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障明目,調節視力。
治法
平補平瀉。
定位
位於眼內眥角下,外方約0.4寸,或眶下緣內1/4與外3/4的交界處,眶下緣內方取穴,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體→下斜肌與眶下壁之間,淺層布有眶下神經,面神經的分支和眶下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動眼神經下支,眼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和眶下動、靜脈。
主治
白內障,近視,斜視,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視網膜炎,夜盲症,紅眼病,麥粒腫,面神經麻痹等。
操作
直刺進針後斜向內下方刺入1-1.5寸,局部及眼球沉脹麻痛感,留針20分鐘,起針後壓針孔5分鐘左右,以防出血;禁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白內障,近視,斜視,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視網膜炎,夜盲症,紅眼病,麥粒腫,面神經麻痹等。
配伍
配睛明、球後、建明3治初期白內障;配球後、睛明治視網膜剝離等。
附註
位於膀胱經睛明穴下4分處。
相關論述
《中醫簡易教材》:“眼1,取穴:下睛明穴外下2分,緊貼眶下緣進針。針法:患者頭後仰,針尖斜向內下刺1-1.5寸。出針後壓迫針孔防止出血。針感:眼球麻脹,維持時間長。主治:角膜白斑、白內障、角膜葡萄腫、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炎。”
《常用新醫療法手冊》:“健明 取法:下睛明穴下2分處稍外,眶下緣內方。主治:白內障,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斜視,夜盲,淚囊炎等。針法:沿眶緣向眶尖刺1-1.8寸。”
《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見陽穴,在下睛明穴下2分(下睛明在睛明穴下2分稍外處),緊貼眶下緣進針,針尖呈75度角斜向下直刺1-1.5寸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