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死原理

假死原理

當昆蟲受到外部刺激( 如遭到攻擊或受驚擾 ) 時 , 身體蜷縮 , 靜止不動或從原停留處落下 ,呈現“ 死亡” 之狀的 行為被稱作 假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假死原理
  • 外文名:Principle of suspended animation
  • 拼音:jiasiyuanli
  • 領域:昆蟲學
  • 類型:防禦行為
  • 昆蟲生理特性:適應性
假死與真正死亡的區別,假死行為對於物種存活的價值和功能,

假死與真正死亡的區別

假死與真正死亡的區別表現在形態和生理2 個層。假死的昆蟲通常保持肢體僵直不動 。 有些種類附肢關節會強烈收縮並緊貼於身體腹面。 目和直翅目的一些種類假死時附肢完全伸展 , 或維持在特定位置; 一些膜翅目和鱗翅目昆蟲 , 特別是幼蟲 , 常彎曲身體 , 腹部彎向胸前。昆蟲假死時通常各附肢維持一定的肌緊張, 同 時呼吸作用變弱呼吸頻率放慢 , 對外界刺激無明顯反應, CO2排放量亦存在明顯變化。 若無 進一步的刺激或干擾 , 過一段時間( 少則數秒 , 多則數小時)後動物的肢體末端 ( 足 、 尾須 、 觸角等) 首先恢復活動 , 隨後 完全覺醒。 而真正死 亡的個體 ,除新陳代謝完全停止外 , 其附肢不會緊密收縮於腹面 , 而是處在一定的彎曲狀態, 並且失去肌緊張。

假死行為對於物種存活的價值和功能

被捕食者行為的形成過程中 , 捕食者的捕食作用是其 重要的選擇壓力。 為了逃避捕食者的搜尋和攻擊 , 提高自身的適合度 , 被捕食者通常都具有某些行為策略 — — —反捕食者行為。反捕食者行為可以分為2 種 : 初 級防禦行為 — — —降 低被捕食者發 現的可能性 , 如隱蔽 、 擬態 、 警戒色 、 保護色等 ; 次級防禦行為 — — —動物被發現或遭到攻擊後 , 通過逃離 、 恫嚇 、 自殘 、 釋放化學物質等方式 , 降低捕食者再次攻擊和攻擊成功的可能性。 假死屬於次級防禦行為。假死作為昆蟲的一種防禦行為 , 在一些情況下對於提高物種的存活具有明顯的適應性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