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分泌說

側分泌說

這一學說的基本觀點有二:①構成礦床的物質是從位於其兩旁的圍岩中淋濾出來的;②產生淋濾作用的熱水溶液源於大氣降水。新側分泌說則是20世紀50年代後的新發展,認為許多後生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不一定局限於脈旁圍岩,可以來自本地區的各種岩石。有關成礦溶液的來源也不限定於大氣降水,可以是各種成因的熱水,包括岩漿水、變質水以及海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側分泌說
  • 外文名:lateral secretion theory
  • 學科:礦床地質學
提出,論據,成礦過程,

提出

這種成礦假說最早是伍特華特提出的(1665),後來(1882-1885)被山德別爾格發展成為側分泌說。

論據

1. 以大氣降水為主的地下水滲透到地殼深處,可以通過地熱增溫率,岩漿熱或火山噴氣而將它加熱,也可以通過放射能或斷裂構造運動產生磨擦熱,使地下水加熱成熱的水溶液。總之,地下水在地殼深處可以變成熱的水(地熱增溫率=1℃/30m或33.3℃/km)。
2. 圍岩內含有礦脈中所有的化學成分,也就是說圍岩中有成礦物質可資供應。
3.地下熱水的溫度及PH值的改變以及它與圍岩作用的時間(大多以百萬年為單位),均能提高熱液從圍岩浸取成礦物質的能力。這就是說,地下熱水具備溶解和淋濾的能力。

成礦過程

本假說認為金屬礦床中的揮發組分及金屬元素是高度集中的水或滷水從圍岩中浸出的,並富集成礦。並認為岩漿不是熱水的直接來源,在含礦熱液形成過程中,它首先是熱源,它在侵位地殼上層時,將使侵位附近地下水加熱。這些熱水就可以從圍岩及岩漿體本身浸出各種成礦組分。
按照這個假說,認為找礦時不一定先去找侵入體,而更重要的是去找那些能從中浸出各種成礦組分的岩石(“礦源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