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痴不癲計

假痴不癲計

本計為三十六計第五套第27計,本計計名是從民間俗語裝瘋賣傻”“裝聾作啞”等轉化而來。傳說中的箕子佯狂就是運用此計的一個典型。以後,人們把它運用於軍事上,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用於舉行兵變,主要是作為一種苦難,麻痹對手,以便自己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發起攻擊的計謀。二是作為一種愚兵之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假痴不癲計
  • 來源:三十六計
  • 作用:愚兵之計
  • 案例:青梅煮酒
原文,解釋,作品出處,作品按語,案例,套用解析,大智若愚,騙敵上當,深藏若虛,蓄勢待發,裝傻充呆,愚人耳目,精評,商戰賞析,“假痴不癲”之計解析,對付此種計謀的辦法,

原文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①。靜不露機,雲雷屯也②。

解釋

①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寧可假裝著無知而不行動,不可以假裝
假知而去輕舉妄動。
靜不露機,雲雷屯也:語出《易經·屯》卦。屯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坎上),震為雷,坎為雨,此卦象為雷雨並作,環境險惡,為事困難。“屯,難也”。《屯卦》的《彖》辭又說“雲雷,屯。”坎為雨,又為雲,震為雷。這是說,雲行於上,雷動於下,雲在上有壓抑雷之象徵,這是屯卦之卦象。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在軍事上,有時為了以退求進,必得假痴不癲,老成持重,以達後發制人。這就如同雲勢壓住雷動,且不露機巧一樣,最後一旦爆發攻擊,便出其不意而獲勝。古人按語說: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或將有所為:司馬懿之假病昏以珠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痴矣,所以破滅。
兵書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當其機變未發時,靜屯似痴;若假癲,則不但露機,則亂動而群疑:故假痴者勝,
假癲者敗。或日:假痴可以對敵,並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膿智高時,
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乃取百錢自持,與神約,果大
捷,則投此錢盡錢面也。左右諫止,倘不如意,恐沮軍,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
而揮手一擲,百錢旨面。於是舉兵歡呼,聲照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
即隨錢疏密,布地而貼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
其後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祝視,乃兩面錢也(《戰略考·宋》)
假痴不癲,重點在—個“假”字。這裡的“假”,意思是偽裝。裝聾作啞,痴
痴呆呆,而內心裡卻特別清醒。此計作為政治謀略和軍事謀略,都算高招。
用於政治謀略,就是韜晦之術,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表面上裝瘋賣傻
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內心的政治抱負,以免引起政敵的
警覺,專一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抱負。

作品出處

《假痴不癲》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作品按語

兵書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其機未發時,靜屯似痴;若假癲,則不但露機,則亂動而群疑。故假痴者勝,假癲者敗。或日:假痴可以對敵,並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儂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乃取百錢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面也。左右諫止,儻不如意,恐沮師,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旨面。於是舉兵歡呼,聲震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丁(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丁(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其後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祝視,乃兩面錢也。

案例

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段故事,就是個典型的例證。劉備早已有奪取天下的抱負,只是當時力量太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而且還處在曹操控制之下。劉備裝作每日只是飲酒種菜,不問世事。一日曹操請他喝酒,席上曹操問劉備誰是天下英雄,劉備列了幾個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說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兩個人!”一句話說得劉備驚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負,嚇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時一陣炸雷劉備急忙遮掩,說自己被雷聲嚇掉了筷子。曹操見狀,大笑不止,認為劉備連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對劉備放鬆了警覺。後來劉備擺脫了曹操的控制,終於在中國歷史上乾出了一番事業。
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雖然自己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但故意不露鋒芒,顯得軟弱可欺,用以麻痹敵人,驕縱敵人,然後伺機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打擊。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政權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強大的民族東胡,藉機向匈奴勒索。東胡存心挑釁,要匈奴獻上國寶千里馬。匈奴的將領們都說東胡欺人太甚,國寶決不能輕易送繪了們。匈奴單于冒頓卻決定:“給他們吧!不能因為一匹馬與鄰國失和嘛。”匈奴的將領們都不服氣,冒頓卻若無其事。東胡見匈奴軟弱可欺, 竟然向冒頓要一名妻妾。 眾將見東胡得寸進尺,個個義憤填膺,冒頓卻說:“給他們吧,不能因為捨不得一個女子與鄰國失和嘛!”東胡不費吹灰之力,連連得手,料定匈奴軟弱,不堪一擊,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裡。這正是冒頓單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後,東胡看中了與甸奴交界處的一片茫茫荒原,這荒原屬於匈奴的領土。東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贈。匈奴眾將認為冒頓一再忍讓,這荒原又是杳無人煙之地.恐怕只得答應割讓了。誰知冒頓此次突然說道:“千里荒原,杳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合部隊,進攻東胡。匈奴將士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當。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痴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己,所以毫無準備。倉促應戰,哪裡是匈奴的對手。戰爭的結局是東胡被滅,東胡王被殺於亂軍之中。
三國時期,魏國的魏明帝去世,繼位的曹芳年僅八歲,朝政由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共同執掌,曹爽是宗親貴胄,飛揚跋扈,怎能讓異姓的司馬氏分享權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司馬懿立過赫赫戰功,如今卻大權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現在勢力強大,一時恐怕斗他不過。於是,司馬懿稱病不再上朝,曹爽當然十分高興。他心裡也明白,司馬懿是他當權的唯一潛在對手。一次,他派親信李勝去司馬家探聽虛實.
其實.司馬懿看破曹爽的心事,早有準備,李勝被引到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病容滿面,頭髮散亂,躺在床上,由兩名侍女服侍。李勝說:“好久沒來拜望,不知您病得這么嚴重。現在我被命為荊州刺史,特來向您辭行。”司馬懿假裝聽錯了,說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務。”李勝忙說:“是荊州,不是并州:”司馬懿還是裝作聽不明白。這時,兩個侍女給他餵藥,他吞得很艱難,湯水還從口中流出。他裝作有氣無力地說:“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後,請你轉告大將軍,一定要多多照顧我的孩子們。”李勝回去向曹爽作了匯報,曹爽喜不自勝,說道:“只要這老頭一死,我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過了不久,公元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濟陽城北掃墓,祭祀祖先。曹爽帶著他的三個兄弟和親信等護駕出行。司馬懿聽到這個訊息,認為時機已到。馬上調集家將,召集過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據了曹氏兵營,然後進宮威逼太后,歷數曹爽罪過,要求廢黜這個奸賊。太后無奈,只得同意。司馬懿又派人占據了武庫。等到曹爽聞訊回城,大勢已去。司馬懿以篡逆的罪名,誅殺曹爽一家,終於獨攬大權,曹魏政權實際上已是有名無實。

套用解析

大智若愚,騙敵上當

真正聰明的人在表面上反而好象很愚笨,其實是一種韜晦之計,也就是暫時隱藏自己的鋒芒或才能,不使表現出來。,這樣就避免引起注意,不使人把自己當作直接的、主要的競爭對手,是用假裝糊塗來繞過難點的最聰明的辦法。
大智若愚”之計要求:假作不知,假作不為,假作不懂,假作不管,假作不能,不妄為,不驕橫,不浮躁。

深藏若虛,蓄勢待發

就是把自己所具有的東西深深地隱藏起來,偽裝得如同什麼也沒有一樣。原因是要等待時機的成熟,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圖,一定會遭到失敗。所謂“謀出於智,成於密,敗於露”就是這個道理。深藏若虛可以表現為“治而形以亂,飽而形以飢,眾而形以寡,勇而形以怯,備而形以弛”,這些都是屬於迷惑、麻痹敵人的方法。
為此:要隨機應變,要不露破綻,要暗藏機關,要見機而發。

裝傻充呆,愚人耳目

本計不僅可以用來對付敵人,也可以用來治理自己的軍隊。其主要方法是“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一是為了保守軍事機密的需要;二是為了統一行動的需要;三是為了穩定軍心的需要。當然這裡的“愚兵之術”絕不是欺騙和愚弄自己的士兵,而是用假裝“不知不為”的辦法隱瞞某些情況,或是用所謂違反常識的異想天開的辦法來激勵士兵。為此可以:投其所好,順勢而為,逆理而為。

精評

假痴不癲重點在一個“假”字。這裡的“假”字意思是裝聾作啞、痴痴呆呆,而內心卻特別清醒。此計作為政治謀略和軍事謀略,都算高招。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而暗地裡卻在做積極的準備,等待時機。軍事上用此計右以麻痹敵人,並伺機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打擊。這種方法關鍵是表演逼真,不露破綻,否則被對手識破則非常危險。
“假痴不癲”作為一種麻痹敵人、待機而動的謀略,在有些時候是要付出代價的,但這種局部利益的代價通常要比整體利益的代價小得多。為了整體利益採取“假痴不癲”謀略是值得的。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假痴不癲”謀略仍然有著一席之地,採取“假痴不癲”謀略可以迷惑敵人。掌握“假痴不癲”的精神實質,可以識破敵人設定的“假痴不癲”圈套。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因“敵”制宜地使用“假痴不癲”謀略。

商戰賞析

“假痴不癲”之計解析

用於商業經營之中常常是經營者為了掩蓋自己的企圖,常以假痴來迷惑眾人,寧可有為示無為,聰明裝糊塗,不可無為示有為,糊塗裝聰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能而言之不能,迫使對手讓步。這是假痴不癲在商務談判中經常採用之計。例如有一個人想以2萬美元的價格賣一輛汽車,他向買主們發出信息。許多人前來看貨,其中一位願以1.85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並可預付300元定金,賣主接受了。於是他不再考慮其他買主,可一連等了數天后,買主才來,很遺憾地說明,由於家人的不同意,實在無法買車。同時他還提到他已經調查和比較過一般車價,這輛車實際價值只值1.4萬美元,何況……,賣主當然非常生氣,因為他已拒絕其他買主,接著他開始懷疑自己,也許市面上價格確如對方所說。此時他不願再和其他買主接觸,最後一定會以少於1·85萬元的價格成交。表面看來這個買主很痴,他不能最後決定價格。而這正是以能而示之不能換取同情的手段。他用假出價消除了同行的競爭,取得了購買權。之後才正式討價還價。

對付此種計謀的辦法

(1)要求對方預付大筆的定金,使他不能輕易反悔。(2)先提出截止日期,逾期不候。(3)查詢買主歷史和為人,警惕有前科者。(4)對於條件過於優厚的待遇,要警惕。(5)交易正式完成前,不要丟掉其他買主的名字、地址。
二是知而示之不知,誘使對方上當。如我國某鋼鐵公司廠址選擇出現的地基問題,一開始國外有關企業和公司事先是知道的,但他們假作痴呆,不提醒我們注意。因為選址的失誤乃是他們有關策略的成功。為了堅固地基,我們只好買人家積壓待銷的鋼材,一根一根往沙窩里的打。對這些外國商人的假痴不癲的把戲,必須引起足夠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