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器物外壁看似有圈足,但實為平底,足與腹壁界限分明,足底一般無釉,直接放於窯具上燒制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假圈足
- 概述: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
- 概述2:足底一般無釉,直
- 正文: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器物外壁
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器物外壁看似有圈足,但實為平底,足與腹壁界限分明,足底一般無釉,直接放於窯具上燒制而成。
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器物外壁看似有圈足,但實為平底,足與腹壁界限分明,足底一般無釉,直接放於窯具上燒制而成。...
器底為假圈足,外裹足滿釉支燒,五粒芝麻狀支釘色白而閃黃。文獻認為民窯也有少數為滿釉支釘燒造,但其支釘大如綠豆瓣,而且用於碗、盤底支燒。此洗支釘細小而...
彩繪假圈足陶罐(新石器),泥質黑陶。以黑色器表為地,用紅、白兩色彩繪,與地形成紅、白、黑三色的圖案效果。...
彩繪帶蓋假圈足陶罐(新石器) 通高15厘、口徑10.3厘米、底徑10厘米。 泥質黑陶。以黑色器表為地,用紅、白兩色彩繪,與地形成紅、白、黑三色的圖案效果。蓋...
中文名稱 元青釉礦色十二生肖假圈足罐 罐為短頸凸出二道弦,橢圓腹,平底,肩、腹以褐色礦物質繪有十二生肖屬相,每一屬相用雙線格開,肩部還繪有雲紋圖案,下腹近...
唾壺,承唾之器。魏晉、南朝時常用的隨葬陶瓷器。早期造型較晚期優美,大口、圓球腹、高圈足,形似尊。後逐步演變為盤口、扁圓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時還配以蓋和...
圓口,口沿外卷,高頸,上腹微鼓,束腰,下腹圓鼓,假圈足。頸上部飾四乳突,上腹堆貼貝紋,束腰處三道凸弦紋。在磨光的黑陶上繪朱黃兩彩花紋,頸及雙腹飾回紋...
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1] ...
瓶小口,口部向外翻卷,呈圓唇,細頸,腹為長圓形,平底,底做假圈足。體施白釉不到底,足部無釉,器身有開片紋。胎潔白,釉面光潤,透明度強 ...
碾磨,瓷質。敞口,假圈足,器形顯然從石臼演變而來。...... 碾磨,瓷質。敞口,假圈足,器形顯然從石臼演變而來。中文名 碾磨 源自 中醫藥數字博物館 收藏單位 浙...
金扣玉碗在1957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市郊隋代李靜訓墓中。酒杯直口微侈,高圈足,杯身與高圈焊接為一體,杯上裝飾的凸弦紋也是用金條焊上去的。此墓中還出土一件銀杯...
【盤口罐】罐式之一。流行於隋唐時期。盤口,短束頸,溜肩,長圓腹,假圈足,肩上附雙系或四系。腹上半為醬色軸,腹下無釉。 ...
元(公元1271~1368年) 小口微侈,細頸,豐肩,腹上鼓下斂,底略外撇,假圈足。通體施乳濁卵白釉,白中閃青灰。瓶身有暗花紋飾,分三層:肩部飾內刻花朵紋的如意...
此展品為商代文物。高27.3厘米,口徑7.4厘米,底徑8厘米。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大甸子早期青銅文化墓地出土。唇口外敞、斜直肩,環形小腹、束腰、鼓腹,假圈足略外...
敞口、頸微斂,微鼓腹、假圈足。腹部飾凸弦紋一周,上飾蟾蜍形鋪首銜環一對。口沿上刻銘文,有“中山內府銅鑊”字樣,還有容量、製造年月和工匠名,鑊實測容量...
小口黑陶罐 高18.6厘米,口徑6.8厘米,底徑8厘米,腹徑20.5厘米,小口短頸,園腹,假圈足,頸部與肩部有2周弦紋,腹下部有7周弦紋,黑色光亮、造形精美。屬龍山...
此展品為南朝瓷器,罐斂口,圓鼓腹,假圈足,內凹底。現存於溫州博物館。...... 此展品為南朝瓷器,罐斂口,圓鼓腹,假圈足,內凹底。現存於溫州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