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潮

湖泊或封閉及半封閉海域中水面的周期性振盪現象。在湖泊及封閉海區中,由於風及大氣壓力分布的變化及地區局部條件等原因使水域產生水體堆積,當該動力因素消失後,水面在重力作用下力圖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隨即產生振盪,水域兩端水位交替升降。假潮與駐波類似,也有波腹和波節,其周期、波高與水域地形以及外界擾動因素的強度直接有關:波高几十厘米到1m左右,其周期約十幾分鐘到數小時,甚至數十小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假潮
  • 外文名:seiche
日本假潮,黃河假潮,
假潮,日本人稱作靜振。在湖裡或在比較封閉的海灣中,當大風過後,經常能看到岸邊水位以一定周期(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作上下搖動,像是潮汐升降,但又不是潮汐引起的(潮汐周期13小時左右)。因此,取名為假潮。目前,人們對“假潮現象”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這是水流與河床發生作用時出現的共振現象;另一種認為,“假潮”的出現與天體運動有關。

日本假潮

日本人曾於1925年在琵琶湖東岸的彥根及對岸的今津地方分別發現了兩邊水位振動,又具有相位相反的規律:一邊水位上升,另一邊水位就下降,或者反之。就像踩蹺蹺板那樣,一端上升,另一端必然下降。這種振動具有28分鐘至35分鐘的周期。進一步研究又發現,這個周期是隨湖的直徑和深度而變化的。關於靜振的原因,主要是氣壓、風、降水、雷雨等短期氣象因子變化引起的。這種假潮的振幅很少超過50厘米。1932年,在日本洞湖曾發生振幅50厘米、周期10分鐘的靜振,使居住在湖邊的人極度恐慌,一時謠言四起.說湖底要發生地震。後來,以靜振進行解釋闢謠,人們的恐慌才漸漸止息。

黃河假潮

黃河下游利津至河口段曾出現一種奇異現象:在平水期,無上游和區間來水的情況下,出現水位、流量、含沙量陡然漲落的現象,在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內水位猛然上漲數十厘米,最大可達一米左右,然後下落趨於正常。山東河段“假潮”多發生在黃河下游斷面流量四百至一千立方米每秒左右的平水期,每年的一至三月份及十一至十二月份發生的機會最多。
當地百姓也有管這種現象叫“蹦溜”的,意為“突然間蹦跳起來的大溜”。當地一位油田老職工說,十多年前一次“蹦溜”曾將停靠在西河口十三號壩的一艘五百噸位抽水船沖跑三公里遠,甚至將停靠在壩頭的一隻十五噸位單機木船擲拋到了埽面上。
“假潮”之謎何以解釋?目前尚沒有權威性的科學定論。目前,人們對“假潮現象”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這是水流與河床發生作用時出現的共振現象;另一種認為,“假潮”的出現與天體運動有關。但不管怎么說,河道內在無風無浪、自然平穩的水流狀態下,突然間出現漲水現象,且濤聲震天,響聲雷動,實屬罕見,成為黃河口一大奇觀。
假潮
黃河出現假潮現象與黃河水質中泥沙含量和流速有關係。當泥沙含量較大而流速較小時,黃河水中的泥沙就會快速下沉。在沉澱過程中,泥沙就會在河道逐漸形成一種下游反比上游高的河道斜坡,積累到一定程度當河道斜坡超過一定限度後,河道中流向下游的水量大大減少,而來自上游的河水不斷湧入,這樣河水發生層層堆疊,黃河流水就會逐步高漲,河水就會呈現向相反方向後退的現象。在外表觀察看來,就好像潮水上涌一樣。這是黃河水所特別具有的“假潮”現象。
2007年11月18日,黃河利津水文站監測到1440m^3/s的當年最大假潮流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