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性貝毒(ASP)的毒素成分是多莫酸(domoic acid,DA)(又譯為擬軟骨藻酸)及其一系列異構體。由於DA與紅藻氨酸(kainic acid,KA)結構上的相似性,也因為它們都是由某些海洋植物產生的胺基酸,所以二者一度被混淆。人們從紅藻門(Rhodophyta)的Chondria armata 和Digenea simplex中提取其天然產物,即KA,用來殺滅腸道寄生蟲。DA 最早是從Chondria armata中提取;Takemoto 等人於1966 年確定了其立體化學結構。Impellizzeri et al.還從另外一種紅藻Alsidium corallinum中提取出了DA。不過,直到1987年才發現DA對人體有毒,並發現產生這種毒素的是一直被認為無毒的海洋硅藻。紅藻氨酸結構式
多莫酸的化學名稱為[2S-[2α,3β,4β(1Z,3E,3R)]]-2-羧基-4-(5-羧基-1-甲基-1,3-已二烯)-3-毗咯烷乙酸。分子式C15H21NO6,分子量311.34,結構式為DA共有10種異構體,包括Isodomoic acid A-H和C5’非對映異構體,其中Isodomoic acid D、E、F是有毒的。這些異構體可能是DA受紫外線照射後的反應產物,而不是藻類的天然產物。污染貝類和甲殼類的主要是DA,其毒性在所有異構體中是最強的(Wright and Quilliam,1995)。DA的分子式是C15H21NO6,分子量為311.33。DA 純品為白色固體粉末,溶於水,微溶於甲醇,熔點223-224℃,在紫外光譜區最大吸收波長為242nm,在體積比為1:9的乙腈/水溶液和-12℃黑暗條件下可保持穩定一年左右。DA在常溫或光照下在鹼性溶液中不會降解,但它在酸性溶液(pH=3)中一星期降解50%。DA分子中含有三個羧基和一個仲氨基,羧基結構的pKa分別為2.10、3.72、4.97,氨基結構的pKa為9.82,因此它在溶液中的存在受pH的影響。ASP結構式
檢測方法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多種健忘性貝毒檢測方法,包括小鼠生物檢測、HPLLC-MS、螢光HPLC、GC-MS、TLC(薄層色譜)、胺基酸分析、CE(毛細管電泳)、CEC(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ELISA、受體結合實驗(Receptorbinding assay)等,其中螢光HPLC和受體結合實驗的靈敏度(limits of detection,LOD)能達到0.001-0.002 μg ml-1,而ELISA方法的檢測下限(LOD)對貝肉樣品是3.3μgkg-1,對海水樣品是6.8 ngL-1;小鼠生物檢測由於時間較長,又不夠靈敏(只適合檢測40-100μg g-1以上濃度的DA),已經不適用於20μg g-1的DA限量標準了。歐盟的官方DA檢測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而ELISA法及其試劑盒(ASP Direct cELISAtest kits,BiosenseLaboratories,Norway)也因具有方便、快速、靈敏等特點,於2006年被國際分析化學家協會(AOAC)核准為官方檢測方法。
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的運用HPLC方法是AOAC(1991)推薦使用的DA檢測方法,也是歐美各國自1987年ASP事件後所採用的官方DA檢測方法。HPLC-UVD(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探測)法的檢測下限是10-80 ng ml-1,需要使用酸性流動相來抑制羥基離子化反應。由於DA具有一個強大的紫外色素團,所以利用簡單的無梯度HPLC和紫外探測就可以檢出;因此,ASP也是所有海洋生物毒素中最容易檢測的。
LC/MS(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利用甲醇水溶液抽提組織勻漿,用乙腈水溶液稀釋後,再用C18固相萃取,並採用離子噴射界面。LC/MS或LC/MS/MS檢測法相當可靠,檢測下限與HPLC-UV 近似。Dahlmann et al.使用一種改進的LC-ESI-MS(電子噴射電離液質聯用法)可以一次性同時檢測包括DA在內的7種生物毒素。
毒理學
毒源
多莫酸DA最早是從Chondria armata中提取;Takemoto 等人於1966年確定了其立體化學結構。Impellizzeri et al.還從另外一種紅藻Alsidium corallinum中提取出了DA。不過,直到1987年才發現DA對人體有毒,並發現產生這種毒素的是曾經一直被認為無毒的海洋硅藻。擬菱形藻屬已有12種被報導可產生軟骨藻酸,其中澳洲擬菱形藻(P.australis)、成列擬菱形藻(P.seriata)與多列擬菱形藻(P.multiseries)的產毒性已得到廣泛的認可。而其他9種:靚紋擬菱形藻(P.calliantha)、細弱擬菱形藻(P.cuspidata)、擬柔弱擬菱形藻(P.pseudodelicatissima)、多紋擬菱形藻(P.multistriata)、尖刺擬菱形藻(P.pungens)、柔弱擬菱形藻(P.delicatesima)、P.fraudulenta、P.turgidula和P.galaxiae的毒性在不同地域則表現不同。產毒菱形藻表面微觀結構
很多海洋動物都能積累DA而不發生明顯的中毒反應,包括鳥蛤(CerASPoderma edule)、太平洋莢蟶(Siliqua patula)、太平洋巨蟹(又名黃道蟹)(Cancer magister)、泳蟹(Polybius henslowii)、鯷魚等(Vale and Sampayo,2001;Wekell et al.,2002;Costa et al.,2003),這可能是因為它們的神經生理機制與高等動物不同,或者它們對DA有較強的耐受能力。DA在動物的各種組織中積累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在消化道積累較多;例如,DA在梭子蟹肌肉和內臟中的含量可分別達到323.1μg g-1和571.6μg g-1,是其他身體組織的4-12倍。不過,DA的積累能力在生物個體間可能差別很大。魚類對DA的吸收很差,因而毒素一般只積累在腸道中並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很高的水平(2300μg .g-1);而肌肉的DA含量則很低。歐洲大扇貝(Pecten maximus)有可能是發現的對DA積累能力最強的貝類,它富集的DA有94%以上存在於消化道中(Blanco et al.,2002a)。Douglas et al發現,DA在海洋扇貝(Placopecten magellanicus)軟組織中蓄積量的順序是:消化腺>>其他軟組織>>閉殼肌;在投餵人工培養的P. multiseries(DA含量4.0-6.7 pg cell)6 天后,消化腺中DA的含量可高達3108μg g ,而閉殼肌中DA的含量只有0.7-1.5μg g-1。
歷史上唯一一次有完整記錄的健忘性貝毒中毒事件是1987年發生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Prince Edward Island)的食用貽貝中毒事件。受害者表現出(頭痛和短期記憶缺失),共有150人有中毒反應,其中107人確診為DA中毒,9人入院治療,4人死亡。最後確定引發這一事件的是擬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f. multiseries)赤潮,當時貽貝肉中DA的含量是300-1000μgg-1,而人攝入的毒素量可能達到了1-2 mg kg-1。
1991年,在美國加州的Monterey灣發現了死亡或垂死的海鳥,很多垂死海鳥都表現出了類似神經中毒的症狀,而在死鳥的胃含物中檢測到大量DA。這些海鳥主要以灣內的鯷魚(Engraulis mordax)為食,而在鯷魚的腸道中發現了擬菱形藻P. australis。1998年,在加州又發生了400多頭海獅(Zalop uscalifornianus)因攝食莎瑙魚(Sardinops sagax)和鯷魚中毒死亡的事件,這些餌料魚類也是因攝食了P.australis而含有大量的DA(Scholin et al.,2000)。這已成為威脅當地漁業的一大問題;據報當地已經發現多種有毒擬菱形藻,其中P.multiseries,P.australis,P.pungens和P.psedudodelicatissima 等種類都能產生DA,但其DA含量上有較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