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慶橋

值慶橋

值慶橋在福建省建甌市迪口鎮黃村內。幾百年來,它一直是村民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漸漸忘記了它的“年齡”。隨著福建省開展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調查工作,值慶橋被發現,普查隊員在橋大樑上找到“大明弘治叄年”(即公元1490年)字樣,這證明值慶橋始建於500多年前,為全福建省最早木廊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值慶橋
  • 外文名:Value city bridge
  • 類型:福建省建甌市迪口鎮黃村內
  • 含義:全福建省最早木廊橋
簡介,結構,評價,

簡介

福州大學建築學院朱永春教授稱,這座伸臂式木廊橋是國內現存年代較早的梁式廊橋之一,在建造方式上沿用了純正的宋代營造法式做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結構

值慶橋是南北走向,橋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和橋墩上。橋面鋪著木板,檐下有風雨擋板。進深十柱,用柱41根,兩側設欄桿和休憩長凳,橋內還有木櫥存放著當地先民的屍骨罐。在藻井內的正中,有粗大的丁字形斗拱,邊上有彩繪圖案等裝飾,大樑上墨汁寫著“大明弘治叄年”等字樣。
福建省建築專家、省建築設計院原院長黃漢民來到黃村,一看到橋內的“斗拱”、“藻井”非常吃驚,說這座橋能保存到現在“簡直是奇蹟”!“橋墩是塊石壘砌,上面鋪井字形圓木,逐層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後鋪長圓木連線兩墩為橋樑結構。”
他說,一般橋上都沒有藻井,只供奉一個神龕。而這座橋不僅有藻井,在橋頭、橋尾、橋中間各有一個神龕,當地村民的壽材也擺放在這裡,體現當地民俗。他說,目前全國70%左右的木廊橋在福建,但是年代晚於值慶橋。最讓他稱道的是,橋內建築有宋代遺風,藻井內的斗拱層層疊疊,不用一顆釘子,完全是卯榫穿插而成。裝飾簡潔、粗壯有力,很有美感。
承襲宋代風格的古橋內有藻井、神龕承襲宋代風格的古橋內有藻井、神龕

評價

據了解,目前全國保存的宋之前的木結構建築非常少,均為“國保級”文物,福州華林寺大殿就是其中之一。
“橋上的斗拱、月梁等沿用宋代古風,但有著福建地域自己的風格,這種建築風格也傳到了日本,現在只有華林寺一座建築實物可以考證。”福州大學建築學院朱永春教授說。他說,在12世紀末日本的鎌倉時代,僧人俊乘坊重源將福州華林寺大殿風格移植到日本,建造了奈良的東大寺大佛殿,當地把這種風格稱為“大佛樣”。
朱教授說,這座橋使用的“重丁斗拱”與華林寺的一樣,也印證了“大佛樣”的傳承關係。“這座木廊橋的發現,填補了省內空白,在全國都少見。它的結構很純正,是沿用宋代營造法式的做法,對研究我省明代建築、梁式木廊橋的演變都有重要意義。值慶橋一被外界發現就立刻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正在申報省級文保。“
“重丁斗拱”與華林寺、“大佛樣”風格一樣“重丁斗拱”與華林寺、“大佛樣”風格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