。為暖水性海洋小型魚類。
分類學
豹魴鮄科(Dactylopteridae):鮋形目的1科,有4屬6科,通稱豹魴鮄。側線豹魴鮄屬Ebisinus屬豹魴鮄科(Dactylopteridae)的一類。
形態特徵
體長約300~450毫米。體延長,粗壯,略平扁,向後漸尖細。頭大,方形,全被骨板。眼大,上側位,眼間隔寬凹。口小,下頜較短。上下頜具顆粒狀牙,犁骨和齶骨無牙。鰓孔小,垂直;鰓粑短小;假鰓發達。前鰓蓋骨具長棘。鱗片中央有1縱嵴,尾基具2~3強嵴。第1和第2背鰭間有一個不活動鰭棘,第一背鰭前方有1~2游離鰭棘。臀鰭短於第二背鰭;胸鰭長大,分兩部,前部鰭條較短,後部鰭條伸達或伸越尾鰭基底;腹鰭尖長;尾鰭凹入。幽門盲囊很多。胸鰭翼狀,略能飛翔。胸鰭前部的短鰭條可在海底爬行。鰾能發聲。
背鰭Ⅰ,Ⅰ,Ⅴ—Ⅵ,Ⅰ,8;臀鰭6;胸鰭32—36;腹鰭Ⅰ—4。縱列鱗45。體長為體高5.3倍,為頭長3.5倍。體粗大,略平扁。頭方平,具骨板。眼間隔較寬。鼻骨癒合。口小。下頜較短。上下頜具粒狀齒,犁骨、齶骨無齒。前鰓蓋骨長棘狀。鰓蓋骨小。鰓孔中大,直裂。鰓蓋膜分離,連於峽部。第四鰓弓後有1裂孔。鱗粗硬。側線明顯。背鰭第一游離鰭棘長大,第二游離鰭棘短小。胸鰭長大,伸越尾鰭基底。尾鰭後緣凹入,上方鰭條較長。胸鰭具1大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